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哪个瞬间,让你觉得父亲很伟大?对《银河补习班》中的小男主角马飞来说,他最崇拜父亲的那个瞬间发生在他的六岁。
二十世纪初,1991年,父亲马皓文作为北京亚运会火炬手,拿着圣火跑过他自己设计的大桥。可是没想到,就在鲜花掌声中,大桥突然塌了,父亲马皓文为公司背了黑锅,入狱7年,与妻子离婚,儿子也变成了班上的垫底生。马皓文出狱之后,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将儿子从垫底生培养成了航天员。
电影上映有段时间了,观众对这部影片也褒贬不一。我们暂且不讨论电影的拍摄技术,剧本怎样,这部片子带给观众的更多是对教育本质的思考:我们到底能交给孩子什么?应该怎么教育?
影片中有一段马皓文父子的对话内容,父亲问儿子长大后想做什么,儿子回答:"上清华北大啊,妈妈说的。"父亲接下来的回答不同于传统的中国父母:"清华北大只是过程,不是目的。"这一句话让人有点震撼,可能因为大多数学子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思想都是: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大学,就能出人头地。
而读完大学以后的人生却没人告诉你该如何走……
传统父母的想法都趋同,一个孩子要循规蹈矩地学习,要考入优秀的大学,出来找个稳定的铁饭碗,就这样平稳地度过一生,这样磨灭的只能是一个孩子的梦想。
更何况如今的父母更崇尚打压式的教育:"你看看隔壁那个xxx,人家怎么学习那么好。""你再不好好学习,未来只能当个收垃圾的""你学习这么差,每次给你开家长会我都没脸去。"
这些话都像一把锋利的刀子,割走了孩子的自信,消灭了孩子的个性,伤害了孩子的内心,希望每个家长都能注重孩子的内心世界。家长才是孩子坚强的后盾,不管孩子什么样的梦想,应该让他去尝试,不要害怕他碰壁。成长不是无休无止的包容他,而是让他走上正确的方向,坚定地给他信心,告诉他"你可以"。
除了家长,我们自己应该如何衡量自己的人生,也需要好好思考一下。我们应该想想什么是自己这一生最重要的东西,什么又是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只有找到爱好,才能专注。他人的评价与你无关,在你心中构不成什么份量,更珍贵的是内心的满足。
教育是帮助孩子找到自己,学会自我思考,而不是一味地灌输前人思想,希望每个家长以后都可以平静地蹲下来,与孩子平等交流,询问一句:"孩子,你想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