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陕北红军改编为八路军,而129师便是红军三大主力之一,抗战中129师发展迅速,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到了1939年秋,就由最初的1.3万人发展到11万人,而能担任旅级干部那是很出色的,不过129师有个旅,政委后成开国上将,而旅长却在解放后担任副县级干部。
这个旅长就是段海州,1909年生于河北安平的一个书香门第,中学毕业后考入北平的民国大学,在这里受过爱国思想的启蒙教育,大学毕业后他选择考入十三路军干部学校,这所学校由石友三创办,校长是石友三的弟弟石友信,求学时他这个大学生受到石校长的青睐和照顾。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段海洲的仕途应该是不错的,但事与愿违,一年后石友三叛变,军校也被解散了,段海州无奈只能回家了。
抗战爆发后,段海州与同乡的五个有志青年商议,买了9支步枪,打出“抗日义勇团”的旗号,开始了抗日运动,最开始队伍只有几十个人,但是战斗力很强,除了多次击败伪军,还抓过几个日军俘虏,这可是正规军都很难办到的事,他们却办到了,名气大了以后,很多爱国青年纷涌而至,队伍一度达到6000多人。此时段海洲的抗日队伍可谓是兵强马壮,更难得是他主动要求加入八路军,时任129师副师长的徐向前非常欢迎他们的加入,不久抗日义勇团改编为129师青年抗日游击纵队,他们这个纵队是旅级建制,所以段海洲成了八路军旅级干部,而政委是组织上派遣过来的李聚奎。
此时两人虽然都是旅级干部,但是解放后李聚奎成了开国上将,而段海洲却只是普通干部,两人发展为何如此悬殊呢?原来段海洲成为八路军以后,他的老校长石友信逢石友三之命,前来鼓动他脱离八路军,加入石友三部下,1939年,段海洲离开了八路军,成为69军教导师第2团团长,不过段海洲还算不错,离开时只带了少数人,已经发展到一万多的队伍都留在了八路军。
段海洲还是真是有能力,到了1944年,已经由国军团长升为33师师长,这可是中央军编制,谁能料到当初他带着5个人,仅六年就成为了国军的高级将领。不过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段海洲的好运气好像到了头,在山东他率领的33师接连受挫,到了1948年还被明升暗降,当上了97军副军长,却被剥夺了军权。解放前夕,段海洲在重庆举行起义,建国后就留在重庆万县,历任县政协副主席、省政协委员和县民革副主任,成为了一名副县级干部,1990年段海洲病逝于重庆,享年81岁。
可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