当全球车企纷纷加速电动化转型时,保时捷却在2025年开年抛出一枚重磅消息,计划到2029年在德国斯图加特祖文豪森和魏斯阿赫工厂裁员1900人,占总员工数的15%。这场裁员被官方归咎于“电动汽车需求疲软”和“地缘政治与经济形势的挑战”,但背后的故事远不止如此。
无奈的裁员计划
保时捷的裁员计划以“自愿措施”为主,包括提前退休和补偿方案,且德国工厂的就业保障协议将持续至2030年。看似温和的手段,实则暴露了这家豪华品牌在全球市场尤其是中国市场的深度焦虑。与此同时,两位元老级高管——首席财务官Lutz Meschke和销售主管Detlef von Platen——的“被退休”,更被外界解读为背锅的无奈之举。
这场裁员是保时捷对电动化战略的“紧急刹车”。保时捷曾经誓言“2030年电动车占比超80%”的豪言壮语,如今已被现实击碎。保时捷已悄悄下调目标,并宣布投入8亿欧元开发燃油和插混新车,以待多线并进。
销量遭遇滑铁卢
保时捷的2024年财报堪称“寒气逼人”。整体上来看,品牌全球交付量31.07万辆,同比下滑3%,中国市场更是连续三年“跌跌不休”,从2021年巅峰期的9.57万辆骤降至2024年的5.69万辆,跌幅高达28%。值得注意的是,中国曾是保时捷全球最大单一市场,贡献超三成利润,如今却被北美市场反超,并且短期内下降趋势明显。
利润方面,保时捷的表现同样惨淡。2024年前三季度,保时捷全球营业利润暴跌41%,利润率仅14.1%,创2020年以来新低。连CEO奥博穆都不得不承认:“维持品牌价值比追求销量更重要。”但现实是,保时捷的“品牌溢价”正在成为提升销量的绊脚石。
经销商体系的崩塌更是雪上加霜。2024年5月,中国经销商因“压库存”问题联合逼宫德国总部,要求补贴和换高管,最终导致多地门店关停,甚至出现“保时捷Macan落地价跌破40万”的魔幻热搜。曾经躺着赚钱的超豪华品牌,如今竟被迫在价格战中内卷,令人唏嘘。
电动化之路翻车
保时捷的电动化转型堪称高开低走。2019年推出的纯电跑车Taycan一度被视为特斯拉杀手,但2024年其全球销量暴跌49%,中国区跌幅更达29%。曾经对标Model S的Taycan,如今竟被网友调侃为“保时米”。
技术瓶颈更让保时捷焦头烂额。电动版718 Boxster/Cayman因电池化学配方争议和底盘调校难题进度受阻;代号K1的7座纯电SUV项目也被曝可能兼容燃油动力。就连大众集团引以为傲的SSP纯电平台,也因开发成本过高被质疑是否适配豪华车型。
更尴尬的是,保时捷的电动化迟滞与中国市场的电动狂潮形成鲜明对比。2024年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40%,而保时捷在华电动车销量却逆势下滑。当理想用冰箱彩电大沙发收割高端用户时,保时捷显得毫无应对方案。
面对困局,保时捷祭出两招“回血大法”:短期靠燃油车续命,长期赌中国市场翻盘。
一方面,保时捷宣布加码燃油和插混车型,计划推出新款911、911 GT3以及插混版卡宴,并为此投入8亿欧元。这种开倒车的策略虽遭环保主义者诟病,却符合当下市场需求。欧洲消费者对电动车的热情正在降温,而美国市场仍依赖大排量车型。
另一方面,保时捷将中国视为“绝不能输的战场”。新任中国CEO潘励驰(Alexander Pollich)提出“学习大众安徽经验”,设立本土技术部门,并计划2026年重启进击模式。新团队试图用“中国速度”弥补转型迟缓,2025年将推出纯电Macan和新款Taycan,同时缩减30%经销商网络以提升渠道效率。
然而,这些举措能否奏效仍存疑。新能源大潮下,中国消费者对品牌溢价已经免疫,而自主品牌在800V超充、城市NOA等领域的领先,让保时捷的技术光环黯淡无光。如果不能真正放下身段拥抱本土化创新,保时捷恐难逃“BBA式”的销量魔咒。
结语
保时捷的裁员与战略调整,折射出传统豪车品牌在电动化浪潮中的集体困境。当“品牌信仰”敌不过“性价比”,当“工程师思维”跟不上“用户需求”,超豪华车企的转型已不仅是技术问题,但如果能在电动化、智能化和本土化上真正“卷”起来,或许还能在新时代的牌桌上抢到席位。否则,等待它的恐怕不只是1900人的裁员,而是一场更残酷的行业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