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军为什么用尽各种办法,就是打不下长沙?

熹然随心过去 2025-01-16 19:48:50

在1852年的深秋,一场关乎湘地命运的战役正在上演。太平军以3000精锐奔袭长沙,面对一座摇摇欲坠的城池,城防空虚且正处于巡抚交接的"空窗期"。太平军西王萧朝贵谋划精妙,一路势如破竹,连克四县直抵长沙城下。然而,看似唾手可得的胜利,却在一系列意外和失误中渐行渐远。从西王萧朝贵的不幸牺牲,到援军的陆续抵达,再到穴地攻城的屡次受挫,这场持续两个月的攻城战,最终以太平军主动撤离而告终。这不仅反映出太平军在战术运用上的局限性,更折射出清军在重重危机中展现出的担当与韧性。这场战役,堪称一部研究太平军攻城战术演变的活教材。

湘地风云,太平军挥师南下

长沙城的故事要从城墙说起。这座历史悠久的重镇名城,在岁月的侵蚀下早已不复当年雄姿。

承平日久的大清朝廷疏于防务,加上多年洪水冲刷,城墙多处坍塌残破。城防最重要的草潮门竟然连门都没有了,洞城根本无法关闭,城垛更是全无踪影。

骆秉章作为前任巡抚,看到这样的情况自然心急如焚。他紧急下令修补城防,但临时抱佛脚又怎能补得完全。

直到太平军兵临城下,城墙修缮也只完成了城垛部分,其他地方还是只能东拼西凑地抽段修补。在这个节骨眼上,长沙城的防御力量更是捉襟见肘。

清军的主力部队都在湘南地区与太平军周旋,城内仅有壮勇3200人和城兵3000人。这点兵力要守住一座周长数里的城池,实在是勉为其难。

雪上加霜的是,长沙此时正处于巡抚交接的空窗期。前任巡抚骆秉章即将调离,新任巡抚张亮基尚未到任。

咸丰帝见此情况,连忙调来前湖北巡抚罗绕典帮办军务。罗绕典一到长沙,骆秉章就把城防重任交给了他。

在这混乱的局势下,太平军对长沙的评估很简单:这就是一座烂城。他们认为长沙的防御力量比起全州来说根本不值一提。

咸丰君臣对太平军的判断却出现了重大失误。他们认定太平军一定会走大路从衡阳方向来攻长沙。

这个判断看似合情合理,实则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太平军是从广西杀出来的,他们最擅长的就是在山地行军。从军兴以来,太平军就善于利用山间小路进行迂回奔袭。

罗绕典抵达长沙后,立即着手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设在城南50里的跳马涧,这里两山夹道,是个设防的绝佳位置。

第二道防线包括金盆岭和石马铺,这两处都是险要之地,互为犄角可以相互支援。第三道防线则在南关外,那里有许多高大的民房需要处理。

然而罗绕典的防御布置虽然看似周密,却处处漏洞。跳马涧的工事拖延了近一个月才开工,驻守金盆岭和石马铺的部队素质低劣,南关外的高大民房因为乡绅反对也未能拆除。

这样一来,长沙城的防御体系就像一个筛子,表面上看起来密不透风,实际上到处都是漏洞。在这种情况下,太平军的突然出现无疑给这座古城带来了巨大的震撼。

三千精兵,一战定乾坤

萧朝贵率领三千精锐,带着洪秀全和杨秀清的重托踏上征程。这支精悍之师的目标很明确:奔袭六百里,直取湖南重镇长沙。

三千人马在崎岖的山道上快速行军,萧朝贵的战术可谓精妙绝伦。他们完全避开了清军预想的衡阳大道,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山间小路。

太平军在山地行军如履平地,这得益于他们在广西起义时积累的丰富经验。沿途的永兴等地都有天险可守,但清军完全想不到敌人会从这里走。

萧朝贵深谙奔袭之道,一路上严密封锁消息。他们所到之处,连克四县,竟然没有一个清军士兵能及时发现并报信。

这支队伍只用了八天时间就完成了六百里的行军,创造了惊人的战绩。除去在永兴和攸县休整补给的时间,实际行军速度令人咋舌。

到达长沙附近时,清军还蒙在鼓里。有百姓去长沙报告太平军来犯,官府不但不信,反而差点把报信的人当成间谍处决。

萧朝贵抓住战机,立即对清军的第一道防线发起进攻。跳马涧的工事尚未完工,太平军轻而易举就突破了这道防线。

清军仓促召集的乡团和乡勇听说太平军来了,顿时作鸟兽散。面对这种情况,萧朝贵没有丝毫停顿,继续向第二道防线发起猛攻。

在石马铺一带,太平军使出了一招漂亮的伏击战术。他们派出小股部队佯攻,引诱驻守在那里的陕西籍清军出击。

那些陕西兵确实有两下子,即便中了埋伏也顽强抵抗。但萧朝贵早有准备,他让一支部队穿上清军的衣服,假扮援军。

这招声东击西的计策果然奏效,太平军从后方突袭了毫无防备的陕西兵。这场战斗打得漂亮,陕西兵伤亡七百余人,几乎全军覆没。

战后的缴获更是丰厚,军粮、火炮、火药、骡马等物资应有尽有。太平军乘胜追击,一鼓作气推进到长沙城南扎营。

至此,清军精心布置的外围防御体系土崩瓦解。萧朝贵这一路来有如神助,特别是那天在南门的机会更是天赐良机。

当时长沙南门尚未关闭,一支太平军部队立即向城门发起冲击。眼看突破城防就在眼前,却因为没有向导,将城东南的一座高楼错认成了城楼。

等到这支部队发现看错了目标重新折返,南门已经关闭,城中守军也各就各位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就这样白白溜走。

