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抑郁焦虑的我,一而再、再而三地救自己于水火之中,直到康复

郁小花 2024-12-28 21:27:32

本篇作者 | 裂缝中的向日葵

本篇编辑 | 靖文

插图来源 | Mulgil Kim

今日导读

我曾遭遇校园暴力,沉迷过游戏,和老师、同学关系变差,和父母大打出手......抑郁爆发到恶化,我似乎活成了一个孤岛,溺入水中不停挣扎,却无法也无力向外求救。但我没有停下学习,考上重点高中,继续考研,不断找突破口,找回身体,找回自己。希望我的故事和逐渐康复的经历,抚慰同样深处抑郁的人们的心灵,也期待能够带给读者朋友们一些启发。这是《郁金香》的第390个生命故事我的故事要从8年前说起。

遭遇校园暴力,沉迷游戏,陷入抑郁

初中时遭遇严重的校园暴力,给我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这段经历,以至于在我考研复习时,当我集中注意力做一套真题时,发现自己无法专注,脑海中时不时会浮现被霸凌的场景,甚至需要深呼吸才能把自己从这种恐惧和焦虑的状态中拉出来。作为男生,身体瘦弱,性格较内向,成绩也不怎么好,受了欺负也不敢找老师告状。班里的同学常用言语辱骂我,用暴力手段威胁我。从言语上,从身体上不断遭受着痛苦。为了逃避痛苦,我选择沉迷游戏。那时的我年少无知,不知道命运的每一次馈赠,都在暗中标好了价格。

通过打游戏逃避了学业的压力和遭遇校园暴力的痛苦,却也把自己推向了另一个深渊。初一沉迷游戏后,成绩一落千丈,和父母、老师、同学的关系越来越差。在家常因打游戏上瘾和父母吵架,甚至和父母大打出手。长期沉迷游戏严重导致了我的近视。在游戏中我似乎找到了精神解脱和对抗整个世界的力量。可当我离开了它,会发现自己还是那个无能为力的懦弱之辈。我猛然意识到,这难道不是一种自我欺骗吗?抑郁和焦虑的症状在中考前达到了极点。我经常感到胸口痛,连起床都十分困难,抑郁的躯体化症状已经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2016年春天的一天,我感觉自己的身体变得轻飘飘,头脑却很沉。起初,我没有意识到是自己生病了,直到感觉自己已无法进行学习,无力面对中考,我开始寻求外界的帮助。我找到了心理咨询师,开始了一段心灵疗愈之旅。咨询师对我说:“不要让施暴者的过错成为自我惩罚的理由。”这句话让我有了一丝丝地触动,但并未真正解决我的痛苦。好在上天眷顾,我在这样的情况下完成了中考,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

高考失利,人际矛盾,抑郁爆发

我的高中属于军事化管理模式。强迫焦虑和各种躯体化症状在这三年里都比较严重,差点放弃学业。虽然拼尽全力,但由于各种原因,高考发挥得不尽人意。最后勉强过了重点线,上了山东省内一所普通本科学校。我很难接受录取结果,学校和专业都不理想,一度想去复读。但因为身体和精神原因,最后只能选择去大学报到。

刚入学时,非常痛苦,不懂人情世故,处理不好宿舍关系和班级同学关系,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就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让自己处在一个孤岛的状态之中。幸运的是,出现了一位和我比较合得来的朋友,我的不良情绪在友情的陪伴下得以缓解。大二期间我还作为项目成员参加了省级挑战杯比赛并获得了团队一等奖,这件事给了我很大的鼓励。

考研压力和情绪抑郁,加重了病情

一、学业压力大,开始惊恐发作2021年9月,我进入大三,学业压力的增大,经常焦虑惊恐发作。有一次,我感觉胸口剧疼、心慌憋气,好像下一秒钟自己就要完全失控。那是在一种极度焦虑和紧张的情况下,害怕失控、失败和无法完成任务而让自己陷入的一种僵化状态。我感觉自己好像喘不上气。直到2022年初,大三寒假,我才稍微能喘口气。但由于这段时间因为毕业考研还是考公的问题和父亲有一些分歧、争吵。我的病情开始变化。一天下午,在完成了一项学习任务后,便直接瘫在床上了。我有一个不好的预感:我没有能量了。可又不敢和父母说,一直以来,我扮演的都是一个让父母放心的孩子,害怕这会让他们担心我的身体情况。

