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战场16岁一等功臣于建军,两次下岗,宁可摆摊也不麻烦组织

旧梦谈史呀 2025-02-05 09:51:07
前言:

“我上战场命都可以不要,如今怎么能为了一份工作,麻烦政府呢?”

两次提干失败,两次下岗,多次谋生、不麻烦组织、不宣扬功绩,这是他对自己的约定。

生活坎坷纵使妻子与他离婚也无法改变他的初心。16岁便荣获一等功臣的于建军,年少成名本该大有作为的他到底经历了些什么?

英雄出世,荣获一等功勋

1979年,入伍不到半年的于建军,在接受了简单训练后便随着部队踏入中越边境,而此时的他也只有十六岁,无法预料到自己即将面对多么残酷的战场。

谅山战役中,于建军所在部队受阻遭到了越军的火力压制,眼看着身旁一个又一个战友倒在血泊之中,一同行军的战友却无法实现一起回家的诺言,他悲伤的情绪顿时涌上心头。

但是战场的残酷由不得他半点难过,很快这种悲愤成为了他对胜利的渴望,决心一定要打掉敌军的机枪火力点。

面对敌人的机枪扫射,他接替队友的位置,拿起56式步枪瞄向了敌人的暗火点,随即用手雷炸毁了火力点,直接帮助后续部队的进攻找到突破口,获得战争的胜利。

事与愿违,未能提干

此次战役结束后,于建军一战成名,加入了共产党。其英勇的战斗形象也逐渐在部队中传开,就连部队领导都对他赞不绝口,成了部队中名副其实的小英雄。

并且于建军作为战场英模代表去往了全国各地作报告,演讲的过程中也让他结识到了自己的爱人秋霞,之后二人虽然相隔两地但还是会经常信件往来。

报告结束回到部队后,于建军被送往师里的教导队进行培训,一年后回到了连里担任连长,可是原本有机会提干的他,却遇到了政策上的变化:对提干军官的文化要求更高了。于建军的文化水平不够,遗憾错过了第一次的提干机会。

可他并没有气馁,始终保持着积极的态度,在军中的优异表现都被领导看在眼里。第二年,他又获得了一次宝贵机会去军校深造,结束后就可以提干!

就在这时,命运似乎又和于建军开了个玩笑,他的单位直接被裁撤,不仅失去了提干机会,连和老战友见面的机会都成为了难事。

这一次他难掩泪水,不仅仅是因为他失去了提干机会,更是为他所在的部队与战友,一想到部队被裁撤,于建军就想起了昔日朝夕相处但在战争中牺牲的战友。

他所获得的鲜花、掌声和荣誉,这些本应该是属于大家的、部队的。那么多的战友牺牲,承载他们意志的就是部队番号啊!可是现在家也没了。

但是于建军并没有一直置身于悲伤的情绪当中,他很快调整了自己的情绪,告诉自己“一日戎装,终生为兵”,“我在战友就还在,部队就还在,荣誉就还在。”

退伍还乡,又遭下岗

1981年,于建军在组织安排下退伍回到家乡浚县,成为了一名水果加工厂的工人。也是在此条件下,1982年,于建军和仰慕自己的秋霞步入了婚姻。

虽然由于工作原因,于建军平时只能住在工厂的单身宿舍里,只有节假日才会回到自己的家中,但在秋霞看来,自己是一名民办教师,丈夫又是部队的一等功臣,退伍后的工作也是很体面的,这让旁人看起来是非常羡慕的,两人的日子也是过的有滋有味。

可好景不长,由于经济体制改革,于建军所在的国营工厂在1988年倒闭了,于建军也被迫下岗。

从这时开始,两人生活也逐渐表现出不美满的一面,回到老家后,家里的重担几乎全都压到了秋霞身上。这让于建军也非常不忍,于是四处寻找工作机会,减轻妻子的负担。

起初是在浚县西北的铜山拉石头,本身山路就非常难走,于建军为了多挣钱比当地的农民工还要多拉两三车,但就算如此一趟石料也只能挣到5毛钱,肩膀后背就没有一块好的地方。

秋霞看到原本体面的丈夫逐渐变成了一个车夫,心中不甘,希望于建军凭借着一等功臣的身份去找县领导安排一份工作,这在秋霞看来是一件可能只需要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的事情。

