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哪吒2》票房破120亿的消息刷屏时,身边朋友都在问:“导演是不是一夜暴富了?”
毕竟普通人一辈子都赚不到1个亿,而网传饺子导演个人能分到8亿——这数字听着像神话,但仔细拆解票房分账规则后,真相远比想象得更耐人寻味。
如今的《哪吒2》票房已经突破120亿,距离全球动画票房TOP1也是近在咫尺!
在如此高的票房之下,导演饺子是否真的能拿到网传的8亿?
今天我们就粗略来算一笔账!

这里我们暂时以100亿票房来算,按照以下相关分配原则:
平台先“切蛋糕”:100亿票房中,售票平台直接抽走10亿手续费,剩余90亿。税费不能少:国家收取8.3%税费(约7.4亿),剩下82.6亿进入院线和出品方口袋。院线拿大头:52.27%票房(43.7亿)归全国影院,县城影院靠春节档7天赚回全年近一半收入。出品方分“残局”:扣除宣发费后,出品方仅剩32.4亿,再减去5亿制作成本,最终可分利润27亿。导演实际到手:那么最终饺子控股的可可豆公司分得12亿,按56%个人持股计算,最终个人收入约8亿。
经过这么简单一算,大家对饺子的收入应该有个大致的了解了。
原来,一张电影票的钱从观众口袋到导演手里,也是要过五关斩六将的。
也难怪有人调侃:“这哪是分钱,简直是剥洋葱,剥一层哭一层!”
不过比起“导演赚多少”,更让我震撼的是《哪吒2》救活了多少濒危的影院。
比起盯着导演赚多少钱,或许我们更该看到这部动画背后的“共赢局”。
我们老家县城的一位影院经理说,春节7天赚的钱抵得上过去大半年——原来一部爆款电影,真能盘活一整条产业链上的普通人。

先说票房分成。100亿票房到导演手里只剩8亿,这数字看似夸张,但仔细看分配链条,其实每一环都有意义。平台收手续费、国家收税、院线拿大头,出品方再分剩下的“蛋糕”。
这种分配机制,恰恰说明电影产业不是“一人吃饱”,而是从创作到放映的完整生态链在运转。
比如前方说说的,一家小城影院靠春节档赚到全年近一半收入,这背后是无数基层员工的饭碗,也是观众用真金白银投出的“支持票”。
饺子拿8亿值不值?
答案藏在两个细节里:一是他啃老3年自学动画的坚持,二是《哪吒2》打磨5年的心血。
观众总爱说“国漫崛起”,但“崛起”背后需要有人敢赌上青春去试错。
当年《哪吒1》爆红后,饺子没急着赚快钱,而是继续闭关做续集,这种定力在浮躁的影视圈并不多见。
8亿是对专业主义的奖励,更是市场对“慢工出细活”的认可。

不过,比起个人财富,《哪吒2》更大的意义在于给行业“打了个样”。
它证明了中国动画能兼顾艺术与商业,能靠原创IP打破“好莱坞垄断”的想象。
光线传媒股价飞涨、院线扭亏为盈、观众对国漫信心大增……这些连锁反应,远比导演的个人收入更值得关注。
最后想说,与其纠结“8亿该不该这么多”,不如期待这笔钱怎么花。
如果饺子能像卡梅隆拍《阿凡达》那样,把收益反哺到技术研发和新人培养上,或许下一个“百亿导演”已经在路上了。
毕竟,中国电影需要的不是一枝独秀,而是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