二、躯体化症状加重,选择回家调养22年的春天,我的抑郁症状加重。是一种什么感觉?每次起床头很重,浑身都很沉,走路时双腿如同灌了铅;经常头疼,没有食欲;白天坐着时,胸口、后背都很疼;发现什么也做不了,完全无法记忆和学习。就好像一辆车没油了的感觉,又如同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溺入水中不停挣扎,却无法也无力向外求救。2022年5月,虽是初夏,但天气已有几分炎热,我背着沉重的书包去实习。有一天,我在实习办公室坐了不久后,就感觉躯体化症状严重,去校医院找之前给我扎针灸的中医科大夫却不在。这也成了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那个当下,我觉得自己完了,没有人能救得了我。和父亲电话沟通后,申请了校外治疗,也把我的真实情况反映给学院领导和班主任。他们都要求我回家治疗,没法继续待在学校,经过一系列思想斗争后选择了同意。三、临近考研,抑郁恶化回家以后,我开始接受心理治疗。主要接受了三种治疗方式--物理治疗、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一开始,我排斥药物治疗,吃药难免犯困,影响考研复习进度。我的医生告诉我:“生病了还是要以治疗为主,当你状态好的时候可以拼尽全力去争第一名,但当你处于疾病状态时,就得把调节心理健康放在首位。在发病阶段,大脑神经很难自我修复,需要药物作为辅助。好比骨折的人需要打绷带,摔伤的人需要借助拐杖走路一样。重度抑郁阶段也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按时吃药。”这期间,我读了很多心理学书籍和文学书籍,比如《焦虑症的自救》《少有人走的路》《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我与地坛》等等。这些书籍让我接近枯竭的心理注入了活水,让我有了好好生活下去的动力。休整了四个月,进入考研的冲刺期,我回到了学校。刚回学校时,我感到自己状态好了很多,早上起床不再昏沉,做事情也更有动力。好景不长,10月下旬抑郁症状再一次卷土重来。临近考试,焦虑让胸口隐隐作痛;和我大学里最好的朋友因为评奖学金的事情闹了矛盾,他开始对我冷战,我因此陷入了更深的抑郁情绪。我整个人又变得昏昏沉沉,完全没办法复习。几乎每天都要打心理援助热线或者和我的心理咨询师通1个小时左右的电话才能稍微恢复些。本科导师带我到海边散心,带我去吃当地的特色美食。她开车带我路过海边的落日,特意把车速放慢,让我欣赏那刻的美景。还记得那天晚上她和我说的一句话:“你要相信,我们努力的意义就是去享受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句话就像一束光打进了我黑暗的内心深处。虽然有老师的帮助、心理咨询师的陪伴,父母和朋友也给了我很多鼓励,可惜考前不幸感染了XG,状态变得很差。考研结果英语单科差两分,我与第一志愿学校和专业无缘。被迫调剂,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纠结后,还是心有不甘地去选择去B区学校读研。

转变思维,抑郁得到缓解

2023年9月7日,父母陪我来到研究生学校报到。那天晚上,我又一次拨通了心理咨询师的电话。我问了咨询师一个问题:“是因为抑郁导致自己在做选择上犹豫不决,还是因为自己在做选择的时候犹豫不决才让自己深陷抑郁的泥潭?”这一问题一经抛出,我的心里好像就有了答案。这一刻我突然想通了:不管我去的是什么学校,也不管自己想要完成怎样的成就,先把病治好,好好活下去,才能有精力去做一些事情。我给自己确立了两个方向,第一是调养身体,第二是找回自我。这种感觉,就如同驾驶汽车行驶在漫长隧道里,在黑暗里走了很久感觉要绝望了,突然看到了前方的光,看到了出口。2023年10月是我状态变化的转折点。我决定做人生中第二次手术,这也是确诊抑郁后第一次做出这样的决定,这也是我向过往告别的一种方式。

