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老师是海军间谍,在我国潜伏多年,被著名影星英若诚揪出

五号探秘人 2024-08-06 13:44:01

2003年,英若诚在北京协和医院终年去世。

他的离世不仅是一个艺术时代的落幕,也揭开了他“红间谍”的身份。

而随着他身份的揭晓,也意外揭开了建国初期的那场清华“间谍”案的真相。

那么,他是如何成为“红间谍”的?

又是如何揪出了潜藏在清华大学的海军间谍的?

又是怎样从“红间谍”跻身成为了著名影星呢?

书香世家出才子

1929年的夏季,英若诚出生在北京一个书香世家,是个正经八百的“皇三代”。

他的祖父英华(英敛之)是满族正红旗人,祖母亦是皇族贵戚。

祖父还是香港《大公报》的创始人,而他的父亲英千里是一名哲学家,精通四国文字。

对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卓著贡献,曾因为宣传抗日,父亲两次被日伪特务机关抓捕入狱。

在这样的家庭长大,英若诚想不出众都难,他自幼也养出了一身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爱国情怀。

1941年,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天赋卓绝的他前往了英国剑桥留学,此时的他才12岁。

1945年,他考入了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开始了正式系统的学习。

在大学期间,英若诚不仅成绩一直优异,闲暇之余,他还会参加业余剧团的表演。

出演过多部话剧,如《保罗·莫莱尔》、《春风化雨》等,提升自己的演艺水平。

1947年,还未毕业的他便翻译了谢尔盖·爱森斯坦的作品《电影感》,开启了自己的翻译生涯。

1950年,21岁的英若诚顺利从清华大学外国语言文学系毕业。

但就在临近毕业时,一次偶然的机遇,改变了英若诚原本的生活。

勇敢聪慧的“红间谍”

在学校里,英若诚偶然听到了一名外籍老师情绪失控下脱口而出的一句话。

“中国的信仰是虚无缥缈,没有未来的。”正是这句话,引起了英若诚的注意。

因为父亲的“知西不知中”,所以英若成对于英语和英美文化十分的熟悉。

察觉到了对方话语中的异常,他将这一发现告诉了校长。

而也是因为这一事件,他被选中成为了国安的“眼线”。

几天后,正在上课的英若诚被请到了校长办公室。

他以为自己犯了什么错,紧张的氛围使他站在一边不敢出声。

而办公室里不仅有他的老师、校长,还有几位神情肃穆的陌生人。

直到老师开口,打破了这“诡异”的安静,向他介绍了在场的几位是神秘人员。

这时英若诚才反应过来,他的猜想果然没错,那个老师果然是有问题的!

而国安人员这次到来,也有一个请求,便是想让英若诚帮他们搜集这对夫妇的间谍活动证据。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英若诚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犹豫。

毕竟间谍任务并不轻松,稍有不慎还可能会有性命之忧。

但最终,内心的爱国情怀战胜了恐惧,对于“破坏祖国建设”的事情,他绝不会坐视不理。

于是他毅然的接下了这个任务,开始了自己秘密的“反间谍”任务。

来自美国的间谍

1951年,新中国刚刚成立,正式百废待兴的时候,急需人才建设国家。

为了培养出属于我们自己的高水平人才,国家砸重金从国外聘请名师从事我国的教学工作。

而这也让他国有了可乘之机,在这其中便出现了一对“美国间谍”,李克和李又安。

在美时,他们二人在海军情报处工作,对于间谍工作有一定的了解。

日本投降后,两人离开了海军情报处,接受了三年美国高等教育后,他们决定到中国深造。

在两人准备出发时,美国情报部门找上了他们。

美国情报局希望他们可以潜入中国做间谍,并给他们开出了相当丰厚的报酬。

于是两人便以学者的身份来到中国,并进入了清华教职。

而英若诚自从受命之后,便一直在找机会接近李克和李又安夫妇。

为了不打草惊蛇,在经过深思熟虑后,英若诚以自己曾经留学生的身份接近了他们。

凭借自己的留学经历以及一口流利的英语,英若诚很快便受到了李克夫妇的关注。

渐渐地放松警惕的李克夫妇开始对他进行“洗脑”,将他划分到了“亲美派”当中。

目的达到后,英若诚依旧保持高度警惕,时刻注意他们的言行,暗中搜集了不少的证据。

但随着抗美援朝的爆发,李克夫妇觉得时机已过,如今群众的抗美心理十分严重。

而当他们不敢再呆,准备计划撤离,当你我国警方已经悄然拉开了抓捕计划。

最后警方在机场将两人抓获,面对铁证如山的证据,他们承认了自己的罪行。

在组织的保护下,英若诚的身份并没有暴露出来,他回归到学业中,继续追求自己的表演梦。

低调务实的艺术家

“反间谍”任务结束后,英若诚便将心力投入到了追求艺术表演上。

从清华毕业后,英若诚考入了北京人民艺术学院,开始了自己的演艺生涯。

而相较于那些为了出名为了流量去做演员的人,英若诚纯纯就是因为热爱。

而从他参演的作品中也不难发现,他一直都是一个低调的老艺术家。

他的造诣多在话剧和翻译方面,如1953年他的话剧的首作《龙须沟》,还有后来的名作《骆驼祥子》《茶馆》等都有他的出彩表演。

而影视剧中他也有涉猎,包括1987年他与尊龙、陈冲主演的《末代皇帝》,还有根据钱钟书同名长篇小说改编的电视剧《围城》,以及他主演的剧情电影《小活佛》等。

英若诚的出现,在中国演艺发展史上留下了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而也曾有人劝他:“趁着有人气,可以包装下自己,让自己成为明星。”

但对于这些“友情劝告”,英若诚全都委婉拒绝。

他深知自己的追求是什么,因此他并不没有选择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1998年,在事业的辉煌之际,英若诚获得菲律宾“麦格塞塞新闻文化奖”。

而纵然荣誉加身,他依然和往常一样谦逊内敛。

任谁都不会想到,看似文弱的“影星”,曾经竟然还有一段间谍经历。

结语:

2003年底,74岁的英若诚因患肝病,在北京协和医院与世长辞。

而也是在他弥留之际,他才将自己的那一段“反间谍”经历告知了家人。

当事迹被传播开后,人们也对这个低调的老艺术家有了新的认识。

虽是演员,但却也是演员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亦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

参考文献:

中国政协新闻网——英若诚:告别如此匆匆 生命如此多能

人民网——英若诚 作别戏剧人生

人民网——英若诚:影响跨越国界 真正的世界文化大使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马上删除!

0 阅读: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