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深加工流程,即食产品开发,出口质检,务必符合标准

小高养殖 2025-02-19 20:19:32

扇贝深加工流程,即食产品开发,出口质检,务必符合标准

扇贝,这种小小的贝类海洋生物,却有着独特的价值。从外观上看,扇贝有着半圆形的贝壳,贝壳表面有着美丽的纹理,颜色多样,常见的有白色、褐色等,还有的扇贝贝壳上有独特的眼状斑纹。扇贝属于软体动物门、双壳纲、珍珠贝目、扇贝科,它在我国北方海域,比如辽东半岛、山东半岛沿海等地,还有在南方的一些河口浅海区域都能被发现。

扇贝的经济价值很高,它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多种营养成分,是一种很棒的食材。扇贝肉可以烹饪出各种美味佳肴,像粉丝蒸扇贝、蒜蓉扇贝等,很受大众喜爱。同时,扇贝的内脏团提取出的扇贝多肽还有特殊的保健功效,在医药、保健品研发方面也有很大的潜力。在旅游市场方面,一些地方的海边有专门的扇贝捕捞体验活动,也能带动当地的旅游业发展。

咱们先说说扇贝养殖中的一些痛点。比如说,很多人觉得扇贝养殖很依赖海洋环境,就像一位福建的网友分享的那样,在福建南部的沿海,夏季台风频繁,有时候一场台风过后,养殖户的扇贝损失就惨重,好多扇贝的养殖笼子被台风吹到海里,固定笼子的绳索也被扯断,原本辛辛苦苦养了大半年的扇贝就这么飘散在茫茫大海之中,一年的辛苦基本白费了。而且扇贝的繁殖受水质影响特别大,扇贝养殖需要比较清澈、营养丰富的水域环境。北方干冷地区的养殖户就跟我说过,到了冬季,海水温度低,水质的一些化学成分也会变化,如果不及时调整养殖策略,扇贝的生长就会停滞,甚至大批死亡。

那下面咱们说说扇贝的深加工流程。首先啊,从养殖场收获扇贝之后呢,要进行严格的清洗环节。就像辽宁一个扇贝养殖场的刘经理说的,在他们养殖场收扇贝的时候,那海水里捞出来的扇贝啊,上面沾满了泥沙、杂物呢。他们得先用流动的海水冲洗几遍,把那些大块的泥沙和明显的杂物都去掉。这清洗啊,可得仔细,不能马虎,不然就会影响后续产品的质量和口感。

清洗完之后呢,就是扇贝的处理。要小心地把扇贝肉从贝壳上取下来,这个过程就像是做一场精细的手工活儿。在这一步,一些小技巧可不少。比如在山东青岛的一个小型加工厂里,工人师傅们发现,如果把扇贝在冷水中浸泡一段时间,然后再慢慢撬贝壳,扇贝肉不容易破损。取下来的扇贝肉呢,可能还会有些杂质,还得再次用清水冲洗,而且要逐个检查,要是有破损、颜色异常或者特别小的肉,就得挑出来,不能留在里面。

处理好的扇贝肉就可以进入深加工的关键步骤了,就是加工成即食产品。要把扇贝肉煮熟,这温度和时间得严格把控。比如在江苏南通的一个加工企业里,他们把扇贝肉放在热水里煮,温度控制在80 - 90摄氏度左右,时间大概是2 - 3分钟,这样煮出来的扇贝肉口感比较好,既能熟透又不会变老变硬。煮完之后不能马上冷却,得放在一个恒温的环境里,让它有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这样可以让肉里的汁水更好地保存下来。

然后呢,为了延长扇贝肉的保质期,还得进行一些保鲜处理。现在常用的方法有真空包装和添加一些天然的保鲜剂。像在广东的一些海鲜加工厂,他们用了一种名为“壳聚糖”的保鲜剂,这壳聚糖是从虾蟹的外壳里提取出来的,在保证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可以有效抑制细菌的生长。但是要注意,保鲜剂的用量也得严格控制,不然就不符合食品加工的标准了。