想要走出抑郁,需要一些决心和勇气,去和过去的自己告别。手术过程很顺利,那20分钟我终生难忘,多亏有父母陪在身边。经历这一遭,心态和能量有了很大的改变。我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能量,去面对生活的挑战和困难。这之后我用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来调养身体,期间去医院看过多次中医,并服用了半年的中药;我又前后做了两次智齿手术并且戴上了隐形牙套;这一年,我也一直坚持健身。这一系列行动的出发点是我要让自己的身体变得更加强壮、有力量。找回自我这件事其实和调养身体是紧密联系的,或者说,当我身体状态越来越好的时候,失去的一部分自我已经找回来了。从抑郁中走出来,也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与陪伴。这一年,也是我走出原生家庭创伤的一次实践。我的做法是:互相帮助和救赎。他们陪我看病,给我创造好的调养空间;我也带他们去旅游,陪妈妈去医院看病,教他们如何使用医保......过程中我们增进了彼此的理解和关爱。而爱,能抚慰心灵之痛。

改变状态的欲望,持续的行动,抑郁康复

读研期间我主要做这几件事:一是持续在学业上用力,经常和导师沟通交流想法,找准自己的兴趣点,写了几篇论文。并且将过去的一些经验和成果持续优化,勇于尝试。在这一年里有幸参加了几次比较感兴趣的学术会议,努力把握住展现自我的机会,增强了我的自信。

二是适应新环境,交到新朋友。大学毕业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处于内耗的状态。到了研究生学校,我尝试着忘掉过去,去结交新的朋友,保持好的人际关系。同时吸取以往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经验教训,不再过度付出、消耗自己的能量。三是持续在自己的爱好上投入和输出,为自己的人生赋能。这一年我尝试重新拾起自己的爱好,坚持写书法并参加书法比赛,和好朋友一起去看演唱会等等。这些事情都给我提供了极大的情绪价值,让我有足够的心力去面对之后的事情。四是在提高行动力上,我进入了良性循环,进而改掉以往拖延的习惯。美国心理学者傅格有句名言“成功的频率要比成功的大小重要”。我给自己设定一个要完成的小目标以后同时设立一个小奖励,比如去打卡一家很想去的餐厅,或者去喜欢的商店购物。而这些奖励的前提是完成自己设立的任务,也就是所谓的“延迟满足”。五是发挥自己的优势,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当我们做自己热爱和擅长的事情时,会不自觉地进入“心流状态”,即一种忘我的专注状态,沉浸其中。武志红老师讲过“生活的控制感”:建立一个自我的边界,让自己专注其中。有意识地控制自己完成一些小的事情,其实有无比大的意义。比如我一直坚持写文章,无论是学术写作还是生活随笔,我都带着自己的热爱和初心写作,无论是否有理想的反馈和结果,我都能一直充满动力。因为,我知道自己的心是向善的,就如我写这篇文章的当下,想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和逐渐康复的经历,抚慰同样深处抑郁的人们的心灵,也期待能够带给读者一些启发。

