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少志雄、俾学从戎——少年英武的明瑞与‘第三次征缅之役’开战

伯虎奉天靖难 2024-10-17 11:54:46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正月,力主征伐缅甸、以获取军功的云贵总督杨应琚,因为自己所指挥的云南绿营军队在‘陇川之战’中遭遇惨败,无法再继续发起对缅甸的进攻,于是一面以‘克捷’为名向乾隆帝发出奏报,一面紧急派使者赶到陇川前线,嘱咐前线主将、云南永北镇总兵朱仑朱仑全权负责与缅军议和之事。

经过一番的讨价还价后,云南绿营参将哈国兴代表云贵总督杨应琚、云南提督李时升、永北镇总兵朱仑接受了缅军递交的议和条件,双方停战,蛮暮、新街各地仍归缅甸所有,清缅双方各自撤军、脱离接触。

但在缅军主力于猛卯附近扎筏准备渡江回国之时,清军却突然进驻了猛卯,查看(监视)缅军的撤军事宜;因为双方的误会,缅军误以为清军是准备撕毁停战协议、偷袭动武,于是在突然攻打猛卯城,清军统兵参将哈国兴受伤,清军阵亡多人;而缅军在撤退途中,又反击清兵的追击,使清军损失很大,中高级将领也有多人阵亡。

缅军主动撤军回国后,为了挽回面子、免遭朝廷的追究,于是杨应琚再次调兵一万余人,进驻了缅属的木邦土司辖地,与当面缅军持续展开对峙。

在此前后,因为杨应琚多次向乾隆帝发出‘告捷奏报’,清军连败多阵后又出于自保的心理、继续作假误导乾隆帝的判断,导致乾隆帝一度被蒙在了鼓里,欣喜地认为云南清军即将平定缅甸。

但到了战争的后期,面对杨应琚连番的‘大捷’奏报,乾隆帝越来越感到诧异:清军大捷的地点,从缅甸境内的楞木一路回撤到边境上的户撒、陇川、又改到了清属的猛卯土司,这难道是云南绿营在‘诱敌深入’,使缅军轻敌而深入清军包围后,再群起而歼灭?

为了搞清楚云南前线的真实战况,心中已经有所怀疑的乾隆帝,便委派一等侍卫、自己的嫡妻孝贤皇后亲侄福灵安(领班军机大臣傅恒长子、现任伊犁将军明瑞堂弟)以正白旗满洲副都统的身份,火速前往云南彻查前线的真实情况。【伯虎42首发】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二月,抵达了云南并迅速开始四处明察暗访、终于搞清楚了云南前线清军对缅军的真实战绩,以及杨应琚、李时升、朱仑等人虚报军情、欺君罔上实情的福灵安,以密奏的形式将实情汇报给乾隆帝,将云南的实际情况汇报得明明白白。

得知了真相之后的乾隆帝雷霆震怒,于当年二月下旨将李时升、朱仑等人逮捕进京、论罪处死。三月,乾隆帝又命‘擅开边衅’的杨应琚立即解职,进京接受质询。

杨应琚解职之后,原先还有些疏忽大意的乾隆帝,对以缅甸为目标的军事行动这才彻底重视起来;而为了平定‘蕞尔边夷’缅甸,乾隆帝经过深思后,决定动用自己的得力重臣、封疆股肱、外戚之英、现任伊犁将军、一等承恩毅勇公明瑞出山,代替屡战屡败的杨应琚为云贵总督、征缅主帅,第三次出征缅甸。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乾隆帝下谕旨给驻军新疆的时任伊犁将军明瑞,命其将手中一应军政要务移交给副手、内大臣阿桂,改任云贵总督兼兵部尚书,即刻驰赴云南接掌一切云南军务,筹划发动第三次‘征缅之役’。

而明瑞奉旨调动到云南、主持第三次征缅之役后,他在伊犁的得力助手、伊犁领队大臣、副都统观音保也一并调任云南,出任镶蓝旗护军统领、楚雄镇总兵,协助主帅明瑞参与指挥征缅之役。

而在杨应琚解职押送进京、继任者明瑞尚未抵达云南的这段时间内,乾隆帝命广州将军杨宁接任李时升为云南提督,暂时代理云南绿营主将,指挥驻木邦的清军继续作战;当年三月,杨宁到达了木邦土司辖地清军前线。

