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椭圆形办公室的激烈争吵不仅让美乌关系陷入冰点,更在跨大西洋联盟内部掀起巨大波澜。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冲突,导致美乌矿产协议破裂,欧洲领导人迅速表态支持乌克兰,力图修复局势。然而,这场外交风暴暴露出的核心问题是:面对美国“美国优先”政策的回归,欧洲各国究竟该如何应对?
欧洲领导人选择站在乌克兰一边,但内部裂痕已然显现。法国总统马克龙、德国总理朔尔茨、英国首相斯塔默等西欧核心国家纷纷表态,强调乌克兰在抵抗俄罗斯方面代表着“欧洲的安全”。在伦敦峰会上,欧洲各国承诺加大对乌克兰的支持,英国甚至签署了一项22.6亿英镑的贷款协议,明确支持乌克兰国防建设。与此同时,荷兰、西班牙、波兰等国也纷纷承诺继续提供财政和军事援助。
然而,尽管欧洲在舆论上展现出“团结”姿态,但现实中对乌克兰的援助仍然面临巨大障碍。首先,欧洲国家的军备储备已接近枯竭,持续三年的援助消耗了他们大量武器和弹药。英国的“风暴阴影”巡航导弹几乎已用尽,德国和法国的火炮库存也已紧张。在没有美国的补给下,欧洲自身的防务能力也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欧洲在对美外交上立场分裂。以法国为代表的部分欧洲国家希望建立独立于美国的外交战略,主张欧洲自身承担起更多的安全责任,而包括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在内的东欧国家则依旧依赖美国的安全保障体系。特朗普政府对乌克兰的冷漠态度让东欧国家感到不安,他们担心美国可能在未来减少对北约的承诺,因此仍然希望维系与华盛顿的密切联系。
此外,欧洲在如何推进乌克兰问题上也存在分歧。法国和德国倾向于推动与俄罗斯的“现实主义谈判”,以避免冲突长期化,而英国、波兰等国则认为乌克兰必须赢得战争,反对任何妥协。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则警告,若西方在乌克兰问题上立场分裂,只会削弱自身,并让俄罗斯占据更有利的战略位置。
与此同时,匈牙利和斯洛伐克等国的立场更为亲俄。匈牙利总理欧尔班公开称赞特朗普的“和平路线”,并批评欧洲继续支持乌克兰是在“制造战争”。斯洛伐克总理菲佐则明确表示,拒绝向乌克兰提供军事支持,强调欧洲的利益不应被乌克兰战争所绑架。这种立场使得欧洲在对乌援助问题上难以形成真正的统一战线。
在全球层面,美乌关系的破裂进一步削弱了欧洲的战略自主性。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直言,“世界需要一个新的领导者”,暗示欧洲不能再继续完全依赖美国。但问题在于,欧洲是否有能力真正填补美国留下的权力真空?
欧洲当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在美乌裂痕加深的背景下,维持自身的团结并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历史已经多次证明,欧洲在关键时刻往往难以保持一致,从难民危机到能源政策,再到如今的乌克兰问题,欧洲始终存在内部矛盾。如果各国选择各自为战,一个接一个地前往白宫试图达成单独协议,这不仅会加剧欧洲内部的不信任,也将让美国在外交谈判中占据更强势的地位。
当前,欧洲的首要任务是形成一个统一的对美立场,避免被特朗普政府的谈判策略分化。同时,欧洲需要思考如何建立独立的防务和安全体系,而不是在美乌争端中充当被动角色。只有当欧洲真正能够独立决定自身的外交与安全政策,而不是依赖华盛顿的施舍,欧洲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占据更有利的地位。
未来几个月,欧洲的决策将决定跨大西洋关系的走向。美乌冲突不仅是华盛顿和基辅之间的博弈,更是对欧洲政治成熟度的考验。如果欧洲继续陷入内部争斗和政策分裂,那么跨大西洋联盟将难以维系,而欧洲的安全和战略利益也将受到严重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