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城镇老旧小区改造这一民生工程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数据,从2019年至2023年,全国累计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达22万个,惠及居民超过3800万户,约1亿人因此受益。这一系列数字背后,是老旧小区改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变化,更是居民生活品质提升的生动写照。那么,这项民生工程是如何焕发新生机的?让我们一同探究。
政策背景与现状城镇老旧小区大多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由于年代久远,这些小区普遍存在设施陈旧、环境破败、物业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为此,政府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和发展工程,旨在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
以青岛市为例,该市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充分听取居民意见,通过打造服务站点、沟通议事平台等方式,提高信息传递和办事效率,满足居民合理诉求。2023年,青岛市改造了老旧小区473个,惠及居民13.77万户。这些改造项目不仅解决了管网老化、道路失修等基础设施问题,还增设了养老、教育、托育等公共服务设施,让老旧小区焕发新颜。
深入分析:改造的关键点1. 基础设施的升级
老旧小区改造的首要任务是基础设施的升级。这包括供水、供电、排水、供暖等市政配套基础设施的维修和更新,以及小区内建筑物屋面、外墙、楼梯等公共部位的维修。在青岛市,这些基础类改造内容得到了重点推进,确保了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
2. 公共服务的完善
除了基础设施升级外,完善公共服务也是老旧小区改造的重要一环。这包括增设养老、教育、托育、体育、卫生健康等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建设社区食堂、商业便民服务等配套设施。青岛市在改造中充分利用拆违腾退的空地和既有低效空间调整用途等增设完善服务设施,让居民享受到更加便捷的生活服务。
多元视角:专家与群众的声音专家观点
青岛市住建局房地产事业发展中心房屋更新处处长陈国森表示:“我们出台了《青岛市老旧街区改造管理办法》,让老旧街区内市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专项服务设施等各改造内容统筹谋划。同时,我们还把改造和美化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实施楼体彩绘等美化建筑立面。”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副司长刘李峰则强调:“坚持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哪里不行改哪里、缺什么补什么,是这项工作中始终坚持的标准。”
群众声音
在青岛市北区某老旧小区,居民王阿姨对改造后的环境赞不绝口:“以前小区道路坑洼不平,管网也经常出问题。现在路修好了,管网也换了新的,还增设了健身器材和休闲座椅,我们老年人也有了活动的地方。”
横向对比:国内外老旧小区改造经验从国内来看,各地在老旧小区改造中都有各自的成功经验。比如上海昌里园将社区围墙变身街角线性游廊,提升了小区公共环境的品质;凌云街道则通过拆除围墙、增设绿化带等方式,扩大了公共空间,提升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从国际视角来看,一些发达国家在老旧社区改造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比如美国纽约市在改造老旧社区时,注重保护历史建筑和传承社区文化,同时引入绿色建筑和智能技术,提升了社区的可持续性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争议话题:改造中的难点与对策尽管老旧小区改造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点。比如户内上下水改造等需要上下楼居民全部同意才能实施的项目,往往因为部分居民不同意而难以推进。
对此,刘李峰表示:“我们现在就倡导地方在做的时候,要循序渐进地做群众工作。但在这一次改造中要把基础条件都做好,比如燃气立管、水管立管全部改好,给他留好接口。等他回过头来觉得想改的时候,我们再给他改。”
未来展望:老旧小区改造的趋势与影响随着老旧小区改造的深入推进,未来这一领域将呈现出以下趋势:
1. 更加注重居民参与
未来老旧小区改造将更加注重居民的参与和意见征集,通过搭建沟通议事平台等方式,提高居民对改造工作的知晓度和满意度。
2. 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将成为新趋势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环保意识的提升,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将成为老旧小区改造的新趋势。比如引入智能安防系统、智能垃圾分类设施等,提升小区的安全性和环保水平。
3. 推动社区治理创新
老旧小区改造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推动社区治理创新的重要契机。通过改造,可以推动基层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
结尾:老旧小区改造,让生活更美好老旧小区改造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它不仅改善了居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还推动了城市更新和开发建设方式转型。未来,随着改造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智能化、绿色化改造的新趋势的出现,老旧小区将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让我们共同期待这一天的到来,让生活因改造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