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严嵩是明朝的大奸臣,他在毫无背景的情况下,是如何成长为一代权臣,并把持朝政长达20余年时间的?
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严嵩的身上,有3点成事优点,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们只有了解奸臣的成长方式,才能避免自己成为一个祸国殃民的人。
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严嵩的这些成事优点:
一是能忍受寂寞。很多人在仕途上,是无法忍受寂寞的。因此,为了获得升迁,往往会去四处钻营,希望给自己找到一条获得升迁、获得权力的路径。
严嵩是如何忍受寂寞的呢?
我们只需了解一件事:

明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五月,29岁的严嵩才进入官场不久,就遇到自己的祖父病逝,他于是回家奔丧,第二年,又遇到母亲病逝,安照朝廷的规定,他不得不继续在家丁忧守孝。
按照明朝的官制,严嵩只需在家守制27个月,就可以返回官场了。
但是,让人十分意外的是,严嵩并没有立即回到官场,而是以自己的身体不好为由,在家隐居起来。
从严嵩的履历来看,在正德年间,他先后两次隐居,时间长达10年。
对一个官员来说,10年时间,是异常宝贵的。仕途上讲究资历,如果在仕途上耽误了10年时间,无异于是一笔巨大的损失。
由此可见,严嵩是一个善于忍受寂寞的人。
二是能沉下心来学本领。无论是奸臣,还是忠臣,要想在仕途上获得重用,就必须有本领。
仕途的竞争异常激烈,如果一个人没有一点本事,是走不长远的。严嵩的身上,有一个长处,就是他能沉下心来,让自己学习为官本领。

严嵩在隐居期间,并非无所事事,他一边潜心著书立说,为自己营造名声,一边学习为官方法,尤其是官场必备的“礼乐政刑”等本领,严嵩学得非常扎实,这也为他后来重返官场,能迅速得心应手,适应官场打下了基础。
仕途上的诱惑很大,一个人要想学本领,就必须做到不骄不躁,这一点,不得不承认,严嵩确实比一般人做得要好。
三是能审时度势。审时度势,考察的是一个官员的观察能力。
在仕途上,得势的人有,失势的人也大有人在。
严嵩先后隐居10年时间后,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四月再次回到官场。这一年,严嵩已经42岁了。

10年前,严嵩获得的第一个官职,是翰林院编修,他再次回到官场后,依旧是编修。
不过,严嵩有一个获得升迁的机会,那就是支持宰辅杨廷和与新皇帝朱厚熜争夺权力。
此时的朱厚熜年仅15岁,由藩王入主京城,成为皇帝,在朝中没有任何依托,也没有任何地位,整个大明王朝的运转工作,都是杨廷和在操作。
严嵩作为杨廷和的座下弟子,只要他支持自己的老师,就能获得重用。
严嵩善于审时度势,他非常清楚,杨廷和作为内阁首辅,要想和皇权争权夺利,是一件不现实的问题。于是,严嵩运用手段,让自己获得到南京工作的机会,不仅远离杨廷和的控制,也避免卷入朝廷的政治斗争中,为他日后获得升迁,打下了基础。

也正是因为严嵩的身上,有如此多的成事优点,才让他成为内阁首辅,只可惜的是,在权力的诱惑下,严嵩逐渐迷失了方向,成为一代奸臣。
学习奸臣的优点,就是避免更多的奸臣出现。
参考资料:《钤山堂集》《严嵩传》《南宫奏议》《历官表奏》《嘉靖奏对录》《明史》《明通鉴》等。(图片为配图,为AI生成,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