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春晚,总有人骂它套路、乏味,但却又有那么多人在除夕夜饭后,坐在电视机前边看边吐槽。这种“又爱又恨”的情绪,几乎贯穿了春晚42年的历史。但今年不一样,一条新闻让无数人对2025年的春晚刮目相看——“央视春晚第一次实现了无障碍转播。”这可是42年来的头一遭!许多视障和听障观众终于能真正融入这场文化盛宴。为什么春晚会突然做这么大的改变?这背后到底藏着些什么故事?今天,就带大家一起走进这届“不一样”的春晚。
要知道,对于视障和听障人士来说,春晚这件事以前可能没太多参与感。很多时候,听不见台上说啥,看不懂画面,除了凑个热闹,可能根本无法享受节目。但今年不同了,2025年的央视春晚首次采用了“无障碍转播”,在节目中加入手语翻译、口述影像等多种辅助形式,真正让每个人都能参与其中。这就好比一道宴席,过去只满足了一部分人的口味,而这次才终于照顾到每个人的胃口。
有人说,这样的改变看似是小事,其实深远得很。春晚导演组用行动证明了一个道理:包容才是最强的底气。不管是谁,来到春晚这张“文化餐桌”前,都有资格感受到满满诚意。甚至有爆料称,在排练过程中,当手语老师带领表演者排练无障碍节目时,导演看到那场景感动得落泪,“这才像一场真正属于所有人的春晚!”这种暖心的努力,值得每一个人点个赞。
当然,除了无障碍转播这样的历史性突破,今年春晚的阵容同样让人眼前一亮。25位明星大咖齐聚一堂,说是“神仙打架”也不为过。
比如给春晚“承包名场面”的魔术师刘谦。这次他时隔多年后重登春晚舞台,可谓满载期待。还记得2009年他凭借那句“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火得一塌糊涂,甚至把春晚魔术整成年度必看环节。有人说:“只要刘谦还在,那春晚的魔术一定是最好看的。”这句话虽然带点偏颇,但足以看出观众对他的期待值。而他这次有什么新花样,暂且留个悬念,说不定现场真的“再造奇迹”。
另一边,“带火除夕夜广场舞”的凤凰传奇,这次也如愿回归。他们唱的《月亮之上》,几乎成了年味儿的BGM。一唱歌,老少都能跟着吼上两句。虽然有人吐槽他们的歌是“洗脑神曲”,但这些年来也没少给千家万户的过年气氛加分。这波情怀操作,绝对能引发无数“中年人”的共鸣。
而张艺兴、蒋欣这样的“新老搭档”也各有看点。张艺兴的唱跳实力无需多言,每次上台都宛如一颗移动荷尔蒙,青春感溢出屏幕;而蒋欣,这位靠演技圈粉的实力派演员,这次的节目却很可能是一个小品,这让人更加期待:“她的表演会不会像她的‘华妃’一样,又怼又辣?”
过去提起春晚,不少人觉得“老话重提,没啥新鲜劲儿”。确实,年年杀手锏离不开小品、相声、歌舞,但这两年有个变化值得注意——春晚越来越“走心”。
比如今年的无障碍转播,不是简单的“标新立异”,而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包容和尊重。因为承认差异本身就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春晚让我们看到,每个人都能在除夕夜里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属。这跟过去年年“让大家哈哈一乐”比起来,似乎多了一层温度。这种温暖的春晚,不就是我们期待已久的吗?
而说起社会责任感,春晚其实一直都在“偷偷努力”。从几年前开始,春晚逐渐引入更多不同群体的声音和参与。比如农民工题材的小品,反映年轻人家庭关系的相声,甚至还有与科技前沿相关的舞台设计……这些点滴,让春晚不再只是娱乐大餐,而是社会关怀的大平台。
话说回来,春晚最大的“难题”是什么?无非就是在传统和创新之间做取舍。对许多观众来说,春晚有些东西必须保留——比如小品、相声和歌舞,多年来早已是春节里的固定程序,就像年夜饭里的饺子,不管热不热吃,少了就觉得哪儿不对劲。
可对新一代年轻人来说,传统的语言类节目已经不够吸引了。主持人的段子、相声演员的内容,有时感觉有点“过气”。在这方面,2025年的春晚做出了不小的调整,保留经典的同时也加入了很多潮流的东西,比如更多跨界合作、结合热门影视剧人物情节的小品等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策略,勉强算是抓住了老少两部分观众的兴奋点。
说到底,春晚早就已经不是单纯的一台晚会。它是我们的“记忆存储器”,是无论在哪里的中国人都能连通彼此的一种方式。尤其在今天,过年越来越讲究“过得舒服”“过得愉快”的时候,春晚依旧勾连着家人之间看似微妙又深厚的情感。
而2025年的这一届春晚,在无障碍转播这个创举的加持下,强调的是“人人参与”的理念。这不是矫情,更不是噱头。春晚正在尝试用包容,发动一场深刻的情感革命。从台上的明星,到屏幕后的观众,春晚真正赋予了每个人“被看见”的机会。这背后,是一场中国文化更厚重的表达,“年味儿”也因此变得更加真实。
就像有人说的,春晚是“半锅热腾腾的饺子”,无论谁坐下来,都能分到一碗。今年,这桌大餐的席位明显多了,锅里的滋味似乎也更丰富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