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说历史。
蜀汉有“五虎上将”,曹魏有“五子良将”。
前者乃出自演义的说法,但后者却是实打实在史料中记载的组合:
张辽威震逍遥津,乐进先登破敌城,于禁治军稳如山,张郃巧变定汉中,徐晃长驱解樊城。
这五人皆是曹操麾下独当一面的统帅型人才。
但若曹操的“五子良将”扩编为“六子”,谁能补上这最后一席?
候选人中,李典、李通、朱灵呼声颇高。至于许褚、典韦,虽勇冠三军,却是“虎卫”出身,职责近身护主,与统兵征伐的“五子”定位迥异。
今天,咱们就根据《三国志》等正史,聊聊这三位候选人的实力与遗憾。
李典:儒将风范,合肥一战定乾坤若论资历与战功,李典堪称头号热门。
李典出身兖州豪族,年少从军,性格沉稳低调,与张辽、乐进等猛将的画风截然不同。《三国志》称他“好学问,贵儒雅”,是个罕见的“文化型武将”。
但别因此小瞧他的战场表现——博望坡之战,他识破刘备诈败之计,劝谏夏侯惇勿追,避免曹军陷入火海;合肥之战,他与张辽、乐进以七千守军大破孙权十万之众,更在逍遥津追击中截断吴军退路,堪称战役第二功臣。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李典与张辽曾有旧怨,但大战当前,他放下私仇,慨然道:“此国家大事,顾君计何如耳,吾岂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这份胸襟,连曹操都赞叹不已。
可惜天妒英才,李典三十六岁便病逝。若他能长寿,或许能与张辽并列为江淮屏障。
李通:宛城救主,忠勇无双憾早逝李通的竞争力,在于“忠勇”二字。
建安三年,李通率兵支援被张绣大败的曹操,使得曹军成功反击转败为胜。
官渡之战,李通虽无参与正面战场,但稳定了所镇守的阳安郡,并平定了淮河、汝水一带叛乱的贼寇。
建安十四年(209年),周瑜围困曹仁于南郡,李通率军驰援。他一路劈开鹿角、勇冠诸将,却因劳累过度暴病而亡。此战虽败,但李通“赴汤蹈火以救友军”的壮举,后来还是让曹丕追忆不已。
他更多以“冲锋陷阵”见长,缺乏独立指挥大军团作战的记录,与“五子”的统帅定位略有差距。
用今天的话说,李通是“顶级突击队长”,却未必能胜任“战区司令”。
朱灵的故事,充满戏剧性。
他原是袁绍部将,却因仰慕曹操,主动带兵投诚,堪称“曹魏版黄忠”。此后三十年,他南征北讨:官渡之战随曹操破袁绍,征讨马超时担任先锋,征讨张鲁击破氐族军队……他跟于禁、乐进加入曹魏的时间差不多。
但这样一个老将,为何始终未被曹操重用?
曹操曾因为恼恨朱灵而派于禁夺其兵权,大概是朱灵做了什么违法违纪的事情。总之,没那么“听话”。
说到底,朱灵缺乏“五子”那种令行禁止的纪律性。曹操用人,首重“可控”,而朱灵恰似一匹难驯的野马。虽有苦劳,却难封侯。
综合来看,李典的儒将之风、大局观和关键战功,最符合“五子良将”的选拔标准。他若活得久些,甚至可能超越乐进、张郃,成为曹操的“江淮之盾”。
反观李通,忠勇可嘉但资历不足;朱灵经验丰富却桀骜难驯。
当然,历史没有如果。但我们可以想象:
若合肥城头多了一面“李”字大旗,孙权兵临城下之际,大概会哀叹:“过江莫逢张文远,渡河休遇李曼成”吧!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资治通鉴》)
在你心中,谁最有资格成为曹魏第六子良将?
欢迎评论区畅所欲言,友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