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同志的命运

山安之 2023-05-25 15:11:59

伟大从来都是以苦难为代价的。

所谓伟大,不是官职做的有多高、自身成就有多大,也不是话说的有多好听,让多少人信服,而是他们经历挫折和磨难仍然坚持信仰、热爱生活,用自己的行动,为人民造福。

今天,想谈谈朱同志。

我们都知道,朱同志是一个孤儿,他尚未出生时,父亲就因病去世了;未满10岁时,母亲也撒手尘寰了,也没有什么兄弟姐妹。因此,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几乎没有享受过其他孩童那样的快乐。

同时,一个从小就没有爹妈爱护的孩子,难免也会受到来自同龄人的嘲笑与欺负。

少年时代的苦难,使得他很早就养成了异于常人的早熟、独立、坚韧,同时,也对读书产生了由衷的热爱。

成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后来,他事事加倍努力、刻苦学习,13岁时凭借优异成绩考入当时长沙最负盛名的广益中学、中学毕业后又以优秀毕业生的身份考入湖南省立一中。1947年,他以湖南省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电机系。

在大学期间,他不仅参加学生运动,宣传进步思想,成为党组织的一员;抗美援朝时,他积极报名参军,希望能为国家贡献自己一份力量。

大学毕业之时。他在给同学的临别赠言中曾这样写道:

“人生聚散本来无常,偶然聚合便顷刻要分离。虽然遗憾,又何必悲伤,命运难期,何处不相逢。”

分别,本是人生常态;命运坎坷,更是人生主旋律。这段话不仅是勉励同学,更像是在激励自己。

1951年,23岁的朱同志被分配到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计划处工作。

在这里,他表现优异,能力出众,不到一年就担任了生产计划室副主任,东北人民政府被撤销后,进入国家计委工业局综合处工作,先后担任燃动局、综合局组长,主任办公室副处长,机械局综合处副处长。

到1957年,未满30岁的他就已经成为当时工作最出色的干部之一。

古人常说:三十而立。对他而言,总是希望能够朝着自己的理想,大干一场,为国家做出多做贡献。

可是命运就是这样,曲折婉转才是人生。

在那场著名的“反右”运动中,敢于直言的朱同志被戴上“右派” 的帽子,度过了足足“ 20年没有党籍的日子"。

1970年元旦,他被下放到湖北的一个集体农场“五七干校” ,在这里一待就是5年。为此,他曾说:“这五年,我什么都干过,种过小麦、水稻、棉花,放过牛、放过羊、养过猪,当过炊事员。”

在那段时间里,他接触了许多人,懂得了一些原先不懂的事,对农村的了解,对劳动的体会还是不少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老百姓的生活疾苦,使他有了更为深厚的 “平民情结"。

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但也会留下一扇窗。

沉淀二十年的朱同志,终于苦尽甘来。他先后到石化部管道局电力通信工程公司工作,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担任研究室主任,到国家经委担任副主任,再到后来的上海、去中央工作。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从他成为孤儿开始,一路走来,经历了太多的苦难。可是,祸福所依,同样也是这些苦难,铸就了他不平凡的人生。

依稀记得,98年是一个虎年。

这一年的两会上,朱同志就任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说了这样一番激动人心的话:

“(九届人大)对我委以重任,我感到任务艰巨,怕辜负人民对我的期望。但是,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不仅是他的就职演说,也是他对人民的心声,更是他几十年来对命运抗争的肺腑之言。

写到此。

再多的话语,也难以言表。

希望我们都能够从他的身上得到一些关于命运、生活、信念有益的启示。

6 阅读:1180
评论列表
  • 2023-05-28 16:54

    这样的人太少,现在的领导都是白驹过隙,在人民心中没有多少存在感。

山安之

简介:萧瑟秋风今又是,果真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