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屏时代,干眼症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常见眼病。据统计,我国干眼症发病率高达21%-30%,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但你知道吗?90%干眼治疗效果不佳的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不完全瞬目。这个看似简单的眨眼动作,却是维护眼表健康的关键。

美国杜克大学的Carlson博士的既往研究指出:"不完全瞬目会使干眼风险增加两倍。"当我们盯着电脑、手机屏幕时,常常会陷入"凝视状态",眨眼次数从正常的每分钟15-20次骤减至5-7次,且多为不完全眨眼,这直接导致了现代人干眼症状的普遍化。

干眼的症状
眨眼也有"正确姿势"?
1.完全瞬目是指上下眼睑完全闭合的眨眼动作,它能将睑板腺分泌的油脂均匀涂抹在眼球表面,形成完整的泪膜脂质层。
2.不完全瞬目则是指眨眼时眼睑未能完全闭合(表现为眨眼时眼白露出黄色方块区域),这种"偷懒"的眨眼方式无法有效分布油脂。

LipiView® II设备的动态评估显示,不完全瞬目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1.TBUT(泪膜破裂时间)减少。
2.OSI(眼表炎症)评分增高。
3.睑板腺丢失增加。
4.睑板腺分泌功能减低。
5.泪膜脂层厚度降低。
"即使油脂分泌正常,不完全瞬目也会导致油脂无法均匀分布在眼表,破坏泪膜稳态。" 这解释了为什么许多患者即使接受常规治疗,症状仍难以缓解。
干眼的分类
按泪膜结构和功能进行分类
1.水液缺乏型:因水液性泪液生成不足和(或)质量异常引起,如Sjögren综合征等。
2.脂质异常型:因泪膜脂质层的质或量出现异常引起,如脸板腺功能障碍(meibomian glanddysfunction,MGD)、脸缘炎等。
3.黏蛋白缺乏型:因眼表上皮细胞尤其杯状细胞受损引起,如眼表烧伤、药物毒性作用、长期戴角膜接触镜。
4.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因瞬目异常液排出异常、结膜松弛、眼睑闭合不全等引起。
5.混合型:临床最常见类型,表现为两种及以上类型。单一类型干眼若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效果不佳,可发展为混合型!

纠正不良眨眼习惯
传统干眼治疗多关注于补充人工泪液或治疗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却常常忽视了眨眼训练这一基础且关键的环节。
临床观察发现,将眨眼练习融入日常干眼管理后的变化:
1.可显著改善干眼主观症状。
2.对泪膜质量的客观指标(如TBUT、脂质层厚度)有明确改善。
3.能预防电子设备对泪膜的持续损害。
4.减少干眼的复发率。
5步眨眼操:简单动作带来大改变
每20分钟花30秒进行这套"眨眼操",坚持4周就能看到明显效果.这套动作特别适合:长期使用电子设备的办公族、隐形眼镜佩戴者、已出现干眼症状的患者、中老年人群。
1.轻柔闭眼:缓慢完全闭合眼睑,持续2秒。
2.自然睁开:保持面部放松。
3.再次闭眼:确保上下眼睑完全接触。
4.轻微挤眼:用轻微力度使眼睑紧贴,维持2秒(促进睑板腺分泌)。
5.放松睁开:完成一个循环。

干眼管理的"三合一"策略
1.基础治疗:规范眨眼习惯+合理用眼休息(20-20-20法则)。
2.对症治疗:根据类型选择人工泪液/抗炎药物。
3.病因治疗:睑板腺理疗、强脉冲光等。
若出现持续眼干、异物感、视疲劳等症状,建议到专业机构进行检查,通过高清睑板腺成像和瞬目动态评估,精准找出干眼根源。干眼症不是简单的"眼睛缺水",而是眼表微环境失衡的复杂问题。从今天开始,关注自己的眨眼方式,坚持眨眼训练,让每一次眨眼都成为滋润双眼的机会。记住:良好的眨眼习惯,是送给眼睛最天然的"保养品"。"清晰视界,从正确眨眼开始" —— 每天几分钟的坚持,换来看世界的明亮与舒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