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二年(1711)二月,康熙出巡期间连续两次被同一人拦截,此人就是山东曹县人班汉杰,为何他胆子这么大呢?
原来他要告御状,起因是他被一个流动杂技班子打劫了,就这样一个小小的案子还需要惊动康熙吗?
说起来,班汉杰也是一个硬脾气,他的案子经地方审理后,认定结果是以陈四为首的杂技班子抢劫一事不成立,班汉杰不服,一怒之下就要跑到京城告御状。
康熙在了解案情后,也没有让班汉杰失望,令刑部重审。重审的结果是,陈四被判斩立决,杂技班子70多人被流放至黑龙江,原湖广总督、巡抚、云贵总督、陕西巡抚等多名封疆大吏,都因此案而遭到降职查办。
那么,一起小小的案件如何掀起如此大的波澜呢?因为此案戳中了大清的命脉,也是康熙的梦魇,这就是所谓的“朱三太子”,清朝入关七八十年间,一个最神秘的政治敌人。
据不完全统计,自顺治到雍正中期,清帝国内打着“朱三太子”之名起义、谋反或行骗的事件,至少发生了20起,其中较大的几起都发生在康熙朝。
所以,对于上述以陈四为首的流民杂技班,康熙十分警惕,搞不好又是一起“朱三太子”的谋乱事件,而这些大臣居然没有重视,可见是渎职。
那么“朱三太子”到底是崇祯的哪个儿子?又为何在康熙年间屡屡出现呢?
01 明末太子疑案据《明史》记载,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共有7个儿子,分别是第一子朱慈烺、二子怀隐王朱慈烜、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五子悼灵王朱慈焕、六子悼怀王以及皇七子。
但《明史》这份名单和排序,与其他史书有出入,在其他史料中第三子为朱慈灿,四子永王叫朱慈焕。
为何《明史》的记载是另一个版本呢?特别是第四子朱慈焕,究竟是崇祯真正的第四子,还是早夭的第五子呢?
《明史》是清人修编的,历史的书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当权者想向世人展示什么,又想掩盖什么,都会在史书中得以体现。
关于朱慈焕,此人涉及到康熙年间的一宗谋反案,清人将他定为崇祯的第五子,其实颇有用意。
可以确定的是,崇祯七子中,第二子、五子、六子和七子都是早夭,李自成攻入紫禁城前夜,崇祯身边只有三个儿子,即太子、三子和四子。
此后这三个儿子的去向,说法也是众多,总之是都出了城。
李自成败走北京后,清军入城,明朝官员和外戚该降的都降了,其中包括崇祯的老丈人周奎。
明朝投降清廷的外戚不少,但只有周奎得到了重赏,为何?据推测他极有可能立功了,什么功?就是出卖、举报和指认了明朝太子朱慈烺,也是他的外孙。
朱慈烺在找到周奎后,先是得到了热情接待,随后周奎就说他是冒充太子,并将他告发给了多尔衮。
多尔衮为了辨别明朝太子的真实身份,特意请了明朝袁贵妃和东宫太监来辨认,经辨认后,有人说是假的,有人说是真的,结果说真的那些人被处死了,而说假的那些人则得到了奖赏。
最终清廷也认定此人是“伪太子”,随后被斩。但在审理此案时,多尔衮有一个表态,说“有以真太子来告者,太子必加恩养。其来告之人亦给优赏。”,此话当然是反话。
后世史学家大多认为,此案被斩的明朝太子实际就是崇祯之子朱慈烺,如果按多尔衮所言,那不是应加以恩养的吗?但为何反被杀呢?
这实际是大清对于处理崇祯之子的一个基调,不论真与假,一律说是假,然后加以杀之,多尔衮所言不过是一个政治话术。
但从后来事情的发展来看,实际这并不是一个正确的策略,反而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明朝太子死了,崇祯还有两个儿子去哪儿了呢?