此时,因清军屡战屡败,因此一度被清军攻占的缅属孟艮土司在缅军支持下,已经再次出兵夺回了孟艮、整欠等旧地,并乘胜进犯清属孟连土司等地,威胁到了木邦清军的后路。【伯虎42首发】

在木邦的缅军则不与清军进行正面交战,只是在清军的后方不断出没、攻击清军后勤运输线,木邦清军因此粮道后勤被断绝,无力再战;为避免最后的崩溃,杨宁只得放弃了木邦、率军撤回云南内地;云南清军的防线再次被缅军压缩、后撤。

清军自木邦撤军后,缅军四百人联合缅属各土司二千人,又进攻清属车里土司,清车里守军略为抵挡后即败阵溃逃,缅军在车里劫掠一番后、为了避免清军大规模的反攻,很快就退回孟艮。这表明,云南绿营已经对当面的缅军产生了畏惧心理,单单依靠云南本地的军队,已经完成不了第三次的‘征缅之役’重任了。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肩负重任的明瑞抵达了云南,接任云贵总督;当时,经过明瑞的仔细统计后,在杨应琚主持指挥的第二次‘征缅之役’中,云南绿营四万兵额中一共出兵二万二千人,实际上阵作战者一万五千人;其中阵亡一千八百九十九人、生病或意外亡故三千七百零八人,另有被俘五百余人;而清军中级将官以上阵亡者也有四十四人之多。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八月,被押送进京的前任云贵总督杨应琚,在避暑山庄内由乾隆帝亲自审问质询,最终的审判结果是杨应琚逐项罪名皆被查实,罪无可赦。

乾隆帝看在杨应琚为朝廷效力多年、之前在地方上也多有政绩,且年纪已老、不宜显戮,所以格外开恩,没有将其明正典刑,而是赐其自尽以保全颜面,并削其全家的‘汉军正白旗’旗籍。

另外,乾隆帝又追究了云南绿营的‘欺君谎报’之罪,大加追责;云南绿营中仅总兵级别的高级武官,就被论罪诛杀了十人之多。【伯虎42首发】

当明瑞继任云贵总督、杨应琚伏罪自尽后,清朝的第二次‘征缅之役’也就宣告正式结束;不过,不论是清朝还是缅甸方面都十分明白,这只不过是短暂的休战而已,更大规模的激战,即将再次爆发。

回到之前的叙述中——明瑞和观音保奉诏自新疆兼程赶路,前往云南接受重任、指挥大军继续‘征缅’后,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四月来到了昆明,随即便开始调兵遣将、准备第三次南征缅甸。

明瑞的的出兵计划是——明瑞自己率主力清军由南路出永昌、腾越,经宛顶(云南畹町)、木邦(缅甸腊戌)、孟艮,直至攻打缅甸国都攻阿瓦,这一路为为正兵;参赞大臣额尔景额、领队大臣伊柱、云南绿营提督谭五格、总兵王玉廷、记名副都统海兰察等率军为北路,由虎贲关出新街,水陆并进从猛密攻宛顶、木邦,再经锡箔直捣阿瓦,与明瑞大军会师、一举攻克缅甸国都。

为了增加出兵作战的获胜概率,乾隆帝还特地在当年六月十七下谕旨给两广总督,让他联系藩属暹罗国,要求暹罗配合作战:“但恐倒穴倾巢后,缅酋海航远遁,或即潜投卿国内,卿务宜悉心侦探,尽力追擒。”

乾隆帝不知道的是——就在他下发这道谕旨之时,缅甸征伐暹罗(泰国)的大军已经攻克了暹罗国都大城,灭亡暹罗大城王朝;暹罗人仅仅依靠爱国将领郑信(即暹罗吞武里王朝建立者、华人郑信大帝)的殊死抵抗,才勉强保持着最后的海岸边根据地;缅军几乎占领了暹罗全境。

此时的缅甸贡榜王朝,自建立后先后吞并阿拉干、曼尼普尔、暹罗、南掌等王国,已经是中南半岛上无可置疑的霸主了,可乾隆帝的对外军事情报一点都不可靠,这时候还让两广总督给灭亡的暹罗国王去送信,要求其擒拿逃到暹罗境内的缅王,举止着实太搞笑。

