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了1070年,争论到2025年

我是历史其实挺有趣 2025-02-15 10:36:15

本文参考历史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相关文献来源。

(深宫杀机)

开运四年,吴越权臣胡进思带着一百名甲士,冲进了吴越王钱弘倧的寝殿。

胡进思当时身穿铠甲,手持武器,他来势汹汹,见到钱弘倧之后立刻严声质问:

我没有罪过,大王为什么要谋害我?

原来,钱弘倧前不久召集大臣策划除掉胡进思的事情,已经泄露了。

这国君都已经动手要杀自己了,那自己必须要及时反应,如果没有动作,那就是等死。

所以,胡进思干脆抢先一步,他逼宫了。

大半夜的,一百多号人持械冲入寝殿,这属于是兵变啊,那兵变追求的是什么?搞不好就会发展成弑君。

事发突然,情况危急,按理说钱弘倧应该先稳定局势,应该慢慢来,要在情绪上安抚一下胡进思,先把他给稳住再说。

但是,钱弘倧毕竟年轻,年轻人就容易气盛,他可不管那个,一看胡进思带着人闯进来了,他非常的生气,立刻高声呵斥,说胡进思等人僭越,深夜闯宫大逆不道,还要求他们速速退下。

那钱弘倧这么做的后果是什么呢?史料记载的很清楚:

弘倧叱之不退,左右持兵者皆愤怒。——《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

在场的甲士们都非常的愤怒,群情激愤,恨不得立刻冲上来就把钱弘倧给杀掉。

眼看场面就要控制不住了,钱弘倧这个时候才意识到危险,他立刻快步离开寝殿,跑到了另外一个院子里。

(临危而怒 钱弘倧)

胡进思一看乐了,这不怕你跑,就怕你不跑,钱弘倧前脚跑到院子里,后脚胡进思就派人把整个院子给团团围住,还把大门给上锁了。

吴越从钱镠立国以来,还从来没有喋血宫廷的事情出现,胡进思虽然恨不得将钱弘倧生吞活剥,可是真要让胡进思红刀子进去白刀子出来,就在这个逼宫兵变的夜晚把钱弘倧给杀掉,他也未必做得到。

因为,无论从什么角度来看,一旦他这么干了,他就是弑君谋逆,除非他自立为王,不然吴越朝野上下不会有人支持他这个行为,反而会招致所有人的反对,到时候秋后算账,保不齐自己还要挨收拾。

但是现在好了,现在钱弘倧自己逃进了院子里,那我把院子一围,把门一锁,直接就把他给软禁起来了。

对于胡进思来说,这是最好不过的结果。

在软禁并且控制了钱弘倧之后,胡进思立刻假传钱弘倧的命令,宣布钱弘倧突然中风,不能自理,所以把国君的位子传给自己的弟弟钱弘俶。

钱弘俶,老国君钱元瓘的第九个儿子。

天降王位,钱弘俶却并不感到开心,他十分犹豫的对胡进思说,如果要我来做这个吴越王,必须要保全我哥哥钱弘倧的性命,如果不能办到,那你还是另选贤能吧。

这个要求,胡进思倒是没想到。

他做了这么多年的人臣,乱世风云他看了不少,从来权力斗争都是你死我活,新王登基之后,怎么可能善待旧王,那肯定都是要除掉的,怎么你钱弘俶非要保护你这个碍事的哥哥呢?

胡进思当然不能理解,但人生在世,总是有很多不理解的东西,或者说,有些东西虽然你不理解,但你必须遵从。

(猝然即位 钱弘俶)

胡进思遵从了钱弘俶的要求,于是被锁在深宫庭院的钱弘倧当即被废掉了王位,钱弘俶成为了吴越新君,也就是吴越的最后一位君王。

成为吴越新王之后,钱弘俶的第一件事儿,就是释放被软禁的哥哥钱弘倧,并且将钱弘倧一家从杭州迁居到越州,也就是浙江绍兴。

大家注意,不是撵走,也不是流放,而是迁居,钱弘俶给予了哥哥精美的住宅,丰厚的财物,以保证他在越州可以安度余生。

而为了保证钱弘倧的安全,钱弘俶甚至给哥哥安排了专属的保镖,把自己一个十分信任的叫做薛温的将领派到哥哥的身边贴身保护,还在临行前专门嘱托薛温,说你一定要小心保护我的兄长,如果你被授意了什么奇怪的命令,千万要小心思虑,因为那肯定不是我的授意。

就这一句话,可以说是把钱弘倧的命给救了。

因为就在不久之后,胡进思立刻秘密联系到了薛温,胡进思呢,这人太贼了,假传诏命他都传习惯了,这回他又假传了钱弘俶的诏命,要求薛温处死钱弘倧。

这要是平时,薛温也许就照办了,毕竟胡进思是领导,是权臣,人家发话了,你不办也不行,但是好在钱弘俶已经提前给薛温打过招呼了,所以薛温立刻就表示,说胡啊,我在接到国君命令的时候,没有听到过这样的话,所以我绝对不敢擅自行动。

也就是说,薛温直接就把胡进思给拒绝了。

事情到这一步,按理说胡进思也该放弃了,但是这哥们偏不,也许是怕有后患,也许是多年君臣积怨太深,胡进思是一定要把钱弘倧给弄死,所以几天之后他竟然派了两个刺客,翻墙跳进钱弘倧居住的宅院,想要刺杀钱弘倧,不料被钱弘倧给发现,钱弘倧这回学聪明了,也不高声呵斥了,而是立刻大声呼救,他这么一喊,薛温很快带兵赶来,诛杀了刺客,这才算是化险为夷。

这事儿之后,胡进思也断了要除掉钱弘倧的念想,因此钱弘倧在越州又继续生活了二十多年才病逝。

这个曾经骄傲的年轻人,如流星掠过王座,被权谋暗流倾覆龙椅,二十载孤灯黄卷间,他又该如何审视自己的一生呢?

