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得了什么病去世的?压根就没病,临终前他尚在筹备九十大寿

底层史观吖 2025-02-18 14:47:19

正如历史所传,嘉庆四年大年初一(即1799年),一位耄耋之年的皇帝在北京度过了他人生中最忙碌的一天,那便是我们的太上皇乾隆。年满89岁的他,依然看似精神矍铄,居然在新年伊始思虑着筹备自己的九十华诞。然而,让他始料未及的是,几日后他就与世长辞了。

事实上,乾隆皇帝在临终前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病症,甚至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难以置信的精力。元旦当天,乾隆仍旧按时起床,投入到繁忙的宫廷事务中。他在养心殿东暖阁的窗下提笔书写春节的“祝辞”,这是他数十年来每年元旦的例行之事,如今这些祝辞静静地收藏在中国第一档案馆,成为历史的见证。在嘉庆皇帝的细心安排下,乾隆虽然减少了些许活动,但一些关键的宫廷传统还是无法避免,作为天子的象征,乾隆必须以身体力行来维持皇家的威仪和传统。

尽管已经年迈,乾隆仍出席了宫内一系列的新年庆祝活动。他在乾清宫接受了皇子、皇孙、各王贝勒、文武大臣及外藩使臣的朝贺,随后由嘉庆亲自伴随他在宫中设宴。这一系列繁复的礼仪活动对一位将近九十岁的老人而言确实是个考验。即便人手众多,众星捧月的他也感到体力跟不上了,但为了江山社稷,乾隆依然咬紧牙关坚持了下来。他不仅要完成形式上的活动,还要展示对百姓的关爱,发布赈济水灾州县的旨意。其中,江苏的八个州县、安徽的七个州县,以及山东的十二个州县受到了他的最后恩惠。

尽管乾隆在1799年的新年第二天身体依旧没有明显的病症,他依然保持着自己多年的习惯,坚持创作一首元旦诗。这首诗句句体现了乾隆对国家未来的思考,也未曾预料到自己的生命将就此终结。

这位年老体衰却精神不息的太上皇在诗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思熟虑,表现出对未来的充满期待,似乎并未察觉到死神的逼近。就在乾隆皇帝忙于诗作、心系国事的时候,清廷的母子关系和宫廷内的局势也逐渐显现出微妙的变化。嘉庆虽已登基,但仍受制于乾隆的威望和权力,只能试图以自己方式治理国家。

当日,乾隆皇帝的关注点依旧是川楚白莲教起义,这场自嘉庆元年开始的民乱已波及不少省份,常胜将军的时代早已过去,如今的军队即便战斗力尚存,但人才凋零,国库日渐空虚。乾隆虽然依旧期待着胜利的捷报,但心中明白这已经不是皇帝雄霸四海的乾隆盛世了,傅恒、阿桂、福康安等战将的影像只能成为回忆。

令人始料未及的是,乾隆皇帝又突然握笔写下《望捷》诗,倾诉自己对乱局的心痛与无奈:

三年师旅开,实数不应猜。

邪教轻由误,官军剿复该。

领兵数观望,残赤不胜灾。

执讯迅获丑,都同逆首来。

尽管历史已然成为文献当中的冰冷字句,但乾隆皇帝那份对时局的殷殷之心、对和平的渴望通过诗文得以传达。然而,这一天,却成为他生命的终结点。太医们会诊后都认为他没有大碍,只是建议服用参莲饮以增强体力,谁也没有料到这位帝国的实际掌舵者会如此突然地仙逝。

如今,我们可以肯定的是,乾隆皇帝并非因病去世。在他最后的治疗记录中,太医的诊断结果竟是“年老气虚”,并没有其他急病症状。乾隆最终在1799年2月7日清晨辰时驾崩。虽未留有具体遗言,但是他的去世也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终结,他的一生见证了乾隆盛世的辉煌,也看到白莲教起义的无尽忧患。

乾隆皇帝的离世留下了无数未解之谜,未竟的事业也成了后人之叹。他25岁登基,在位六十年,晚年以太上皇的身份继续影响国家三年,最终89岁驾崩。他的一生不仅是在皇权中写诗作赋,更多是面对国家的兴盛与危机的担当。他未能得见三省之乱的平定是一遗憾,却也让人敬叹他的持之以恒。他的无疾而终更让我们思考,生命的终点或许真的在我们无法预测时突然来临,平凡和伟大的姿态都在那一刻化成淡淡的诗意。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