萧朝贵随后指挥部队在南门布置炮兵阵地,开始了强攻。但兵力不足的太平军无法形成合围之势,只能依靠在外围构筑炮台轰击城墙。

局势反转,困兽斗命悬殇

一场意外的变故彻底改变了战局走向。在妙高峰布置炮兵阵地时,萧朝贵身中清军炮弹,当夜便撒手人寰。

这位身经百战的太平军统帅走得突然,指挥权临时交到了曾水源手中。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太平军的攻势明显失去了之前的锐气。

曾水源接手指挥后,采取了相对保守的战术。他基本上延续了萧朝贵之前的部署,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控制已占领的阵地上。

这种按部就班的指挥方式,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很快显露出弊端。清军援军开始陆续抵达长沙,而太平军没有采取任何措施去阻击或者迟滞这些零散的援军。

江忠源率领的清军援军进城后,立刻看出了蔡公坟的战略价值。这个位置控制着长沙城南与城东的交通线,对整个战局至关重要。

曾水源没有及时占领这个要点,给了清军可乘之机。江忠源当机立断,抢先控制了蔡公坟,这一举动让太平军的活动空间被压缩在城南一隅。

洪秀全和杨秀清率领的太平军主力终于赶到了长沙城下。但此时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城内的清军数量已经大大增加。

太平军展开了新一轮的猛攻,主要在两个方向发力。一路军队试图从浏阳门外打开缺口,打通东路交通线,另一路则集中力量猛攻南门。

但此时的清军已今非昔比,光是绿营兵力就达到五万人。加上临时招募的壮勇和团练,清军总兵力号称达到了十万之众。

相比之下,太平军的兵力只有三到五万人,处于明显的劣势。进攻的正面又十分狭窄,即使太平军打出突破口,清军也能很快调兵填补。

面对这种局面,太平军开始尝试穴地攻城的战术。他们连续发动了三次地下突击,但每次都只能在一个点上突破。

清军的应对相当果断,每次都能迅速集中兵力堵住缺口。太平军的穴地攻城战术虽然能制造危机,但始终无法形成决定性的突破。

太平军不仅在战术上陷入困境,后勤补给也出现了严重问题。被限制在狭小区域内的太平军,连基本的物资补给都变得困难起来。

此时的战局已经完全逆转,太平军面临着被困死在长沙城下的危险。原本意图攻城的太平军,反而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智破重围,长沙一战定乾坤

在太平军陷入绝境之际,战局出现了转机。杨秀清命令石达开率军渡过湘江,以水陆洲为基地开辟新战场。

石达开的行动迅速而果断,他带领部队从南湖港和朱张两处渡江。太平军很快占领了江岸重要地段,在河岸边的民房中设立了据点。

石达开发现湘江此处水位较浅,立即命令将士们用枯饼填塞河床。工兵部队在填好的基础上铺设木板,很快就搭建起了一座浮桥。

这座浮桥的建成,为太平军打开了西进的通道。石达开继续挺进,相继控制了延扰、象鼻坝、龙回潭等重要地点。

这些地区正值晚稻成熟的季节,丰富的粮食资源解决了太平军的后勤之忧。清军统帅向荣见状,连忙在左家龚和倒象鼻嘴一线构筑防线,试图阻止石达开继续扩大战果。

清军多次对浮桥发动攻击,但都未能得手。石达开也很清楚不宜将战线拉得太长,双方就此形成了相持之势。

石达开的行动虽然没能攻占岳麓山这样的制高点,但却为太平军创造了转圜的余地。太平军不仅获得了物资补给,还打开了一条退路。

就在清军全神贯注地防范地道的时候,太平军抓住了撤退的最佳时机。他们派人假装投降,散布消息说太平军正在挖掘通往天心阁的地道。

清军果然上当,开始大规模搜索地道。这个声东击西的计谋成功转移了清军的注意力。

天公作美,撤退之夜虽有旋风裹挟着急雨,但天空中的月光却足以照亮行军的道路。太平军抓住这个机会,开始了大规模的渡河行动。

撤退行动异常顺利,此前清军为了限制太平军的行动能力,曾下令所有船只远离战区。但由于当时正值枯水季节,这个命令根本无法得到严格执行。

石达开早已做好了准备,他提前收集了大量渔船,还在上游搭建了第二座浮桥。这些准备工作大大提高了太平军的转移效率。

一夜之间,号称拥有十万大军的清军眼皮底下,太平军竟然完成了整体转移。这支善于夜战的军队,再次展现出了他们在微光下行军的超强能力。

这场历时两个月的攻城战,最终以太平军的主动撤离而告终。虽然没能攻下长沙,但太平军展现出的战术灵活性和战略眼光,还是让对手记忆深刻。

0 阅读: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