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2024年8月,河北省沧州市海兴县遭遇暴雨灾害,当地企业沧州铃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厂房及设备受损。企业向投保的中国人寿财险公司报案后,理赔过程却陷入“拉锯战”:自称保险公司委托的第三方评估公司未出具正式报告,口头协商6万元赔偿后迟迟未兑现,企业主质疑保险公司存在推诿行为。目前,双方纠纷已进入司法程序,但赔偿仍未落实。
暴雨致损,理赔过程一波三折
2024年5月,沧州铃兰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铃兰公司”)在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投保财产综合险,保险金额12619900元,保险期间自2024年5月19日0 时起至2025年5月18日24时止。8月26日,海兴县暴雨导致厂房墙体防水层破损、模具(铁制品)浸泡生锈。企业法人闫亚芳当日第一时间向保险公司报案,但两天后仅有一名自称第三方评估公司的人员到场勘验,未出示工作证件或评估报告。
闫亚芳称,此后评估人员多次询问其“预期损失金额”,但始终未提供书面评估结果。9月初,对方提出“赔付6万元是否同意”,遭闫亚芳拒绝。后因评估人员离职,案件转交一名赵姓工作人员处理。赵某表示“公司不出具明细,只赔6万”,并称若不同意则“不向保险公司提交申请”。迫于压力,闫亚芳签署了赔偿协议,但协议中注明“本人/单位在收到上述赔款后将不再就上述出险向保险公司及以外的任何人或单位提出任何形式的索赔(本次事故已处理完毕,已终止)”。
赔偿款悬而未决,二次损失加剧纠纷
2024年12月19日在评估报告盖章,2025年1月未收到赔偿款,赵某称“保险公司不同意,未提交申请”;2月10日又改口“损失不足6万”,拒绝赔偿。
期间,因厂房未修复,后续降雨导致损失扩大。2月19日,铃兰公司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重新评估。保险公司则以2024年12月19日盖章为由拒绝,坚持6万元赔偿方案。4月21日,当地再降中雨,厂房受损进一步加重。闫亚芳表示:“为什么2024年12月19日协议有效直到2025年2月10日保险公司仍不赔偿?”
法院驳回重新评估申请,企业维权陷僵局
诉讼中,法院以“双方已达成协议”为由驳回重新评估请求。闫亚芳质疑:“评估过程不透明,赔偿款迟迟不到账,导致厂房损失巨大,这笔经济损失谁来负责?”闫亚芳表示,希望相关部门能依法处理,重新公正评估实际损失,依法判令保险公司履行赔偿责任,并追究其违约责任,以维护企业合法权益。
【结语】此次纠纷暴露出保险理赔中评估程序、信息透明度及执行效率等问题。企业主呼吁监管部门关注灾害保险理赔的规范性,避免“协议成空文,纠纷变持久战”。目前,案件仍在司法程序中,本报将持续关注事件进展。
免责声明:本稿件内容由当事人提供发布,仅代表个人观点,与平台及媒体无关,如有侵权或不实信息可提供材料联系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