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太偏”的西安、沈阳,能成为西北和东北的中心?

给女儿讲史地 2024-09-15 18:40:50

中国幅员辽阔,传统上被分为东北、西北、西南、华南、华中、华东、华北等几个大区,国家会为区域的中心城市配置优势的教育、医疗、邮政、交通等资源,以辐射拉动整个区域发展。其中,西安(029)、沈阳(024)分别是是西北和东北的区域中心城市。

按理说,要辐射整个区域,中心城市应该在区域中心比较合适,但是看地图,就会分发现,西安和沈阳相当另类,一个在西北的东南角,一个在东北的南部,可以说相当的“偏僻”。

西安在西北的位置

沈阳在东北的位置缘何如此?其实这背后是非常深刻的地缘智慧和历史经验。

中国的特点是北宽南窄,西北和东北分别向两侧突出,越往两侧越远离中国人口和经济腹中心地带,因此,这两个区域的中心城市的职责应该是:增强国家向心力、对内引领区域发展、对外代表国家形象。简单说,就是既要又要还要。

中心城市要增强国家向心力

中国历史上,唐之前中原王朝的活国防压力主要来自西北(匈奴、突厥、吐蕃等),而五代之后压力主要来自东北(契丹、蒙古、女真等)。

西北地区地广人稀,面积304万平方千米,约占中国土地面积的32%,人口1亿,不足全国10%。西北深入内亚,与多个国家接壤,分布着两个民族自治区和多个跨境民族,除了陕西,几乎全部在人口分界线“胡惟庸线”以西,历史上中原王朝与西北各地方政权反复博弈。

西北大部分地区在胡焕庸线以西(图/地理公社)

在这样的地理、历史条件下,哪怕没有周秦汉唐的“长安”这个标签加持,更靠近内地且规模独一份的陕西省会,也应该承担起区域中心的职责。如果再考虑到关中地区在中国历史上的独特定位,西安更是责无旁贷。

东北地区更靠南的辽河流域在春秋战国时期已进入华夏体系(燕国),从辽金开始,东北就作为决定性力量参与到中华文明的迭代中,乃至明朝后期,王朝日益衰,但辽东地区仍然是中原王朝死守之地。

北京作为中国首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更靠近“东北”。

明朝中后期地图

近代以来,黑龙江以北和日本海出海口的丧失,东北大部分地区“内陆化”,地缘上更加孤立,而更靠近关内的、且融入中原已千年的辽东/沈阳,自然成了“中心”的首选。

西北、东北可能需要不同的中心城市

在西北五省,西安在各方面都是断层式领先,西北唯一的千万人口,唯一的万亿GDP,教育、医疗、工业、科技等不仅在西北,在全国也是相当“密集”,特别是在国家一带一路政策下,历史上长安与中亚各国的文化纽带成了今日中国推进路权影响力的重要财富。

西安远眺秦岭

但西安独领风骚的背后,是西北整体发展的失速和失衡,缺少第二点、第三点来与西安协同。西北太大了,西安的辐射能力有限,更多的是能一定程度上“拦截”西北人口向东南沿海的流动。

在区域中心之上,国家也确立了西安国家中心城市的定位,以求进一步强化其中心地位,同时也在强化乌鲁木齐、喀什等的带动作用。

与西北相比,东北虽在近十几年经济发展也失速,但后者的工业化程度和社会发展底子厚,且整体上发展均衡,哈尔滨、长春、大连在人口、经济、教育等多方面,与沈阳差距不大,甚至互有胜负,例如在高校配置上,哈尔滨更强。

结果就是沈阳虽有更多的“大区配置”,但中心性略显不足。另外,东北地理上与俄罗斯、朝鲜接壤,与韩国隔海相望,其发展上限与半岛局势高度相关。因此,国家在东北地区迟迟没有确立国家中心城市,而是在推动东三省多区域中心协同。

沈阳

有趣的是,很多人都知道西安的军工强,而新中国初期,东三省的几个城市军工更强(现在也很强),只是后来因为地缘和安全,东北大量的军工企业转移到了内地,西安就有很多(这个空了专门这个文章聊聊)。

整体上而言,西安、沈阳虽然在各自的区域上显得“偏”,但却是区域中心的必然选择。而因为发展程度和区域规模,西安有更强的中心性,沈阳的中心功能被分散了。

0 阅读: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