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2月15号,北京新开通3条段地铁新线,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总里程达879公里,继续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其中,3号线一期最受关注。这条线路承载着北京城市发展的厚重记忆,经历了近60年的曲折历程。从东四十条神秘的“站中站”,到接入国铁朝阳站实现便捷换乘,一路走来的3号线,开通背后有哪些故事?克服了哪些难题?这条古老又年轻的线路,如何焕新重生?
穿越历史:见证城市变迁
中午时分,新开通的地铁3号线一期东四十条站客流不大,隧道那头列车的大灯渐渐明亮,车辆进站停靠。
时间回到1965年,在当年北京地下铁道近期规划方案中,3号线用“三期工程”的代号首次出现。到1973年,北京发布第一版完整的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3号线正式登场。北京地铁3号线项目综合副总体郝小亮说,当时的3号线相当于是南北向的一条线。它从香山经过颐和园,一直到西直门,然后到东四十条,东边是从望京一直到首都机场。
60年来,北京飞速发展,地铁线网规模快速扩大,但路网编号中唯独缺少3号线。尽管迟到,但3号线一直都在图纸上“生长”。到2015年,3号线建设走廊得到最终确认。
北京城建设计发展集团轨道交通院技术总监、3号线设计总体负责人段俊萍介绍,确定3号线西起田村,东到曹各庄北这样一个走廊,前后大概规划的调整经历了8次。核心的原因其实是城市的发展一直是在变化,比如说我们会经过奥运会,经过中关村地区的发展和望京地区的发展,包括6号线工程的上马,也都会对城市原来的线网有些调整。3号线规划的变迁史,其实就是北京轨道交通发展的一部变迁史,它真的是见证了北京城的发展。
1971年,在修建北京地铁2号线东四十条站时,就已经预留了3号线的车站。2016年,新3号线一期工程开工,这座沉睡的“站中站”开启了新篇章。
作为施工单位,北京建工集团项目副经理白守兴,第一次打开了车站尘封的大门。“当时我们第一次在现场踏勘预留3号线车站的时候,确实感觉到特别神秘。当然我们进到车站里边的时候,它真是七八十年代那样的建筑。尽管保存了将近40多年,但各项东西都保存非常完好,特别有年代感。我们当时打开那个门的时候,一进去,看到站厅也好、站台也好,尤其是它的设备区走廊特别窄狭长,确实会稍微有一点毛骨悚然的感觉吧。”白守兴说。
克服困难:地下空间“绣花”
目前已经开通运营的3号线一期从东四十条站到东坝北站。线路穿越城市功能区、地下管线和市政道路,建设难度前所未有,可以说是在狭小的地下空间夹缝里“绣花”。
京投轨道公司三分公司第二十五工程部钱佳亘说,3号线穿越了二环到五环,全线一共有431处特一级风险源。受环境限制,3号线整个埋深在30米以上的车站有4座,其中工人体育场站的底板是36.8米,是最深的一个。还有团结湖站,这个站在中间部位的夹缝中,建设了一个大规模双层暗挖的换乘厅。这边是长虹桥,是三环路,对整个桥梁的安全系数要求非常高,紧邻这边就是10号线。建设这个换乘厅,就是为了未来3号线和10号线换乘的时候,客流组织能更好一些,因为客流量非常大。
东四十条站建设年代久远,不能满足今天2号线和3号线大客流换乘需求。地处核心区,周边环境复杂,新建换乘通道是摆在北京建工集团项目副经理白守兴面前的又一道难题。
白守兴说,工程的难点是要下穿东二环,临近东四十条桥的北桥和南桥,风险特别大。因为上方正好是运营的2号线东四十条站,如果说一旦发生超限沉降,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列车运行。这么大一个体量的车站改造,只有一个施工竖井,简单来说就是只有一个门,所有人都通过这个门又进又出,物料也要进。举个例子,我们每天吊装材料,像我们属于土建和装修,我们定好一个时间段,比如到15点,我就移交给下家单位,给他们是两个小时、还是三个小时,然后让他们进行吊装,依次类推,各单位按照划定的时间点,按照划定的堆料区放料,就不会导致现场那么乱,往后持续推进。
3号线一期最重要的功能,是接入国铁北京朝阳站,结束朝阳站不通地铁的历史。地铁朝阳站施工期间,地面上的综合交通枢纽也在同期建设。面对交叉作业等难题,建设者将施工组织精确到了“小时”。
北京建工市政集团项目总工吕金彪介绍,交通枢纽上部的网壳结构,当时也是在我们地铁的场地进行结构的拼装,拼装之后通过滑轨,滑到枢纽范围进行结构的焊接和连接。当时我们两个项目部的工期来回匹配优化,建立了一个群统一汇报,精确到应该差不多能达到一小时、两小时左右的这个时间。
焕新重启:引领未来发展
开通近一周,3号线迅速成为网红打卡地,无论是东坝地区居民通勤,还是前往朝阳站坐火车,这条新地铁给了大家更快的出行选择。线路每座车站都巧妙融入周边区域的文化和景观元素,可以说是“一站一景”。
京投轨道公司三分公司设计管理部王力勇表示,比如说像团结湖站,背景是“团结湖景”,表现了团结公园的自然景色,重点突出了公园中富有韵味的桥体、亭台、连廊、湖面等景物。在朝阳公园站,我们设计是以“四季雨林”为空间主题,结合灯光的色彩变化,把自然生态的空间语言巧妙地置入到轨道空间之中,为乘客在地铁空间中增添轻松趣味。
在建设中,3号线综合考虑客运组织和成本控制,车辆首次实现灵活编组功能。对研发制造专业来说,这是一次巨大的挑战。
京投装备技术研究院车辆主管工程师张鑫鑫说,线路开通运营初期,人流量并不是那么高,如果上来就用8编组的车辆来跑,那可能运营初期车厢会很空,额外增加了列车运营的能耗。所以我们创新性的采用了4编组和4+4编组混跑的这种结构。在客流量小的时候采用4编组,既能满足乘客的乘坐体验感,又能进一步降低列车整体运行的能耗。当客流量上来之后,采用4+4重联编组运营,把客流量和车辆运力进行一个很好的平衡,这是北京的第一次。
3号线一期东端深入正在发展的东坝地区,其中东坝北站通过一体化建设,成为区域交通微中心,为北京打造地铁上的都市生活提供了示范样板。
京投轨道公司三分公司设计管理部部长吴彬介绍,通过两条城市通廊,贯穿地铁的站厅,车站南北两侧地块的乘客,可以南北方向穿越车站,直接形成一个连通。同时,通过这个地铁站的建设,也实现了地铁与周边道路和周边地块的融合发展。未来,可以以地铁为中心,打造区域的城市综合体,成为一个交通、商业和便民服务共同结合起来的一个城市新亮点。
从1969年10月1号第一辆列车从古城站驶出,北京圆梦首条地铁开始,光阴荏苒,车轮飞转,姗姗来迟的3号线和驶过50多年时光的北京地铁,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大树和一部常读常新的传记。穿越历史,承载未来,北京地铁也会和城市一起,不断更新,载着美好和使命,开往绚丽的明天。
记者 黄河 编辑 孙媛 主编 程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