02 神出鬼没的“朱三太子”在崇祯的皇三子、四子中,尤其三皇子开始以影子的形式频繁活跃在反清复明的舞台上,也就是所谓的朱三太子。
起事者自称“朱三太子”时,其名字也是千奇百怪,大体都叫朱慈某,但几乎没有一个重样的,有叫朱慈璊,有叫朱慈英,也有叫朱慈炯、朱慈焯、朱慈焕、朱慈焞等等,明朝皇室子孙都用金木水火土,以五行做偏旁,到崇祯的儿子时轮到用“火”字旁。
顺治十三年(1656),直隶真定出现了一个自称是“朱三太子”的人,他说自己叫朱慈焞,亦欲举事抗清,惊动官府后被抓,随后被处死。
因顺治时期南明政权的影响更大,所以“朱三太子”事件造成的影响有限。到康熙时,除了郑氏在台湾坚持抗清之外,清廷基本实现了对明朝疆域的全面征服,此后打着“朱三太子”起兵反清复明的事件越来越多,影响也越来越大。
康熙十二年(1673)十一月二十一日,吴三桂在云南起兵,扬言要把朱三太子推上帝位。
一个月后,北京城内就出现了一个自称是“朱三太子”的人,名叫杨起隆,纠集了千余名汉人奴仆准备放火举事,结果消息走漏,康熙下令关闭九门抓贼。
“获贼既多,斩头无地,以车满载出九门斩之,尸积如山,如是者八日”,杨起隆也成为清廷仅次于三藩之乱首领的特级通缉犯。
七年后,陕西汉中缉拿了一个自称是“朱三太子”的人,说他就是杨起隆,结果他实际只是杨起隆起义队伍中的一个逃犯。
又过两年后,康熙仍不忘记提醒官员缉拿杨起隆。
康熙十六年(1677),福建漳州人蔡寅也自称“朱三太子”,组织了“白头军”抗清。
康熙十八年(1679),清军在湖南新化县抓了一个自称是“明太子朱慈灿”的人,后认定为假,将其处死。
康熙四十七年(1708),浙江的张念一以“朱三太子”的名义起事,扬言“朱三太子要复中原”。
至此,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所谓的“朱三太子”已经不是一个人,而是汉人心中一面光复中原的不灭旗帜,或者是那些反清复明之人心中的精神支柱,这些不灭的火种才是清朝真正恐惧的。
那么,到底“朱三太子”是否存在呢?
03 可能是真正的“朱三太子”上述提到张念一,在他被捕后提供一条重要信息,真正的“朱三太子”可能长期生活在江浙一带。
之后清廷在山东抓获了一个叫王士元的人,他说自己本姓朱,是明朝后裔,排行第四,叫慈焕,他与其三哥同年,十岁时离开。
当年,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后,朱慈焕流落到安徽凤阳,之后被一名姓王的原明朝官员收留,并改名王士元。
在他19岁时,王家遭遇变故,朱慈焕再度流落江湖,几年后,娶了胡姓女子为妻,落户浙江余姚,在家开私塾,人称“王老先生”。
后来因身份泄露,张念一便要拥戴他这个“朱三太子”反清,这让朱慈焕很害怕,于是从起义一开始他就四处躲藏,期间他的妻妾、女儿、儿媳等人都因官府通辑上吊而死,三个儿子也被捕了,最后他躲到了山东,结果被抓。不过他表明,自己从未有过非分之想。
当时的朱慈焕已经75岁了,祖孙三代人被押解到京城,由九卿会审,审理的结果是,他的确没有谋反,但他却冒名崇祯第四子。
当时张廷玉上奏说,经查崇祯第四五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明老太监也都不认识他,故王士元系假冒,理应凌迟处死。就这样,朱慈焕家族遭遇了灭顶之灾。
此事与多尔衮处理明朝太子事件如出一辙,清人要的是前朝皇子尽灭,不论真假。
后来清廷在修《明史》时,为了掩盖被杀的朱慈焕,于是就对崇祯几个儿子的排序和名字做了手脚。
朱慈焕自述是崇祯第四子,上述中《明史》却说他是第五子,因第五子早夭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清廷即可摆脱杀害朱慈焕的嫌疑。
但这样一来,也进一步坐实,1708年被处死的朱慈焕的确是崇祯第四子。
04 为何有层出不穷的“朱三太子”?清廷对明朝皇室的抓捕实际是很广泛的,在表面上,从多尔衮到顺治,都曾表态,“首倡投诚,先来归顺,赴京朝见者,仍给禄养”,意思是只要你来,我就会厚待你们,跟明朝时的待遇一样。
康熙在南巡时也曾祭拜明太祖朱元璋,看到陵寝损坏严重,无人专职看守,还表态说要寻找明代后裔,授以职衔,让其世守祀事。
但事实上又是怎样呢?清廷一直在不动声色的对明朝宗室斩草除根,对于明代宗室成员,一旦发现,不论真假,年轻还是年老,有无造反,一律处死。
比如上述的明太子案、朱三太子案以及多起伪太子、伪朱三太子案等,都以假冒为名给杀了。
这一举措带来的后果就是,既然清廷杀了众多假冒的“太子”、“朱三太子”,那也就意味着真的太子、朱三太子还在逍遥法外,于是,就有层出不穷的“朱三太子”站起来,声称自己是崇祯的儿子。
由此发现,清廷“以假乱真”的策略是错误的,如果一开始就认定一个人为“朱三太子”,之后哪怕就算真正的朱三太子现身了,也难以自证,那么,“朱三太子”这个名号的影响力就会降低很多,更不会折磨大清几十年。
到雍正中期之后,“朱三太子”随着其生理年龄的极限烟消云散,但到了乾隆年间,一个叫朱洪英的人取代了朱三太子,成为反清复明的象征性人物,天地会起源就是主打朱洪英要复明的旗号,从而吸纳了众多会员。
可以说,朱洪英、天地会是朱三太子事件的另一种延续,从而也再次证明,清廷对明朝宗室处理政策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