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汝珍(1896-1966),琉璃厂古玩行“萃珍斋”的东家,民国时期收藏大家。他笔耕不辍,陆续将《古玩指南》《古董辩疑》付梓。《古玩指南》影响深远,时至今日仍是收藏入门的必读经典。
赵汝珍《古玩指南》之“宣炉”
赵汝珍以宣炉起家,他独到的眼力与雄厚的财力并举, 恪守行规, 为人仗义, 而得诸家敬重,重金甄选一百余把宣炉,躬身实践,曾将宣德炉锯开、冶炼,考察合金比例,探本溯源,力求通透。“锯炉而考”这一事,在业内广为流传,这背后都离不开其岳父余戟门的支持。
1930年代余家最风光时期的大合照,第二排站立者左一为赵汝珍,左三为余静媛
余戟门(1882-1949),民国著名法学家,北洋时代大理院的院长,法学界泰斗,宦海沉浮,曾竭力为刺杀军阀孙传芳的女侠施剑翘奔走辩护。他亦收藏宏富。1927年故宫古物陈列所成立鉴定委员会,余戟门位列其中,参与过沈阳、承德两处文物移存北京的清点工作。曾以西山一座园子换一对瓷杯,轰动一时。
宣炉是赵老一生所爱,将热忱真挚的情感都投入铜炉的研究之中,他讲“宣炉是天人合一,地人合一,人人合一的重要礼器,祭祀礼仪的核心,亦是君子克己慎独,定神思考之器”,故赏炉时要保持敬畏之心。
Lot 2006
清中期
铜冲天耳三足炉
D:8.7 cm. H:6.8 cm. ;276.4g
RMB: 20,000-30,000
冲天耳三足炉,直口收颈鼓腹,腹部线条圆润流畅,下接三足,稳固有力。炉口两侧对称置冲天耳,耳孔呈丘状,挺拔向上,与炉身浑然一体,展现出清中期匠人精湛的铸造技艺和对器形比例的精准把握。炉体呈栗壳色,包浆温润自然,铜质细腻,色泽沉稳。外底中央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冲天耳三足炉的造型受到了古代青铜礼器的影响,例如鼎、鬲等,其稳重的三足和冲天双耳都体现了古代礼器庄重威严的气质。三足象征着江山稳固,冲天双耳则寓意上达,步步高升、鹏程万里,是古代文人雅士追求仕途通达的象征。正如《诗经·小雅·天保》中所言:“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寓意事物发展蒸蒸日上,前途光明。因此,冲天耳三足炉常被摆放在龛前和庙堂之中,藉此上通下达,家族兴旺,仕途通顺。
此炉与故宫博物馆藏,清中期 大明宣德年制款冲耳乳足炉,高6.9厘米,口径8.7厘米0.276千克。形制、尺寸、重量几乎一致,可资比较。
Lot 2003
清晚期
铜蚰龙耳炉
D:7.5 cm.H:6.7 cm.;301.5g
RMB: 1,000-2,000
蚰龙耳炉,簋式,口沿平侈,束颈鼓腹,腹部圆润饱满。圈足外撇,底边略起阳线。双耳自颈部蜿蜒而下,至腹部收束,线条流畅自然,婉转优雅,仿若蚰蜒爬行,灵动传神。外底部中央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Lot 2004
清晚期
铜狮耳簋式炉
D:10.5 cm. H:6.4 cm. ;568.5g
RMB: 10,000-20,000
炉作簋式,口沿外侈,收颈鼓腹,腹部饱满浑圆,内膛光滑平整。圈足外撇,足底平整。双狮耳伏于炉肩两侧,狮首微昂,目光炯炯,威武霸气,栩栩如生。炉体呈古铜色,包浆淳厚,富有岁月沉淀的质感,铜质细腻,色泽温润。底部中央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为清代仿宣德款识。
