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自成在位一年又五个月,但他仅在北京呆了42天,因此许多人都以为李自成已经登基42天了。李自成在北京做好了一切准备,就等着披上皇帝的帝袍,赦免全国,却没有想到,曾经所向披靡的叛军,竟然在短短四十二天的时间里,就开始腐朽,失去了所有的力量,被清兵轻易的击溃。


兵败李自成逃往北京,声势浩大的起义就此画上了句号,李自成的人生也进入了倒数阶段。而回头看李自成在北京的活动,可以分为两个时期:一是从3月19日至4月上旬十日,正是李自成建立统治的时期;第二个时期为4月上旬十一日至30日,其间李自成已有溃逃之举。李自成没有任何破绽,阻止叛军烧杀抢掠,才能稳定人心,找到崇祯皇帝退位,这才是他篡夺皇位的最好办法。可是谁也没有料到,他竟然会选择自尽,李自成不甘心,只好将他的皇位传给了他。再加上李自成一上来就忙着即位,不能治好手下,致使义军烧杀掳掠,李自成失了民心。

这一举动固然伤了文官体系,却也是无奈之举,毕竟李自成的亲信也要加封,何况明代的那些人还真不能用。崇祯之时,连个官员都不肯给他陪葬,要他们做什么?李自成本来就很瞧不起他们,再加上要建立一个以李自成为中心的官僚体制,当然将他们都撵走了。反正,他也不可能将整个大明王朝都给灭了,只要给他一个关键的位置,就可以了。李自成的成功也有一个弊端,那就是他自己的官僚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他不能用自己的体制来代替明代的体制。

首先要确定的是新的体制,因为国家机构不能停摆太久,所以李自成要尽快地将官僚体制构建起来,再将其全部力量集中起来,再逐一击败敌人,从而稳固自己的统治。吴三桂是山海关的一股重兵,极需笼络,李自成此举并无错处。李自成严刑峻法,没收了大批的银子,却让臣子们人心浮动,一时间京城乱作一团。大臣们怨声载道:冲杀得太狠,万难成功。这一事件使得李自成所做的一切努力都白费了,不但没有达到巩固统治的目的,还造成了混乱。

由于李自成的失策,吴三桂倒戈,吴三桂不过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收赃之事,使臣人心大震,因此李自成只得不再收赃。但是一切都太迟了,顾明的那些老部下早就做好了造反的心理,他们很快就接受了满清的统治,因此有些人认为他们是受了李自成的胁迫。 厚葬崇祯,巩固政权,为登基作准备,建立官僚体系,这些都是李自成在开始时采取的措施,然而事与愿违,李自成不但没有巩固政权,而且还引起了混乱。特别是筹备即位,更是殚精竭虑,仓促行事,是李自成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

李自成到底仍是平民出身,有着农民的思维。当年的刘邦,就是抱着这样的想法,在彭城纵情声色,最后落得个一败涂地的下场。刘邦虽然战败,但在张良等人的帮助下,他很快就变得更加强大,最终成为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可是李自成就不一样了,李自成缺少一位谋士,一位能够在危急关头指点自己做些什么的人。李自成要是识字,就该明白陈胜为什么会败了。只可惜,李自成对陈胜并不了解,更不懂得防范,更不懂得什么是先,什么是后。如果说前一步没有完全稳固,这后一步尚有可能,因为战胜吴三桂,便可复得主动。李自成为何在第二期被打败?我们接着往下看。

李自成的迟疑不决,使他丧失了许多良机,到了紧要关头,吴三桂、清军都是急行军备战,可是李自成却要动资产,举棋不定,对吴三桂仍存着一线希望。何况这个时候李自成还不能集中兵力,还散布在山西,河北,山东,根本不知道自己已到了大决战的时刻。李自成的误判,直接造成了大顺义军的失利,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对满洲人的认识不足,从而产生了一种麻痹大意的心理。李自成的第二个时期则是彻底地教导人们怎样输,财产的转让也就是不打就说输了,并且李自成的军队在北京城里烧杀掳掠,很快就腐化堕落了。这就像是张勋在民国时代的发辫部队,在进攻南京城以前,战斗力是很强的,但如果胜利了,他们的战斗力就会很弱。为何?有了财富,这些人就不会再这么拼了,他们只会考虑怎么保护自己,怎么享乐,也不会想到战争。无论是大顺军,还是湘军,又或者是辫子军,都是被金钱所腐蚀的。
李自成在造反期间努力工作,亲自推翻了大明王朝。然而到了北京,他就被荣华富贵蒙蔽了双眼,只知道自己的皇位,所以对于自己的前途,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定。顾城对山海关之战进行了批评,批评了李自成等人在得意忘形中助长了自大和轻视敌人的心态。李自成之所以失败,最重要的三条,就是举棋不定,骄傲轻敌,丧失了最佳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