出口的话,质检就更严格了。比如说,扇贝中的微生物指标必须符合国际标准,像大肠杆菌的数量、霉菌酵母菌的数量等都有严格的限制。我有个朋友在食品检验部门工作,他跟我说啊,有一次从国外进口的一批扇贝产品,因为微生物超标,就被直接销毁了,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对于扇贝中的重金属含量,比如铅、汞、镉等,也不能超过规定的标准。像在山东烟台出口海外的扇贝产品,当地海关会按照出口目的国的标准进行严格检测,每一个批次的扇贝都要详细记录检测数据。

在这整个扇贝深加工和出口的过程中,还有一个数据也很重要,那就是扇贝从养殖到加工再到出口,大概需要1 - 3个月的时间。如果是在一些水温较高的南方海域养殖的扇贝,因为生长速度快,这个过程可能会接近3个月的周期;而在水温较低的北方海域,这个周期可能会达到5 - 6个月甚至更长一些。

再说说和扇贝有关的绿植。在海洋养殖周边,有一些绿植对于改善环境有帮助。比如说红树林和碱蓬草这两种植物。红树林主要生长在南方潮间带湿地,它就像是海洋的卫士一样,能够减少海风的侵蚀,还为海洋生物提供栖息地。而碱蓬草呢,在北方一些盐碱地的海边比较常见。虽然这红树林和碱蓬草看似差距很大,但它们都对当地的海洋生态环境有积极意义。还有像柽柳,它适应能力很强,在海边盐碱地生长得不错,根系发达可以固沙护土,跟扇贝养殖的关系也不小,良好的土壤环境可以让养殖废水更好地过滤。还有黄蓿和紫穗槐,黄蓿在北方生长旺盛,能起到很好的防风固沙作用,紫穗槐的枝叶营养丰富,是很好的饲料,在扇贝养殖区的周边如果有畜牧业,它可以作为饲料来源,而畜牧业的发展也可能和当地的扇贝市场有一定关联。

在养殖场或者养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同的养殖方式。像家养扇贝就是比较小规模的,在一些家庭的庭院池塘里可能会养一点扇贝,数量少,产量也不多,更多是一种兴趣或者小范围自用。而大规模的养殖就多在养殖场或者农场进行。南方湿热地区,比如在广东的一些沿海养殖场,养殖的方式可能会更注重散热和防潮,在设计养殖池塘的时候会考虑有足够的排水通道,防止雨水积聚导致水质恶化。北方干冷地区,像河北的一些沿海养殖场,冬季的时候就要特别注意池塘的保暖问题,有的会在池塘底部铺上一层厚厚的海泥,既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又能作为扇贝的食物来源一部分。

还有散养扇贝这种方式,在一些海水清澈、水质优良的大海里,渔民会把扇贝苗撒播下去,然后让它们在大海里自然生长。这种散养方式的扇贝生长周期比较长,但是扇贝肉的品质可能会更好。就像在浙江的一处海域,有一些渔民采用散养的方式养了多年扇贝,他们的扇贝因为生长在自然环境中,肉质鲜美,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那我们怎么才能确保扇贝的深加工、即食产品开发和出口质检都一直符合标准呢?这不仅是养殖户要考虑的问题,也是整个行业都要重视的。从养殖环节要严格按照科学的养殖规范来,比如控制好饲料的投放、水质的监测等。在加工环节,要有完善的设备和严格的管理流程,每一道工序都要有记录,这样可以追溯产品的生产过程。出口方面,要及时了解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变化,做好应对措施。

扇贝产业就像一个链条,从海洋里小小的扇贝开始,经过养殖、加工、质检等各个环节,最终到达世界各地的餐桌或者市场。但是我们也不能只盯着扇贝这一个产品,还要看到和扇贝相关的其他产业的影响。就像之前提到的和扇贝养殖区周边绿植相关的一些产业,它们之间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联系。

那么问题来了,扇贝在即食产品开发方面,除了粉丝蒸扇贝、蒜蓉扇贝这种常见的烹饪方式转化为即食产品外,你觉得还可以怎样创新呢?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