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闸蟹蟹苗淡化技术,盐度梯度调节法,应激反应缓解措施,入塘准备要充分
大闸蟹,这可是咱老饕们心中的美味佳肴。它那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的特点特别明显。在阳澄湖、太湖等水域,大闸蟹那可是名声在外,有着极高的价值。这价值不仅仅是吃起来鲜香那点事儿,在养殖领域也是相当可观。据说一只优质的大闸蟹,在旺季能卖到几十块甚至上百块呢。
这大闸蟹的养殖可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尤其是在蟹苗养殖这一块儿。好多人想在自家或者养殖场养大闸蟹,可是一碰到蟹苗养殖就不行了。就像咱山东有个老王,一直想在家里搞个小池塘养大闸蟹。他去市场上买了蟹苗回来,按照自己之前养鱼的法子弄,结果蟹苗成活率低得很。这就是大闸蟹蟹苗养殖的一个痛点,很多养殖新手不知道蟹苗有特殊的需求,一上来就按照养其他水产品的方法,肯定不行。
咱先说说这蟹苗淡化技术。很多养殖户在引进蟹苗的时候,要么是从盐度比较高的地方进的,要么是直接买的淡水蟹苗。这两种蟹苗如果直接就放到普通淡水塘里,很容易出问题。就好比北方人到南方突然适应不了湿热的气候,南北环境差异太大了。在江西有个小养殖户,从沿海地区进了一批蟹苗,直接放到自己的淡水塘里,结果没几天蟹苗就开始大量死亡。
这时候就体现出盐度梯度调节法的重要性了。这个方法呢,简单来说就是不能一下子把蟹苗放到淡水里,要慢慢让它适应盐度的变化。一般可以设置一个10天左右的淡化过程。比如说,刚开始蟹苗在盐度为5‰左右的水里,然后每隔两三天,把盐度降低1‰。就像带一个从草原来的小骆驼到沙漠边缘,不能一下子把它扔进沙漠深处,得一点一点让它适应。
在调节盐度的过程中,还得注意应激反应。蟹苗是个挺娇贵的小生物,环境一变就会很紧张。我有个南方的网友分享过他的经历,他在福建养殖大闸蟹。他按照盐度梯度调节法来操作,本来以为会很顺利。可是有一次,他在调节盐度的那天还进行了大量的池塘换水操作。结果蟹苗就出现了应激反应,很多在池塘边晃悠,不吃东西。
那怎么缓解应激反应呢?首先,水温也很关键。水温不能有太大的波动,如果是在广东这样冬季也比较温暖的地方,水温波动小一些;但是在北方像辽宁这样冬季寒冷的地方,就要特别注意冬季池塘水温。水温变化太快,蟹苗也会应激。可以给池塘搭个遮阳棚,减少水温的变化。广东的养殖户陈哥就是这样做的,他说这遮阳棚虽然简单,但是效果特别好,在炎热的夏天能保持水温稳定。
还有就是要有合适的水草。在大闸蟹养殖环境里,种些水草好处很多。像苦草就不错,它能净化水质,还能给蟹苗提供藏身之所。还有狐尾藻,它在水底的适应性很强,能很好地吸收一些有害物质。不过不同的水草有各自的特点。我家乡湖南有个养殖户,他种了金鱼藻,结果发现金鱼藻在夏天长得太疯,抢了蟹苗的养分。他说在种植水草的时候要合理搭配。比如南方的养殖场,可以种适量的轮叶黑藻,这种水草在南方的气候下生长旺盛,而且耐低温能力也不错。再搭配上苦草,就有很好的效果。
说回蟹苗入塘准备。这准备得做得特别充分才行。南方有些地区,像安徽巢湖周边,蟹塘的准备工作可精细了。蟹塘要清淤,一般要提前1 - 2个月就清理池塘底部的淤泥,淤泥不能留得太厚,不然会影响水质。同时,还要对池塘进行消毒,可以使用生石灰,每亩大概用100 - 150公斤左右。
在蟹苗入塘之前,还得检测水质。这可不是随便测测就行,在湖南岳阳的一个大闸蟹养殖场,他们每年入塘前都要检测水的酸碱度、硬度等各种指标。如果酸碱度不合适,就要调整。比如说,如果偏酸性,可以适当放一些石灰来调节。
另外,蟹苗入塘的时候,要让蟹苗慢慢放下去,不能一股脑儿全倒进去。福建的一个养殖户就吃过这个亏,他一开始为了图快,把蟹苗一下子都倒进去了,结果很多蟹苗都受伤了。
咱再说说时间元素对蟹苗养殖的影响。从进蟹苗到出成品蟹,那可是个漫长的过程,得1 - 2年呢。在这期间,每个阶段的管理都不一样。在3 - 4月的时候,要关注蟹苗的生长速度,这时候如果有合适的水草生长,蟹苗也能长得快些。像江苏的一个养殖场,他们的蟹苗到了这个时候,在丰富的水草环境里,长得可精神了。
在夏季,天气炎热,南北差异就很明显了。北方的养殖场要防干旱,南方的养殖场要防涝洪。我有个东北的朋友说,他在东北养殖大闸蟹的时候,夏季特别担心池塘干涸,就时刻盯着水位。而在广东养殖大闸蟹的刘老板则说,每到夏季他就怕洪水,得提前做好准备。
到了9 - 10月,接近蟹收获的时候,更要精心管理。这时候的水草如果长得太密,要及时清理,不然会影响蟹的活动空间。像在浙江沿海的养殖户,这个时候会把池塘里的杂藻清理干净,让蟹能自由活动。
大闸蟹蟹苗淡化技术确实需要我们认真对待。从盐度梯度调节到应激反应缓解,再到入塘的充分准备,每一个环节都关系到蟹苗的成活和以后的生长。而且,不同的地域环境差异也在养殖中起到很大的作用。这让我不禁想问,在大闸蟹蟹苗养殖过程中,南北地域差异还有哪些容易被忽略的因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