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高中就读于浙江省镇海中学(以下简称“镇中”)——一个流传着无数高考奇迹的百年老校。
这些年,浙江省先后有十几位超高分高考生来自镇中,其考生被“985”“211”院校录取的比例大多时候在 90% 以上。
毫不夸张地说,作为浙江省“高考牛校”的镇中,内部一直流传着“高考不成功就只能读浙江大学了”的调侃。
至今,我还记得当年得知自己被镇中录取的巨大惊喜与激动。在家长的眼里,一旦进入这所学校,就相当于半只脚踏进了重点大学的大门。而对于我来说,无数夜以继日的汗水与泪水,才助力我最终圆梦浙江大学。
在镇中学习的三年时光,点点滴滴犹在眼前,欢声笑语如在昨日,谆谆教诲仍萦绕在耳畔。
01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初进镇中的时候,我一度非常自卑。因为我的同学大多来自镇中附属初中,大家的成绩都特别好,而我初中阶段是在一个很普通的学校就读,和他们相比,学习底子显得有些“差”。
尤其我还是个偏科很严重的人,“物化生数”真的非常折磨我,每次听课我都很难跟上老师的进度,作业量对我来说也非常多。
加上我的开学考成绩不管是在班里还是在年级上都处于倒数水平,那段时间我感受到了巨大的学习压力。
好在我有一个很是平易近人的班主任。
记得有一次,我跑到班主任的办公室和她诉苦,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了下来,接着又自己给自己打气,开始跟班主任表态:我一定会好好学习的,争取每次考试都有进步。
班主任听得都乐了,拍着我的肩膀说:“那你以后进步不要太大,镇中最不缺的就是考试了,就算你每次只进步1 分,高考成绩都不会差!”
说得我自己也笑了。是啊,我焦虑什么呢,每次考试就需要进步 1 分,慢慢来就是了!
那时的对话,我至今铭记在心。语文课上老师讲到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正是我那时内心的映照。
在老师的鼓舞下,我暗暗为自己打气,心里想着“只要坚持下去,我也不会差”。
学习成绩怎么样才能进步,可谓困扰无数学生与家长的一个难题。幸运的是,在学校轻松却高效的浓厚学习氛围中,我找到了答案。
秘诀其实很简单,那就是“有策略地进行学习”。而策略就是找对方向,找准学习方法,最后再开展“努力的学习”。
还有,我们的班主任经常告诫我们的——要保持一个良好的、正常的学习心态。不然一味埋头苦学,还不知走错了方向,越努力越是与成果背道而驰,累身累心又看不到任何进展,那就是“假努力”了。
就拿我自身来说,我的优劣势很明显,文科好理科差,偏科的成绩自然不会太好看。但我高考那时只需要看语文、数学、英语这三大主科和选考科目的成绩,那么进入高二后,我只要侧重于学习政治、历史、地理这三门选考科目即可。
想通了这点,找准了方向,我就不再那么焦虑自己“成绩差”了。我开始静下心来努力提升自己的数学成绩,每天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还会额外刷一些题,巩固基础的同时拓展自己的思路。
记得有一次,英语老师拿高三的试卷给高一的我们进行小测。我当时很慌张,心想:“我才高一,怎么能做高三的试卷呢?”
我的同桌却完全不这么想,她认为这张英语试卷的难度只是在于能不能看懂文章,只要认识这些单词,做高年级的试卷也是没问题的。
确实,对我来说倍感压力的高三试题在词汇基础好的同学眼里,和普通的高一试题没有什么区别。
在此之后,我就给自己制定了每日背诵英语单词的计划,每天在晚自习结束前默写一些生词到便签纸上,这样晚上睡觉前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背一背。
但说实话,学习方法的掌握不仅仅在于知道如何去做,还在于坚持不懈的行动。如果我按照学习方法制定了学习计划,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此外,学习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需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不断进行优化。比如我当时为了省出时间来开展自主学习,会在语文课上写数学作业。
我不是唯一一个这么做的同学,但对于学习成绩好的同学来说,他们基础好,不听问题也不大。而我基础较差,尽管一时之间我快速地完成了作业,却失去了认真听课所带来的学习积累。
意识到这点后,我就再也不在课上写作业了。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做事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畏艰难,不怕曲折,坚忍不拔地干下去,最终才能达到目的。
从高一到高二,在我的坚持下,我的成绩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中间当然也有考差的时候,这时我就会回顾自己近段时间的学习方法,看看是哪里出了问题,然后再相应地调整学习方向,绝对不会让自己“假努力、白努力”。
02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到高三时我的成绩在年级上已经处于中上游水平了。按往年的数据,我那时的成绩应该可以考上浙江大学了,但是我觉得还是有点不稳,所以不敢懈怠。
其实,现在想想,高中三年我并没有过得很苦很累,我高三时依然继续上音乐课、美术课、体育课、体活课,周末还会和朋友去吃喝玩乐,周六在教室自习的时候也会有发呆的时刻。
当你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节奏时,学习是不累的。
这样的心态主要得益于学校整体的学习环境。面对镇中骄人的高考成绩,有人会说,这又是一座“流水线教育工厂”,培养了诸多“小镇做题家”。
其实不是,镇中不搞军事化管理和题海战术,而是采取“放养”式教学。镇中实行弹性学习制度,支持学生自由选择学习的内容、方式和目标,探索自己的兴趣和禀赋所在,并在学习共同体中实现自主发展。
我始终觉得,学习不能太死板。有一句话说得好,“身体和灵魂,必须有一个在路上”。跑步是我的一种解压方式,每次体育课时我都会和我的闺蜜一起跑步,在周六我也会一个人听着歌跑很久,跑完后享受着多巴胺带来的快乐。
我身边的“大佬们”,没有一个是只顾着学习的。相反,辩论赛、篮球赛、文艺汇演、联欢晚会、社团活动等,丰富着我们的学习生活。
高考快要到来的时候,我们班有很多人都选择回家自习,可能是他们觉得家里更安静,在家学习效率更高,还有的人喜欢坐在最后一排学习。
无论哪种,大家都是在以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追求进步。
当年高考考场上,我在奋笔疾书,场外蝉鸣阵阵。那个时候我没有想着自己要考多少分,反而在思考的间隙想着考完后和朋友分别的事情。在我们踏出镇中校门的那一刻,高中阶段结束了,但是我们的故事仍在不断书写。
至于我的新故事,自然是从我进入浙江大学求学后写起了。
行 到 水 穷 处, 坐 看 云 起 时。作为一个过来人,学姐想对你们说:“加油,高考不是终点,你的人生依旧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