弟弟,我没有完成的事情,就交给你吧。

(首鼠两端 何承训)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我们有必要提一嘴在整起事件中出场不多但却极为关键的何承训。

如果不是因为何承训背叛了钱弘倧,钱弘倧就不会被废黜,可也正是因为何承训对胡进思的告密,钱弘俶才有了登上王位的机会,所以钱弘俶对何承训的感情,是很复杂的。

杀了何承训吧,不太好,因为好像何承训也算半个功臣,不杀何承训吧,他毕竟背叛了君主,不杀他就是对这种行为的纵容,所以这事儿很难办。

何承训本人也很矛盾,因为他也揣摩不透钱弘俶的心思,但是何承训很会见风使舵,钱弘俶成了吴越国君之后,他立刻就跑去找到新国君,表态说,主公,胡进思擅权独断,始终是危害,所以还是趁早除掉他吧。

您看,这会儿何承训又跑来对主公表忠心了,可是,对于这么一个压根就没有信誉可言,还有过叛逆前科的人,谁又能信任他呢?尤其,是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人们最为看重的三个品质,一个是孝,一个是忠,另外一个就是信。

信誉是什么?信誉是一个人灵魂的防伪印章,缺失信誉的人,将永远无法通过人格的验钞机。

失信者如断根菩提,纵使开花也是镜中幻影,没有信誉,你是寸步难行,而且信誉这东西一旦没有了,很难找回,也极难修复,基本上是没有回头路可以走了。

何承训已经失去了公信力,他越是建议钱弘俶杀掉胡进思,钱弘俶就越是怀疑他会像之前那样再度背叛自己,像胡进思告密,所以本来还犹豫不决的钱弘俶当即下令诛杀何承训,省的这个不确定因素给自己带来更多的麻烦。

何承训的死,四个字可评,那就是咎由自取。

而至于权臣胡进思,其实在史料中,一直有两幅面孔。

(是非何论 胡进思)

在一种记载中(资治通鉴,吴越备史),他残忍残酷,手段强硬,有不臣之心,借故废黜君王,迎立新君,而在另外一种记载中(十国春秋),被废黜的钱弘倧倒成了一个反派人物,他荒淫暴虐,典型的昏庸君王,所以胡进思不得已才将其废黜...

对于这种相同人物的不同记载,作者的看法是,胡进思形象的不同,本质上,是历史书写服务于权力叙事的产物,封建时代,当统治者需要让政权合法化,那么胡进思就成了被迫行动的忠臣,而当统治者强调君权神圣时,胡进思又变成了野心膨胀的权奸,说穿了,在很多时候,权力更迭旋涡中的道德标签,都是胜利者书写的结果。

钱弘俶成为吴越国君几年之后,胡进思急流勇退,告老还乡,活到九十八岁,病逝。

何承训死了,胡进思辞职了,这个人在家中坐,王位天上来的钱弘俶突然发现,摆在自己面前的障碍都已经被扫清,自己已经成为了当年哥哥想要成为的那个乾纲独断,魁柄独持的吴越君王了。

时年,中原五代已经进行到了后汉政权。

这个后汉呢,他是五代政权中疆域最小,实力最弱的政权,甚至后汉的国力都未必能强过吴越。

他国势微而本国强大,这对钱弘俶来说可真是一个好机会。

年轻人的雄心壮志已经呼之欲出,谁不想要在合适的地点,合适的时机,合适的情况下成就一番功名大业呢?

可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就在于,那些自以为是执棋的人,总是会莫名其妙的成为棋盘上的棋子。

当他成为吴越君王的时候,他的胸中也许激荡着开疆拓土的理想,所以,他不曾侧目,没有看到汴梁城头渐次升起的紫气已然漫过钱塘,精心修缮的佛塔在暮色中投下斑驳暗影,恰似五代十国最后的黄昏正在江南弥散。

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吴越宫阙,个人的雄才终究不过是时代巨浪中的一叶扁舟,他以为在书写史诗,实则是在完成早已注定的退场仪式。

听起来很惋惜,可终有一天,钱弘俶会明白,这才是最好的归宿。

参考资料:

《表忠观碑》

《吴越备史·卷三》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十六》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

李晖达.吴越国考古.浙江人民出版社:2022

吴建华.吴越国王钱俶墓志考释.中原文物,1998

21 阅读:7583
评论列表
  • 2025-02-17 14:13

    吴越钱氏啊,两浙第一世家

  • 2025-02-17 07:31

    史料翔实,考据有力,文笔优美,逻辑严密,好文章。谢谢先生大作[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 2025-02-18 16:08

    吴越国亡,不足为奇,文中都没有杀伐决断的人,就样的人文环境不被别人取代才怪

  • 2025-02-21 13:30

    安逸。。。。。。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