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少了540亿颗芯片进口?美专家:砸了自己的脚
中国每年消费的晶片产品数以亿计,在智能手机,汽车,物联网,高性能计算等方面,都有上千亿的市场。
美国的晶片公司因此在本土市场大赚了一笔。但是现在,对晶片的进口需求有所改变,目前已有540亿片晶片进口量下降。这意味着什么?美大力的核芯,到底有没有意义?
芯片进口量的变动
中国是世界晶片销量最大的国家,每年的晶片进口额高达3千亿美金。
而美国的芯片公司,大多都是做设计的,卖的都是芯片,就好像高通,这个世界上最好的芯片供应商,却没有自己的产品,只能通过卖芯片来赚钱。
而苹果却恰恰相反,他们向台积电求购的芯片,都是在自己的手机、平板、PC上使用,从来没有向外界出售自己研发的芯片。
不过,苹果公司的电子产品,还是要在中国销售,其中98%的iPhone都在中国,而iPad、Mac等,则是在中国大陆设立了自己的生产基地,并在中国销售。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无论美国的晶片公司如何推销,都无法摆脱中国的市场。但是美国却任意地规定了禁止美企业自由出口的规定。顾客需要的晶片无法购买,而供货商则希望将晶片运出,但无法销售。
随着消费市场对晶片的需求逐渐改变,一方面,由于高端消费类电子设备的需求下降,高通的芯片产量出现了显著下降。另一方面,成熟的芯片也可以留在国内,而不是完全依靠进口。
到现在为止,我国的芯片进口量已经超过了540亿,而且主要集中在消费类产品上。对于这一点,一些美专家认为,我们这是自寻死路,因为无法正常发货,导致美国丧失了大量的市场机遇。
消费市场的进口量下降,也预示着美企业所赌的高端晶圆消费市场将会遭遇“寒气”,而这股“寒气”,令美企业纷纷作出反应。比如高通要将重心转移到服务器、汽车、VR等领域。
本来高通的收入中,有一半都是由智能手机来完成的,但高通想要调整一下收入,多一条路,就多一条路。另外,英伟达公司也在降价销售过多的显示设备。
很显然,美企在经历了“寒气”的侵袭后,已经开始考虑如何“过冬”了,能否熬过“冬天”,还真不好说。
美大力的核芯,到底有没有意义?
美国的公司,占据了世界上最大的晶圆供应商,而美公司,则是最好的供应商。高通骁龙,英伟达,PTX系列显卡,英特尔酷睿处理器,都是数一数二的。
美国想要在高端芯片的供应上占据优势,在价格和销售权上占据绝对的上风。但美国没有能力在国内制造高端芯片,美国的芯片厂商也无法为英伟达、高通等公司提供技术支持。因此,美国人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台积电拉到美国来,在那里建一条5nm制程线。
同时,给英特尔,美光,格芯等公司提供520亿美元的补助,让他们在美国投资,或者扩大芯片的产能。但问题是,美国这么做,又不允许美企业随便出口,这有什么意思?
想象一下,美企业凭借自己的芯片生产线,拥有了大批的高端芯片生产能力,能够轻易地满足国内的芯片消费需求,为用户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但由于无法自由运输,所以这些芯片要么被卖掉,要么被囤积起来,或者根本不会投入生产,以免出现不必要的资金流失。如果连芯片都不做了,那流水线还有什么用?难道就是个摆设?
美国还得靠着消费者的力量,才能把美企业的芯片卖掉。但美国错了,消费市场不可能永远维持对进口的需求,在现有技术的帮助下,扩大芯片生产。
在整个消费行业,都有订单。小米、Vivo、OPPO等国产手机厂商,都已经开始自主研发自己的芯片了,以后也能给自己的产品下订单。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自主研发的行列,国产芯片的销量将会逐步上升。
美国一意孤行,做着与芯片全球化定义不符的事情。美国要实现其核心价值和意义,最好的办法就是重新拥抱全球芯片。这样既可以重新回到传统的销售模式,又可以减少芯片的生产成本。
在芯片行业,消费者和供给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美国坚持要将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在一个地方,不让供应商自由生产,这就导致了他们选择了自主生产的芯片,降低了对芯片的进口。只希望他能尽快的恢复过来,不要继续这样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