明瑞所筹划的第三次‘征缅之役’,共计动用了二万五千人的大军,其中包括精锐的八旗军三千人、四川绿营八千人、贵州绿营九千人、云南本地绿营五千人。明瑞与副手观音保自领南路大军一万七千人,其中八旗军二千人;而北路主将额尔景额领兵八千人作为辅助,其中八旗军有一千人。

另外,用于辅助作战的各种后勤物资补给、医药粮草及军饷,也在乾隆帝的一道道谕旨催促安排下,从广西和四川等地源源不断运到云南前线来,清军军资十分充足;所以,出仕后身经百战又屡建大功的明瑞认为,这一次如果大军出其不意直捣阿瓦的话,缅甸仓促应战之下将自顾不暇、军心大乱,最终一败涂地。【伯虎42首发】

乾隆帝的情报不明和盲目自信,以及对局势不了解,不但让自己处在了轻敌的状态,也让前线最高统帅明瑞失去了战场的判断能力;而明瑞又立功心切,几乎认定对面的缅军是没有什么战斗力的贼寇而已,自己率八旗铁骑南下征伐,缅寇一定闻风丧胆,大清盛世、国力雄厚,此次出战必将一战而成功。

因此,明瑞把所有的精兵都带在自己身边,充任南路征缅主力,额尔景额的北路军队,只不过是偏师辅助而已。还未出兵,明瑞(以及在京师的乾隆帝)就想着一举消灭缅甸贡榜王朝,然后在缅甸设郡县管理地方,纳其土为新辟疆域了。

明瑞原定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九月二十四正式率军从永昌出发,但事有凑巧,就在出兵前夕,云南突然天降大雨,大部分军械和粮草辎重都被水泡湿,无法使用;无奈之下,明瑞只好上疏给乾隆帝,奏请等粮草辎重晒干后、或新军粮运到后,再行集结大军出发。

也就在这个时候,原本明瑞准备特别栽培重用的下属兼堂弟——乾隆帝内侄、御前一等侍卫、正白旗满洲副都统署任云南永北镇总兵福灵安(领班军机大臣、保和殿大学士傅恒长子),在奉乾隆帝之命于去年底前往云南查看军务、探明军情、以便回京面奏的过程中,因积极执行明瑞‘三度征缅’的计划,在从永昌疾趋赴木邦的中途突然患病且病势加剧(或许是中了瘴疫),在回永昌调理休养时不治,于当年六月初病故(殁年不详,大约二十余岁左右)。

堂弟的病故,让明瑞哀痛不已、深为轸惜;此后明瑞将福灵安不幸去世的消息急报给乾隆帝、以及叔父傅恒;乾隆帝闻报后也是唏嘘痛惜,加恩交礼部议恤,福灵安所有应得的恤典,乾隆帝都让礼部查例具奏。

此外,乾隆帝还命明瑞派人送福灵安的灵柩即刻还京,有司照料办理,赐祭葬典仪如旧例;福灵安生前已经有了云骑尉的世职,因其无子,所以乾隆帝特别下诏,以其二弟福隆安的次子丰绅果尔敏为福灵安嗣子,袭其云骑尉世职(后来丰绅果尔敏幼年夭折,乾隆帝又以福灵安四弟福长安之子锡麟再过继福灵安名下为嗣子,并承袭世职。)。

在处理了堂弟福灵安不幸染病去世的后续事宜后,直至当年的十一月初二,明瑞才好不容易重新筹措完成了征缅的后勤准备。【伯虎42首发】

于是,明瑞于当天率副手:参赞大臣都统观音保、参赞大臣珠鲁讷、领队大臣扎拉丰阿、总兵哈国兴、李全、胡大猷、胡邦佑、常青(长青)、随营赞画道府衔加按察使杨重英(前云贵总督杨应琚之子)等文武官员,并南路征缅主力大军一万七千人正式出征,经云南境内的宛顶(畹町)攻入了缅甸境内,清朝第三次‘征缅之役’由此正式开打。

下一篇文章继续。

0 阅读: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