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书记的离世,在《人世间》这部波澜壮阔的时代剧中,或许只是一个小小的涟漪,却激起了我们对于“养儿防老”这一传统观念的深刻反思。他走的时候,冷冷清清,无人守灵,这场景像一根针,扎在了多少期盼儿孙绕膝、安享晚年的父母心上。我们不禁要问,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养儿防老”这句老话,还管用吗?它究竟是亘古不变的真理,还是一个即将过时的美好愿望?
曲书记和老伴曲秀贞,都是那个年代典型的知识分子,奉行着勤俭持家、严于律己的原则。他们对儿子的教育也秉承着“望子成龙”的传统观念,希望他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可是,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他们的儿子为了追求自己的事业,远走他乡,一年到头也难得回家一趟。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逢年过节,看着别人家儿孙满堂,曲秀贞嘴上说着儿子工作忙,孙子又病了,可眼里的落寞却怎么也掩饰不住。她心里明白,儿子离家越远,他们的心也就越远了。马守常住院那会儿,周秉昆忙前忙后,端茶送水,彻夜陪护,比亲儿子还尽心。而他们的亲儿子呢?得知父亲病情稳定后,第二天就匆匆赶回了上海。这对比,怎能不让人心酸?
曲书记的去世,更是将这种亲情的疏离暴露得淋漓尽致。没有儿孙的守灵,没有亲人的哭喊,只有无尽的冷清。这难道就是他为之奋斗了一辈子的最终归宿吗?这不得不让我们重新审视“养儿防老”的意义。
其实,在《人世间》这部作品中,像曲书记这样的情况并非个例。周家三兄妹,秉义、秉昆和周蓉,各自的人生轨迹也展现了不同的亲情模式。秉义从政,秉昆留在家乡,周蓉远赴贵州追求爱情,他们与父母的关系也经历了各种波折和变化。通过这些鲜活的人物故事,我们看到了时代变迁对家庭关系的深刻影响。
如今,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年轻一代面临着更大的生活压力,他们为了事业、为了梦想,不得不背井离乡,远离父母。而老一辈人,他们习惯了传统的家庭模式,渴望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两代人之间的观念差异,造成了沟通的障碍,也让“养儿防老”的实现变得更加困难。
那么,在现代社会,“养儿防老”是否已经成为了一个过时的观念呢?我认为,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是”或“否”来回答这个问题。亲情是永恒的,子女对父母的赡养义务也是不容推卸的。但是,“养儿防老”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供养,更应该注重精神上的关怀和情感上的交流。
与其把“养儿防老”当作一种保障,不如把它看作一种寄托。子女的陪伴、关心和理解,才是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次探望,都能给老人带来莫大的安慰和快乐。
当然,仅仅依靠子女的孝顺是不够的。我们还需要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养老体系,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养老服务,让老年人能够老有所依,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等多种模式并存,才能满足不同老年人的需求。
老年人自身也要积极适应社会的变化,保持乐观的心态,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不要把自己封闭起来,要多与社会接触,多与年轻人交流,这样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享受美好的晚年生活。
“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现代社会需要被重新解读。它不再是简单的物质依赖,而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情感的纽带。我们应该从更广阔的视角来看待养老问题,构建更加完善的养老保障体系,让老年人能够真正安享晚年,活出精彩。
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我们不能固守陈规,而要与时俱进,积极探索新的养老模式,构建更加和谐的家庭关系。正如《人世间》所展现的,真正的幸福并非来自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精神的富足和亲情的温暖。在时代的洪流中,我们更需要用心去经营亲情,让“老有所依”不再是奢望,而是触手可及的温暖现实。让我们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老龄社会,让每一个老人都能够幸福地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