狮子自古便是祥瑞和权力的象征,狮耳簋式炉常被陈设于厅堂之中,彰显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也寓意着镇宅辟邪,守护家宅平安。此件清晚期铜狮耳簋式炉造型端庄大气,工艺精细,包浆温润,展现了清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明代宣德炉的敬仰之意。
Lot 2005
清中期
铜狮耳簋式炉
D:11.3 cm. H:5.8 cm.;499.5g
RMB: 10,000-20,000
狮耳簋式炉,器形规整,线条流畅。炉身作簋式,口沿外侈,收颈鼓腹,腹部圆润饱满,下具圈足,足墙外撇,足底平整。炉肩两侧对称置双狮耳,狮首微昂,形态生动,威武霸气,其造型较清晚期时期更为古朴浑厚。炉体呈古铜色,包浆温润自然,铜质细腻,色泽沉稳。炉身表面可见细密的铸造痕迹、打磨痕迹以及自然形成的氧化痕迹,赋予了这件铜炉独特的历史韵味和古朴气息。外底部中央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狮耳簋式炉是清中期较为经典的铜炉器形之一,其造型源于古代青铜礼器,又融入了清代的审美风格,体现了当时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对吉祥寓意的追求。此件清中期铜狮耳簋式炉造型典雅,风格简约,包浆温润,具有典型的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涵。
Lot 2007
清早期
铜天鸡耳法盏炉
D:9.3 cm. H:5.3 cm. ;274.3g
RMB: 10,000-20,000
炉作盏式,口沿外侈,弧腹渐收,下承圈足,圈足略外撇,简洁有力,底部平整。炉身两侧对称置天鸡耳,垂首凝视,形态生动,栩栩如生。炉体呈古铜色,包浆自然,局部可见明显的火养痕迹,更添古朴之美。铜质细腻,色泽沉稳,体现了清早期铜料的优良品质和匠人对皮色处理的娴熟技艺。底部中央铸有“大明宣德年制”六字楷书款。
天鸡耳法盏炉是清代铜炉中的一种独特器形,其造型可能受到了古代佛教法器——法盏的影响,也融入了其他时代的审美元素和实用功能。天鸡,也称作鸾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鸟,象征着祥瑞和吉祥,因此天鸡耳法盏炉也常被陈设于书房或佛堂等场所,既可焚香,也可作为装饰品,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许和对神灵的敬畏。此件清早期铜天鸡耳法盏炉,造型简洁流畅,线条优美,天鸡耳的加入更增添了一丝灵动之气。天鸡于空中垂首俯视,有如王者般俯瞰苍生,既有着不容侵犯的威严,又携着令人心安的吉祥。体现了清早期匠人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
《案上云烟——家具及工艺品》宣铜精览
Lot 2240
清
“宣德年制”洒金炉带座 “宣德年制”洒金压经炉
D:16.2 cm. H:13.8 cm. ;4361g
RMB: 500,000-800,000
洒金压经炉,精铜良铸,造型古雅厚重,口沿扁平宽厚,腹部圆鼓,其上两耳亦较宽厚,棱角清晰分明,底部承三乳足,颈与腹部之间饰带有翘角的鋬耳。器表呈藏经纸色,因屡有焚香受用,更为润泽。器身周身布满雪花纷飞般的鎏金飞雪斑,疏密分布,错落有致,金光闪耀,富丽堂皇。三足粗壮,与炉身比例协调。底部中央铸有“宣德年制”四字篆书款,篆书优雅纤细。荷叶如意灵芝三足底座,造型与炉身相呼应,亦饰洒金,尊贵华美。
