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冬天,德军在攻打莫斯科时突然遭遇极寒天气,导致数万士兵在冰天雪地中活活冻死。
我们都知道,苏联土地广袤、丛林密布,森林覆盖率更是位居世界前列,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何德军没有选择砍树取暖呢?这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残酷现实?
今天,咱们就走进那段历史,深入剖析这一悲剧背后的复杂原因。
苏德战争突然爆发,德军打到莫斯科城下
很多人会纳闷,强大的苏联为何前期会被德国打得节节败退,但在后来为何又会逆袭,关于此有件事情不得不提。
其实在苏德战争开始之前,双方曾签订了一个《苏德互不侵犯协议》,也是因为如此斯大林一直坚信希特勒不会打他,在东欧并没有部署太多的兵力。
1941年,德军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协议》,并启动“巴巴罗萨计划”,向苏联发动全面进攻。
“巴巴罗萨计划”说白了也是闪电战,即利用坦克、装甲车和飞机等的机动能力快速进攻,6月22日德军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苏联,意图在冬季来临前占领莫斯科。
古人云“擒贼先擒王”,意思就是只要将领头人弄死,战胜基本就取得了胜利。希特勒认为一旦占领莫斯科,德军不仅能够获得苏联丰富的资源,还能在东线战场上获得绝对优势。
进攻初期德军十分顺利战果显著,装甲部队如破竹般突进,迅速占领大片苏联领土,所到之处无不留下胜利的印记。
随着战线的推进,德军开始面临严峻的挑战,尽管他们在装备和战术上占据优势,但苏联的国土太过广袤,苏军抵挡的也十分顽强,使得德军在苏联腹地步履维艰。
1941年9月底,德军的主力部队终于推进到莫斯科外围,只要短期内拿下莫斯科、逮捕斯大林,基本就能宣告苏德战争的结束。
然而,这一年苏联的冬季比以往来的更早一些,短时间内气温迅速下降,莫斯科周围的气温骤降至零下30~40℃。
苏联人早已习惯了这样的气候,寒冷对于他们而言并不致命,但德军生活的西欧天气却十分温馨,哪里遇到过这样的鬼天气,以至于德军陷入了困境。
德军的棉衣和手套远不足以抵御如此低温,面对极寒天气德军士兵不得不在雪地中生火取暖,但燃料严重不足,许多士兵因缺乏保暖物资而冻死。
正所谓“趁你病要你命”,严酷的环境对苏军十分有利,斯大林红场阅兵后立即将部队派往前线,投入莫斯科保卫战。
苏军士兵在冰天雪地中与德军展开殊死搏斗,利用地形和天气优势给德军造成了巨大伤亡。
战争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停火期间德军的处境变得愈发艰难,极端恶劣的天气条件让许多德军士兵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冻伤和冻死的情况屡见不鲜。
机械设备因低温无法正常运转,坦克和装甲车被冻成废铁,燃料不足使得德军难以点燃篝火取暖,许多士兵只能靠彼此取暖,但仍有大量人员因寒冷而失去生命。
看到这里问题就来了,苏联拥有绵延数百里的森林的情况下,为何德军没有通过砍树取暖来抵御寒冷。未能砍树取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为何不砍树取暖
首先苏联人采取“焦土抗战”政策,在德军进攻的路线和其可能使用的资源区域,苏联军民将房屋、树木和设备全部烧毁,甚至包括大片森林。
这么做的原因也很简单,苏联人民宁可牺牲自己的家园和财产,也不让德军得到任何能够利用的物资,这样的事情不仅仅发生过一次。
1812年拿破仑入侵俄罗斯时,俄国人就采取这种战术,将不可一世的拿破仑击败在寒冷的天气中。
莫斯科保卫战发生的时候,当地的森林在德军到来之前已经被苏联军民烧毁,德军士兵所见之处尽是被焚烧后的焦土和枯木。
即便偶尔还能见到一些未被完全焚毁的树木,它们也被冻得坚硬如石,根本无法轻易砍伐。德军在这些焦土上步履维艰,缺乏必要的补给和取暖物资,寒冷逐渐夺去他们的生命。
