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说的好好的,现在说要收就收?凭什么?”
李嘉诚的巴拿马港口事件还没完全平息,结果中企在澳大利亚的达尔文港又出事了,此前这个港口可是签了足足99年的协议,但是现在澳政府明摆着就是施压收回。
当初这个港口是岚桥集团花了足足5.06亿澳元(约22.4亿人民币)才租到,短短10年不到的时间就把这个港口打造的焕然一新。
结果现如今澳政府两党却突然“翻脸不认人”,还表示不排除强制收回的可能,而这一切的背后同样少不了美国的身影,此前美国政府多次不满该港口被租给中国。
而此次澳政府收回的借口,同样是老生常谈的“中国威胁论”和“国家安全”。那么这个港口既然如此重要当初为何会被中企租走?现如今他们又为何这么急迫的收回呢?

先说说达尔文港怎么会落到中企手里的。时间回到2015年,当时的澳大利亚北领地政府财政困难,债务压得喘不过气,达尔文港的设施年久失修,根本没有能力去翻新建设。

港口的位置虽然不错,但在澳方自己手里多年也没见起色,联邦政府不愿出钱支持,地方政府只好另辟蹊径,向全球招商。
这个时候,中国的岚桥集团看中了这个机会,愿意出5.06亿澳元,租下达尔文港长达99年,用自己的资金对港口进行升级改造。
这场交易一拍即合,澳方高层当年也没有任何反对意见,甚至明确表示经过风险评估,不存在国家安全隐患。

合同签订后,中方企业没有任何懈怠,反而是真金白银地投资,把原本闲置冷清的港口慢慢打造成了一个运作效率更高、吞吐量翻倍的物流节点。
当地经济也因港口活跃了起来,带动了就业和基础设施改善。
可以说,岚桥集团接手后,达尔文港的命运开始发生实质性变化,而这一切,是在澳大利亚自己不愿意投资、不愿意承担责任的情况下实现的。

可就是这么一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双方自愿的商业交易,在几年后却突然被澳方扣上了“国家安全”的帽子。
早前说没有风险,几年后却突然说影响国家利益。审查一次说没问题,再审查还是没问题,可澳大利亚政府依旧不死心,继续鼓噪中企必须退出达尔文港。
哪怕没有任何确凿依据,也要强行指责,甚至威胁说如果中企不肯主动转让港口,就要强制征收。如此反复跳脚的态度,已经不是什么正常国家行为了,更像是一场被安排好的表演。
澳妄图收港的背后,有美国的身影
如果只是澳大利亚单方面的立场变化也就罢了,问题在于,整件事情背后,影子非常清晰。
从奥巴马时代开始,美国政府就对中国企业在海外港口的布局保持高度警惕,而达尔文港由于地理位置靠近美军轮驻的军事基地,被某些人故意夸大其“战略价值”。
当年美国媒体就炒作说怎么能让中国企业掌控“盟友”的关键港口,生怕中方把港口拿来监听、控制什么战略资源。

但实际上,这种指控没有任何技术依据或实际案例支持,全凭想象和政治臆断。
在这种外部压力之下,澳大利亚政府才一步步走上了今天这条路线。尤其是在美国发起对华战略围堵、经济施压的背景下,澳方不断跟随其后,从贸易到科技,现在又轮到了港口。
这次对达尔文港的强硬表态,怎么看都像是“别人喊打,自己出拳”,主动权完全不在澳方手里,却要装出一副理直气壮的姿态。

更讽刺的是,达尔文港之所以被租出去,本质上是澳大利亚政府当年自己无力运营、无心发展,而中方企业在协议框架下合法取得了经营权。
如今却因为港口盈利了,战略地位也被重视了,就突然跳出来要求中方交出经营权。这不是典型的“眼红”?
如果一项长达99年的租约才进行不到10年就要单方面撕毁,那这样的合作还有什么可信度?以后谁还敢在澳大利亚投资?

更不可理喻的是,澳方现在的说辞完全不顾当年的协议内容,也不提自己曾经在达尔文港问题上的消极态度。
强调“中国威胁”,只是他们收港口的“借口”试想,如果中企当年没有介入,达尔文港现在是不是还躺在那里“等死”?

当年看不上的东西,现在看人家搞好了就想拿回来,甚至不惜动用强制手段,这种操作,如果不是惯出来的优越心理,怕是想不出更好的解释。
值得一提的是,达尔文港争端再次升温的时间点也相当微妙。5月,澳大利亚将迎来全国大选,各政党为了争取选票,开始旧事重提,大打“国家安全”牌。
什么“中国威胁”“基础设施外资掌控风险”等词汇被反复提及,而“达尔文港”正好成了最合适的道具。

在选举语境下,中国企业成了莫须有的“敌人”,任由政客拿来操弄舆论,甚至试图用这种方式来为自己谋取政治利益。至于合同精神、商业信誉,在选票面前显得毫无价值。
这场港口争端背后,其实也是澳大利亚近年来对华政策频繁摇摆的一个缩影。一方面口头上说欢迎投资,另一方面又对中国企业进行恶意打压。
一边高喊市场经济,一边却频频干预商业交易。这种言行不一的操作,怎么看都不像一个成熟的经济体该有的表现。

至于所谓的“国家安全”,已经沦为了一个万能的借口,用来掩盖所有不便公开的真实目的。
达尔文港事件的进展尚未最终落定,但可以明确的是,这不仅是一场港口的争夺,更是一场舆论和规则的博弈。
当一方已经开始不讲规则、不顾合同、不讲逻辑的时候,真正需要担忧的,其实不是港口,而是未来还会有多少类似的“反悔”在等待着那些遵守契约、信守合作的企业。
参考资料:
环球时报 2025-04-09 《“租约签订时,联邦政府没提任何安全问题”》
环球时报 2025-04-09 《澳前官员为中企租达尔文港辩护:当时没人提安全》
环球网 2015-11-23 《澳总理驳奥巴马:达尔文港租给中国99年无碍美军》
环球时报 2025-03-05 《将达尔文港租给中企,澳要变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