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民以食为天”,一日三餐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然而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大家对于食物的要求也变得高了,不仅仅只是填饱肚子,更注重美味。因此在全国各地诞生了无数极具吸引力的饭店,甚至很多饭店经过不停的努力,打败同行业,成为了城市“地标”。

在湖南长沙有一个餐饮品牌它叫做“文和友”,2012年创立,致力于挖掘地域民间小吃,结合潮流文化,打造“商业+文化+艺术”共生模式的餐饮品牌,经过十几年的深耕,文和友已经成为了当地最具名气的餐饮品牌之一,甚至全国其它地区也有分店,很多去长沙旅游的美食爱好者,第一站就是打卡“文和友”。

文和友堪称“餐饮界的迪士尼”,可是在最近的一次直播中却翻车了,美国网红“甲亢哥”在4月7日长沙行的直播中,与“甲亢哥”随行至长沙的重庆卤鹅摊主“荣昌卤鹅叔”当时已经坐下吃饭,座位紧挨着甲亢哥,此时一位自称“老板”的深绿衣男子要求对方让座,并发出疑似威胁的语言。

“I am boss,I am boss!我也是做餐饮的,请相互尊重,你可以起来一下,我要介绍一下,不然我明天就去重庆堵你。”身着深绿色上衣的男子在直播中说道。据悉,这位男子为文和友联合创始人翁东华。

这次直播让文和友站在了舆论风头,网友们对于翁东华的态度和语气表示气愤,导致文和友的口碑在一起“跌入谷底”。其实除了此件事情之外,文和友这几年的经营状态远不如之前,客流差,吃的也少,有本地网友反馈:我们本地长沙人很少去吃,只要你们外地的游客不去打卡光顾,它绝对立马关停!

那么“文和友”为啥会一步步成为如今的样子,根据业内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以下这4个:
一、文化移植失败文和友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将地域文化符号化、场景化。长沙门店通过20万块旧砖、10万件老物件复刻80年代市井,成为本地人的“乡愁载体”和游客的“猎奇景点”。然而,这种模式一旦脱离本土文化土壤,便沦为“无根浮萍”。

在深圳加入赛博朋克元素,在广州强推骑楼与粤语招牌,却因缺乏历史根基被吐槽“不伦不类”。本地人眼中,人造怀旧不过是“滤镜过度的网红照”,远不及真实历史街区的烟火气。很多人也反应文和友有点“四不像”。
二、本地人不愿吃文和友最初以复刻老长沙街景和传统小吃(如臭豆腐、口味虾)吸引本地人怀旧情怀,但随着品牌扩张,其重油重辣的特色与长沙本地人日常饮食偏好逐渐脱节。而且他还把这种模式复制到了其它地区,比如广州,这和当地人的饮食截然不同,也注定失败。

除了口味问题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价格虚高,比如一份小龙虾售价188元,比本地餐馆高出近一倍;一碗街边牛杂标价30元,被讽“为装修买单”,其商业模式暴露出两大致命缺陷。
三、网红流量的反噬文和友的崛起高度依赖流量红利:从综艺《天天向上》的曝光,到社交媒体上的“出片率”,再到与网红城市的深度绑定,每一次爆红都精准踩中风口。然而,成也流量,败也流量。70%的客群为35岁以下女性,超八成消费者仅到店一次,拍照打卡后便不再光顾。流量狂欢后,门店迅速沦为“空心化”场景,缺乏稳定消费基础。

本来这次文和友想利用“甲亢哥”再火一次,可惜的是他们并没有利用好,反而让口碑更差。所以说流量可以是催化剂,却无法成为护城河。当消费者摘下滤镜,品牌终究要回归产品与服务的本质。
四、鱼和熊掌都想兼得众所周知“鱼和熊掌不可兼得”,但文和友的做法恰恰不同,两者都想兼得。文和友曾豪言“要做餐饮界的迪士尼”,却忽略了迪士尼的核心是持续的内容创新与IP生命力。试图统一“复古市井”模板,却因忽视本地消费习惯陷入“既要湘菜特色,又想讨好本地市场”的摇摆。

看到这些或许有人说“文和友我吃过啊,不至于这样吧”,但是有网友就说到“如果真的不错,不用搞流量,本地人足可以撑起它”。所以这么看来打败它的不是竞争对手,而是消费者对真实、品质与性价比的永恒追求,要知道“没有永远的网红,只有不变的人间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