其次,德军缺乏足够的设备和工具来进行大规模的砍伐,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野外的树木不仅冻得坚硬,而且树干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冰霜。
德军士兵若要砍伐这些树木,需要动用机械设备和专门的工具。然而,极寒天气使得机械设备无法正常运转,汽油和防冻油全部凝固,坦克和卡车都变成了冰冷的废铁。
德军仅靠斧头和锯子根本无法完成大规模的砍伐工作,德军士兵也曾尝试用简单的工具进行砍伐,但效果微乎其微。
斧头和锯子在冻硬的树木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即使侥幸砍倒几棵树,在庞大的需求量面前也是微不足道,数十万德军在极寒中等待救援,零星的木材根本无法满足他们取暖的需求。
要知道战争就是一个无底洞,哪怕是一片广袤的森林都无法维持几十万德军一个月的使用量,更何况如何将湿漉漉的树木点燃都是个问题。
苏军的焦土政策断绝了德军获取取暖燃料的可能,有效地打击了德军的士气和战斗力,德军士兵在极寒中忍受着生理和心理上的双重折磨,每一步前行都变得异常艰难。
极端的环境必然导致战斗力急剧下降,很多士兵因冻伤和低温而丧失行动能力,最终被迫放弃战斗。
与此同时,外围战争中苏联不断切断德军的补给线,莫斯科城下的士兵缺乏食物和药品,伤病和冻伤的情况愈发严重。
或许你会说,为何不去抢莫斯科城内的物资,苏联地广人稀,莫斯科城内也没有太多的储备,即使抢到一些苏联军民的衣物,也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总的来说,德国高层对极端严寒天气的准备不足,加剧德军在战场上的困境。
再加上,苏联军民抵抗的决心之顽强,也是希特勒没有预料到的,最后莫斯科的惨剧成为希特勒的转折点。
后续发展与人物结局
1941年12月初,苏军在莫斯科前线展开全面反攻,苏联红军利用自身对环境的熟悉,以及充足的御寒装备和后勤支援逐步扭转战局,德军在极寒天气和苏军的双重压力下节节败退。
随着苏军不断推进,德军的防线崩溃,数万士兵被迫在严寒中撤退,这个时候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
军队编制健全的情况下,即使士兵再怎么寒冷,起码也有些许的物资保障。可军队溃败之后,些许的后勤都没有了,身后面还有苏军不断追击。
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中,德军士兵们衣不蔽体,缺乏御寒物资和食物。机械化部队因严寒无法正常运转,大量车辆和坦克被遗弃在雪地中,士兵们只能徒步撤退。
道路被积雪覆盖,行军异常艰难,每一步都充满危险,以至于很多人因冻伤和疲劳倒下再也没有站起来。
莫斯科一战,因为寒冷而冻死的德军,甚至要比战争上的死亡人数还要高,无数士兵成为白雪覆盖下的无名尸体。也有一些指挥官在撤退过程中,尝试组织反击和防御,但效果甚微。
在苏军庞大的人数面前,零零散散的德军发迹根本无法造成威胁,最后不是被击毙,就是成为苏军的俘虏。
回看那一场战争的情况,德军之所以会败在莫斯科城下,除了天气原因、考虑不足之外,与希特勒做出的一个致命的决策也有很大的关系。
上述曾提及,苏德战争前期德军节节胜利,让希特勒误以为苏军不堪一击,以至于将原本用于进攻莫斯科的主力装甲部队调往南方,参与攻占乌克兰的基辅战役。
希特勒想要的更多,可是这样的贪心使得德军在关键时刻分散了力量,10月2日德军重新集中力量,开始实施代号为“台风行动”的攻城计划。
军队人数不足,必然导致导致对莫斯科攻势严重不足时间被慢慢延误过去,当意识到这一点后冬季即将来临,德军士兵在严寒中忍受着极度的疲惫和饥饿向莫斯科发起进攻。
随着战斗的持续,苏军逐渐占据上风,而后开始发起全面反攻,最后德军被无尽的寒冷一点点侵袭。
数万德军士兵的生命,在这场严寒中戛然而止,成为希特勒战略失误的牺牲品。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