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广州市从化区鳌头镇民乐小学中,五年级的方小天(化名)在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南洋理工学院)智能工程学院团队师生的指导下,成功使用mind+编程软件制作出“猫头狮”款贪吃蛇小游戏,并试运行成功……原来,这是南洋理工学院在此开展“星火筑梦,狮韵前行”活动,旨在通过数字化技术讲活讲好猫头狮非遗文化故事,并借此机会向中小学生科普,点亮青少年科技梦。
△图为方小天(化名)在南洋学院团队师生指导下编程制作小游戏
编程制作“活”的数字猫头狮
从7月初起,该团队20名师生组建“三下乡”队伍并开展实践活动,拟定两个目标——让猫头狮“活”起来、让孩子们动起来。
猫头狮舞是古代遗存于民间一种少见的狮子舞,狮头形状似猫,流传于从化客家人群中,通常由四人分不同角色在舞台表演。“那怎样让猫头狮‘活’起来呢?”该团队成员、该校智能工程学院新能源汽车技术2022级(4)班学生江佳伟介绍,他们首先拜师学艺,其次结合专业知识与编程技术创作特色作品,最后开展一场独具特色的剧场演出。
起初,团队成员先后拜访从化区“猫头狮”的第五代传承人李水木及其弟子,向其了解并学习猫头狮绘制要点、文化故事、表演形式等,并分组练习基础动作要领,领悟其神韵。“我们白天去上课、去调研,一般利用晚间时间练习,累并快乐着。”江佳伟分享道,不少成员中途曾想过放弃,但在大家的鼓励声中还是咬咬牙坚持下来。
△图为团队成员学习猫头狮舞
形式单一枯燥、代际失衡是多数非遗传承面临的问题,猫头狮舞也不例外。“要让猫头狮在孩子们心中‘活’起来、靓起来。”江佳伟坦言,他们利用mind+软件制作设计一系列如同贪吃蛇、捉迷藏、猜猜我是谁等小游戏,并将其主要元素替换成猫头狮的造型,在其中穿插生动的非遗文化故事,以巡回展演的方式,不断扩大影响力。
让中小学生自己动手编程做游戏
在此前展演过程中,不少中小学生向团队提出想学习编程做游戏的诉求,团队师生们在原先调研方案中额外增加开班计划,借助当地中小学场地,开设mind+编程教学班,成员们充当小老师开课。
将晦涩的编程语言教授给平均年龄不到十岁的孩子,成了困扰团队成员的第一道难题。在与指导老师沟通后,邀请该校信息工程学院两名学生做临时指导,并连夜制作课件。
为期两周,每两天一次课,主要教学mind+软件的打开、识别、运用与基本制作。在教学过程中,小老师们通常会利用对比与比喻的方法,将晦涩难懂的代码转换成生动形象的语言。“比如,遇到条件选择的命令,我们会拿出具体模型,并运行提前制作的程序,让学员们直观感受代码。”江佳伟说,如果遇到比较繁琐的流程,他们也会尽量避免或拆散,制作的小游戏也是较为基础的,不需要过于复杂的操作。
△图为团队成员教学乡村中小学生用mind+编程制作小游戏
班级学员30人,多数来自从化区鳌头镇周边中小学,经过培训后,多数学员已能完成一些基础操作步骤,经过小老师一对一实践指导后,课程结束前,学员们多数能运用mind+编程制作一部完整的猫头狮相关小游戏。“没想到游戏是这样做的,谢谢哥哥姐姐们,今后我要争取做出更多更好玩的游戏!”方小天道。
集中会演,讲活讲好猫头狮非遗文化故事
暑期,团队成员先后在从化区鳌头镇民乐小学等地开展“星火筑梦,狮韵前行”STEM科技活动节、集中会演等活动,通过醒狮贺喜的喜庆表演、科创产品的创意展示、猫头狮历史文化的深度解读,以及mind+编程教学的互动体验,让传统的猫头狮非遗文化依托科技手段呈现,因为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受到镇民一众“点赞”。
△图为团队成员开展的STEM科技活动节会演活动
“一声哨子响,千百棍子敲”,会演现场,随着鼓棒声强弱起伏,猫头狮与醒狮共舞,鼓棒飞扬间,训练有素的队员们在专业师傅的带领下手持鼓槌,气势磅礴,舞姿奔放,步伐铿锵,醒狮跃起,对联轻展,“学业有成”,为观众送去一场文化盛宴。
△图为展区现场,从化区民乐小学学生参与互动环节
表演落幕,台下的观众满怀好奇地涌向“未来科技,筑创梦想”展区,纷纷被一件件充满科技感与文化内涵的作品吸引。师生合力制作的猫头狮小游戏、焊接制作的猫头狮帽子、3D打印技术精妙还原的猫头狮模型、可以操作的乐高机器人……
团队指导老师周丹琪表示,“我们希望通过下乡实践,一方面给学生提供专业实践的平台,感悟猫头狮非遗文化,并自觉做好传承与保护;另一方面,更想借此机会,激发更多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通过编程等科学技术,点亮中小学生科技梦,让科创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的火种在乡村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熠熠生辉。”
该校学生发展部部长、团委书记陈康表示,学校将以此次下乡志愿服务活动为契机,依托智能工程省级高水平专业群,长期开展此类“科技+文化”实践活动,结合专业特色把数字化教育融入基础教育课堂,让青少年编程教育普及化、专业化,为乡镇孩子们提供更多学习和实践机会,助力“百千万工程”,让青年大学生在乡村振兴实践中贡献青春力量。
(通讯员 应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