关于心理康复,我作为一个经历过重度抑郁和焦虑的人,非常能理解同样身处泥潭中的病友情绪和想法。但我阅历尚浅,能够康复,也感恩命运的眷顾而非完全依靠个人努力,在此,想谈一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1)心理咨询的最终目标:自我力量的提升。我在患病的两年多里先后接受了数十次的心理咨询。一开始,我把自己好起来的希望寄托在了心理咨询师身上,认为我只要付费接受了咨询,我的情况肯定就会发生好转。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自己有强烈的想要改变旧思维模式的心理动机和认识的时候,好转才会在自己身上发生。心理咨询的目的并不仅仅是缓解暂时的心理痛苦,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自己理解和觉悟自己和外界的关系,并从中洞察到问题的根源,进而产生改变的想法和动力。对于刚接受心理咨询来说,咨询师的角色就是一位医生,我们需要借助心理咨询这样一根“拐杖”才能行走。而随着咨询的深入推进,咨询师对于我更像一个“心灵导师”,他会给我指出探索的方向,但不会告诉我具体的路径,心理成长的道路需要我自己去探索。我可以不再依赖这根“拐杖”。在这个过程中,我的内心力量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逐渐觉得自己是有“力量”来面对现实问题并且克服困难的。可以说,心理咨询的目标就是让自己拥有接纳自我情绪、面对和解决问题的“力量”。(2)面对恶劣心境:允许一切发生,接纳自己的情绪,哪怕是躺平。保留好自己的心力。当我面对突如其来的抑郁情绪时,最初的反应是想马上恢复到之前的状态,因此心情急躁,恨不得通过一场咨询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后来我发现欲速则不达,真正的康复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过于急切往往会适得其反。陷入人生低谷,我们往往会产生两种心理模式:愤怒无能或者是想立即证明自己的能力。这两种模式都是心理的应激反应。其实当我们陷入抑郁情绪,就已经说明自己此时正处于低能量状态,这时,不要再给自己定太高的目标,哪怕躺平一段时间,让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好好休息一下也是很有必要的。同时,要有意识地及时停止自我攻击,并告诉自己这不是“我”的错,试着和自己受伤的心灵对话,慢慢地抚慰它、拥抱它。(3)抑郁告诉我们什么:要对自己诚实,放弃一些过去的自我,平衡好欲望、理想和现实的关系。心理学家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中讲到了抑郁的价值。“对于那些有勇气承认自己患有心理疾病的人而言,选择放弃是获得成功必经的一步。在心理治疗过程中,病人常常要经受多次放弃,其经受的重大改变,甚至多于一般人一生的改变。他们需要在短时间内放弃同等比例的“过去的自我”。比如放弃“我是正常的”这一自我形象,或者承认自己是个“脆弱而不成熟的人”等等。”我认为,抑郁状态就是大脑给我的一个信号,让我意识到自己的所承载的压力已经超负荷了,因此需要放弃一部分过于理想化的自我和过高的目标,接受不完美,允许自己做得不好,对缺陷要有容纳度等等。(4)必备的心理素质:勇气。改变自己的最快方法,就是去做你觉得正确但因为害怕而不敢去做的事。恐惧,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情绪,所以我们会习惯性地待在自己的舒适区里,但真正的成长恰恰就在那些让我们心生畏惧的地方。当我们勇敢地去做自己一直想去做或认为应该去做,但因为缺乏勇气而害怕、不敢做、认为自己做不到甚至是不可能的事情时,我们会经历一系列的变化。我们会克服内心的恐惧。恐惧是心理成长的最大障碍,只有当我们直面恐惧时,我们才能真正地战胜它。那么如何拥有勇气呢?我认为需要两点,一是好的身体素质,二是实事求是、尊重规律。身体和心理是合二为一的,没有健康的身体很难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坚持锻炼身体很重要。客观规律是我们做事的重要依据,因此当我们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先不要根据个人好恶来进行主观判断和盲目行动,而是去探索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客观规律,做到实事求是,面对真实的自我和现实的处境,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5)面对过往的痛苦:“不纠缠”原则。当我们走出了焦虑抑郁,会对人生有新的认识和看法,也就不必对之前伤害过自己的人和事耿耿于怀。虽然我们一想起那些事还是会难过、会感到痛苦,但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让自己沉溺于痛苦中,而是去追求更好的自己,让自己生活得更好。所谓的“不纠缠”原则,就是告诉自己目前的生活状态是幸福的,或者是在接近幸福的,没必要再追究和过度思考过去已经发生的事。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提炼和总结生活智慧,而不是一味地陷在痛苦的情绪里无法自拔。(6)也许,想要照亮痛苦的强烈愿望,就是一种专注力的来源。我认为,走出抑郁的源动力就是改变自己原有状态的强烈愿望。当内心已经拥有想要拯救自己水火之中的愿望和勇气时,请相信我朋友,你已经在康复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了。当相信自己能够好起来时,你就会有无穷的动力去支撑你完成接下来需要做的每一件事情,你也会感受到自己如获新生。只有这种愿望是从你的内心生发出来的,是你自己觉到的、悟到的,它才会对你起作用,不可以是别人的愿望甚至是强加于你的要求。自我的觉醒和他人的愿望是两种不同的力量,前者带给你前进的动力,而后者在你情绪低落时可能还会成为你的阻力。当你决定为自己好起来而做出改变时,你就拥有了内心的力量和做事的专注力。心理疾病的康复就是一个了解、接纳、解放和改变自己的过程。引用核聚老师的一句话:“我们在生理上、在机体上,每天都在自愈。心理上也可以自愈。好音乐、好书、好文章、好朋友,这些都是加速自愈的主力。专注于自已的兴趣点和擅长的事情,才是自愈的大道。而对其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有照亮他人的心灵的愿力,是自愈的王道。不但能自愈,而且有更大的意义。备注:每个人的成长经历和家庭情况都不一样,因此,文章中的分享,仅做参考
0 阅读:160

郁小花

简介:爱心互助,温暖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