压经炉又称“押经炉”,仿宋定窑瓷器之形而制,宣德皇帝用以赏赐佛教寺院,为佛教燃香诵经之用器,后来寺院多有仿制,历朝传承,成为专门的礼佛之物。名称来源已不可考,据《宣炉小志》释:“名不可考,式扁浅,两耳有圈,三足列棋子状,俗指为焚香,可置佛经上,故称压经。”
Lot 2241
清乾隆
“乾清宫”铜螭龙耳三足炉
D:34 cm.(最大)
D:23.8 cm.(口径)H:19.5 cm. ;7.29kg
RMB: 180,000-280,000
此炉造型端庄,纹饰精美,炉身呈钵式,敛口,鼓腹,下承三蹄形足,腹部光素无纹,更显铜质之美。炉身两侧各置一螭龙耳,螭龙弯曲攀炉而呈圆形,四肢紧伏炉壁,扑壁有力,两龙姿态对称,威仪优雅,巧妙利用躯干弯曲成鋬,肌理分明,矫健遒劲,灵活欲动,极富动态美感。三蹄形足,稳固有力,与炉身比例协调。炉体呈暗褐色,包浆温润,散发着沉稳庄重的气息,铜质细腻,手感厚重。底部中央高浮雕苍龙吐珠纹,三足分铸“乾”“清”“宫”三字,字体工整清晰,表明此炉为乾清宫所用之物。
乾清宫是紫禁城内廷后三宫之一,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以及居住的场所,此炉置于乾清宫中,彰显着皇家气派和尊贵地位。此件清乾隆“乾清宫”铜螭龙耳三足炉,造型古朴典雅,螭龙纹饰雕刻精美,工艺精湛,“乾清宫”款识更显其皇家御用身份。
Lot 2242
清早期
“珍玩”款戟耳炉
D:9 cm. H:6.2 cm. ;1065.3g
RMB: 950,000-1,200,000
炉呈筒式,斜腹微有弧度,自沿口至炉底微略下收,炉身底部向内收缩作圈足。
两侧各出一戟作耳,戟耳造型别致,大体呈长方形状,外侧两端微向外翘,内部两侧向内收缩,转角平缓圆滑。双耳造型左右对称,搭配协调,其与炉身外壁相互平行,亦作倾斜下收之势,戟耳双出样制使炉身更显方正威仪之气,而于沉稳敦厚之中,又流露轻灵俊秀之貌。铜炉内壁以铜本初质地呈现,外壁通体亦无纹饰,唯覆以浑厚包浆而露天然沁色纹理,使于铜色之中又浮现深浅晕染变化,从而展现皮色天然之趣。铜炉底部于圆形圈足之内又刻方形“珍玩”篆书印款,篆书字体寓圆转于方正之中,使与方印搭配相合,从而呈现铜炉中的大气之貌。
此件炉器署私款“珍玩”,减地阳文,刀痕明显,錾刻工艺严谨整饬,款字精工。戟耳炉收藏要特别重视耳的力度,此炉双耳端正而不失精韵,线条刚柔相参,整器具有明代时期不事繁缛而意蕴古拙的风格。
炉呈筒式,斜腹微有弧度,底承圈足。两侧各出一戟作耳,于沉稳敦厚之中,又显轻盈灵秀。皮色浮现深浅晕染变化。款字精工,富于金石趣。
Lot 2225
清早期
“宣德年制”冲天耳三足炉
D:8.9 cm. H:6 cm. ;616.1g
RMB: 1,000-2,000
铜冲耳炉,束颈鼓腹,炉身扁圆,下承锥形三足,线条流畅自然。炉身两侧各置冲天耳,耳孔圆润,弧线优雅,挺拔向上,与炉身浑然一体。炉体深栗色,包浆厚重,铜质细腻,古朴自然,散发着岁月的沉淀感。底部中央铸有“宣德年制”四字楷书款,笔意刚劲。
Lot 2239
清早期
铜“珍舍永宝”簋式炉
D:23 cm.(最大)
D:14.1 cm.(口径)H:10.5 cm. ;2229.5g
RMB: 1,000-2,000
簋式炉,口沿外侈,垂弧腹,下承圈足,造型端庄稳重。炉身两侧各置一龙耳,抽象素体龙首,似口中吐出一弧状握把,线条流畅,兽耳双目纤长,而聚凝神,形态凝练,底部卷尾,祥瑞之态。炉体呈栗壳色,包浆温润,散发出古朴典雅的气息。炉底篆书朱文“珍舍永宝”四字,笔划转折端方有致,铸后修刻,峻峭有佳,属清初常见私家名款,为炉之珍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