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环状的,怎么能雕琢成秦始皇手里,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

长风文 2025-01-03 22:16:33

我在网上冲浪时,刷到这么一个有趣的话题:要是你捡到传国玉玺会上交吗?

底下网友的评论,是这样的画风。

前一秒还是普通人,后一秒就变成了天命人,这种自信的来源,便是传国玉玺。

因为传国玉玺是公认的天子的印玺,它的第一任拥有者,便是秦始皇嬴政。

玉玺上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篆字,加上其背后的一些传奇色彩,使之成为了“皇权天授、正统合法”的信物,让始皇帝之后的统治者都视若珍宝。

谁要是拥有它,瞬间就感觉自己是上天的安排,是天选之子,是天命所归。谁哪天捧着玉玺振臂一呼,那必定应者云从。

而没有得到传国玉玺,很多皇帝内心都有点虚,意味着失去了天命的认可,其统治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便会受到质疑,甚至是挑战。

从这也体现出了传国玉玺所蕴含的信仰,也难怪网友的脑洞会这么大。

根据历史记载,传国玉玺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命丞相李斯取和氏璧制作而成。

和氏璧相信大家都清楚,毕竟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成语故事,上过语文课本。

和氏璧根据《韩非子》、《新序》等书记载,最早是楚国卞和之人在荆山所得。

虽然当时只是一块璞玉,但卞和很有眼光,将此玉当成宝贝的献给了楚王。

只是接连两任楚王以及他身边的人,有眼不识货,都以为卞和是来搞笑的,于是以欺君之罪惩罚卞和,将他的双脚给砍了。

卞和十分的无奈,只得每日以泪洗面。

直到楚文王即位后,他听闻了此事,于是命人将这块璞玉认真剖开,才发现真是稀玉,便命名为和氏璧。

和氏璧后来流传到了赵国,秦国人借着用十几座城的幌子想骗取此宝物,但被有勇有谋的蔺相如保全了下来。

只是没想到几十年后,赵国被秦国所灭,这块价值连城的宝物,也就落入到了秦始皇的手上,这才有了秦始皇用它来造御玺的故事了。

其实很多人就会感到疑惑,环状的和氏璧,怎么能雕琢成四四方方的传国玉玺呢?

就这个问题,简单说一下我的观点吧!

在很多人印象中,玉玺是巴掌大小方方正正的形状,其实这里有一个误区,那就是秦汉时期的印玺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么大。

根据我们出土的文物,我们发现当时的各种印玺,大多就是长一两厘米,印面也就拇指那么大。

这样既方便携带,作为自己的个人标志,而且也方便使用。

秦朝时候的竹简就不宽,印玺要盖在上面,要跟竹简的大小相符合。很多比较考究的历史剧中,也有竹简放在竹筒里封泥盖章的情节。

因此秦汉时期印章不会太大,这么一来传国玉玺自然也不会太大,用和氏璧可以雕刻了。

当然,可能会有人说,秦皇扫六合,修万里长城,修千里驰道,用几十万人修皇陵,按照他的作风,印鉴肯定要与众不同,一定要大气。

历史上太后王政君也不会用玉玺怒而砸人,还破其一角,都说明这玉玺很有质地。

这就有另外一种可能了,那便是印面是和氏璧,其他位置是其他材质,和氏璧只是镶嵌在其中一面,并不是一整个都是它,那就可以做成很大的形状了。

当然,以上纯属我个人猜测。

历史上关于传国玉玺的记载真真假假,一直传到后唐玉玺失踪,千百年来毕竟没有人见过真实的传国玉玺,就连它盖章的印文实物都没有见过,自然不知道它具体是多大,什么形状。

并且和氏璧也没有人见过,它有可能不是环状的,而是一块体积比较大、晶莹剔透的原石,经过再次加工,雕刻成传国玉玺。

再一个传国玉玺是和氏璧雕刻而成,也是其中的一种说法,因为在《明史·舆服志·皇帝宝玺》等典籍中,明确记载李斯是用蓝田玉来制作玉玺的,并不是和氏璧。

因此,本文只是图一乐,大家看看就好。

文章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如果你得到“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你会怎么做?欢迎留言讨论。

--end--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