但是于建军每次都拒绝了妻子的要求,在他看来,这份荣誉并不是属于自己的,更是牺牲的战友的,部队的。并不能以此来寻求所谓的“走后门”的待遇,不能给组织找麻烦。

婚姻破裂,艰苦谋生

1989年,秋霞已经正式成为了一名公办教师,反观丈夫车夫的工作更刺激了秋霞的心理落差,她不理解明明自己的家庭生活困难,孩子生病难医,而丈夫却始终坚持着自己所谓的底线。

在于建军看来妻子不能理解的是这份荣誉和勋章背后的意义,这是承载着自己杀敌报国的初心,战友的意志和部队不灭的番号的,他不能用它来做换取利益的事情,不然这对不起自己,更是对不起组织。

在双方的僵持下,最终二人还是走向了离婚的道路,于建军带着年少生病智力低下的儿子生活,虽然二人没能美满的走下去,但是秋霞的话也让于建军意识到,拉石头没有出路,他必须在当前环境下,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于是离婚后于建军拿着自己拉车的钱,办起了养猪场,每天睡在猪圈,在煤油灯下学习饲养知识,尽管臭气熏天,蚊虫叮咬,但这种苦哪有打仗苦啊!

除此之外他还要照顾儿子,在他的苦心经营下,生活好不容易进入正轨,但又遇到了禽流感,猪肉大降价,赚到的钱也都赔了进去。

即使这样于建军也没有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他又开始卖馒头,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不少挫折,但日子也在一点点变好。

终于于建军等来了一个机会,一个重回水果加工厂的机会,他被返聘成为了办公室主任,但就在于建军还庆幸自己回到岗位工作的时候,噩耗又再次传来,因为罐头厂效益不好承受不了市场压力,还不到一年,于建军又再次下岗。

面对生活一次又一次地打击,早该埋怨命运为何如此捉弄自己的他,却仍然没有放弃希望,除夕夜上两位战友的光顾也让本来只有和儿子相依为命的他在这个新年的日子里多了一丝热闹。

战友不禁感慨道,“我们一起从战场回来,就你一个一等功,如今你生活成这样,我们心里难道好受吗?”三个人把酒言说,心潮澎湃,仿佛于建军的日子一下子就好了起来,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也是支持于建军即便穷困潦倒也要继续走下去的动力。

摆摊创业,另遇佳人

之后于建军又选择摆起了地摊,卖包子和水果,有人调侃道:“建军你一个功臣,怎么在这里摆起了地摊儿啊?”而于建军也回复到:“谁说退伍不能干这个了。”大家讨论的格外激烈,反而与一旁表情淡漠的于建军形成了强烈反差。

也就在这时他遇到了今后道路上一直支持他的第二任妻子杜全芬,杜全芬在了解到于建军的英雄事迹后,深深触动了杜全芬的内心,她不由得想要了解更多他的故事,也时常光顾他的小摊儿,久而久之两人之间互生情愫。

1994年杜全芬嫁给了于建军,尽管这段感情并不被多数人看好,但是杜全芬却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人们的偏见。

生活上照顾家人,对生病的儿子视如己出。事业上鼓励于建军寻找新的工作,在两人的努力下经营起了一家广告公司,于建军努力学习广告和管理知识,杜全芬则将家庭照顾的无微不至,短短两年的时间公司营业额就达到了三十万元。

尽管生意越做越好,但他也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个军人,为退伍军人和下岗工人提供工作机会。

在接受采访时,两人也是彼此感激着对方,杜全芬说:“建军哪里都好,在我心里就是英雄。”听到这话于建军不由自主地湿润了眼眶。于建军也表示:“在我落魄的时候她选择支持我,支撑起这个家,不能想象如果没有她,我现在是什么样子。”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这便是对他们夫妻最好的评价了吧。

结语:

于建军一生坚持部队作风,不宣扬功绩,不给组织找麻烦,勤勤恳恳做人,虽然命运多有不易,但他始终坚持初心,这也是老一辈革命家所展现出的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

于建军的退伍生活平淡却不平庸,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幸福生活是靠自己拼出来的,而他最终也在事业和生活上获得了圆满。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