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其锽(1877年—1927年),别字子武,号无竞,广西桂林人。清光绪年间的进士。早年进入广东广雅书院深造,后历任湖南零陵、芷江等县的知县,并因剿匪有功转任南路巡防队统领。1913年,任湖南都督府军务厅厅长,袁世凯授予其陆军中将军衔。1914年,担任约法会议议员。1918年护法战争时,任谭延阁的高级幕僚。1921年任东三省保安司令,1922至1923年北洋政府派其南下任广西省长。此后,他受吴佩孚邀请,任讨贼联军总司令部秘书长,授上将军衔。1927年,在河南新野县被红枪会打死。著有《墨经通解》、《独志堂丛稿》等书。
张一气(1878年6月~1951年9月),原名张鸿钧,出生于广西平乐县源头镇九洞村。1903年考中秀才,1905年在源头、郡塘等地设馆教书。1909年,在桂林加入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负责筹集革命活动经费。辛亥革命后,考入广西高等巡警学堂,毕业后成为广西省参议会议员、副议长、议长。1924年,被选为广西省省长,致力于推行民主改革和社会福利项目。1925年,被迫去职,流亡香港,以行医为生。1937年后,被聘为广西省政府高等顾问,并在抗日战争期间提出改善民生的提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广西省人民政府委员兼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广西省第一届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协商委员会副主席。
马君武(1881年7月17日-1940年8月1日),原名道凝,祖籍湖北蒲圻,出生于广西桂林恭城县。中国近代获得德国工学博士第一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广西大学的创建人和首任校长。1902年留日期间结识孙中山,1905年参与组建中国同盟会,是中国同盟会章程八位起草人之一,《民报》的主要撰稿人。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参与起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及《临时政府组织大纲》,旋即担任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实业部次长,后又担任孙中山革命政府秘书长、广西省省长,北洋政府司法总长、教育总长。是中国国民党元老级人物。1924年,开始淡出政坛,精力逐步投入教育事业,先后担任大夏大学(今华东师范大学)、国立北京工业大学、中国公学、国立广西大学等学校校长。与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蔡元培同享盛名,有“北蔡南马”之誉。
邓家彦(1883年—1966年),字孟硕,广西桂林人。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和革命家。早年留学日本,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积极参与反清革命活动。回国后,担任司法部判事、广西支部长等职务,并在四川等地通过教书宣传反清革命,发展同盟会组织。中华民国成立后,担任临时参议院议员,并在袁世凯窃取临时大总统后,创办《中华民报》反对袁世凯的专制独裁,一度被捕入狱。1914年,赴美国留学,1916年回国,参加讨袁护国战争。次年赴广州参加孙中山发动的护法战争。1921年任中国国民党广州特设办事处宣传部长、广西支部长。1924年当选为中国国民党第一届候补中央委员。1927年随李济深回粤清党。1934年任国民政府委员,1939年任中国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国防部最高委员常务委员。1949年获美国林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52年任中央评议员、总统府国策顾问。
李任仁(1886年—1968年8月18日),字重毅,广西临桂县会仙乡塘边村人。14岁时在中药店当学徒,16岁进入桂林学馆就读,两年后考中秀才。1905年,回乡创办了会仙小学堂,并在1907年进入桂林优级师范预科学习。1910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先后在桂林、平乐、会仙、天塘等地担任小学、中学教员和校长,并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后被委任为桂林县党部负责人之一。1931年,担任广西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1934年辞去厅长职务,但1935年再次出任教育厅厅长,并当选为第五届国民党候补中央委员。1937年,他主持成立了广西建设研究会,积极推动广西的抗战和建设工作。抗战胜利后,参与发起组织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政法委员会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西省副省长。
尹承纲(1887年—1971年7月24日),又名尹正常,广西平乐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北伐战争期间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第八旅团长,后升任第七军第三十五师师长。国民革命军改编后,任新编第九师师长。1940年12月17日,被任命为广西省第四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1942年7月1日,改任第二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并于8月6日授予少将衔。1944年8月,担任桂柳警备司令,参加了桂柳会战。同年11月,成为广西省政府委员,并兼任桂北行署主任。1946年,当选为“制宪国民大会”代表。1947年2月6日,晋升为中将。1949年,拒绝白崇禧的命令,在平乐等待中国共产党解放。1950年,他带头执行减租退押和土地改革政策,积极支援抗美援朝战争,将自己在柳州鱼峰路27号房屋捐献给国家作军费。
白鹏飞(1889年—1948年6月28日),字经天,又号擎天,广西桂林人。1911年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帝国大学遍习兽医、统计、政治、经济、法律达十余年之久,获得五个硕士学位。1924年回国后,先后在江苏无锡国学专门学校、上海江苏民众教育学院任教,继而就任暨南大学校长。1931年,担任北平大学法商学院院长。1937年底回到桂林,积极投入抗战文化活动。1938年2月接任广西大学校长之职。1939年,任广西普通考试监试委员、中苏文化协会桂林分会理事、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桂林分会理事等职。同年周恩来来桂,白鹏飞不顾当局阻挠,前往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参加座谈会,并为《救亡日报》筹募基金,加入《一年间》演出委员会。又出任中央监察委员,第四军风纪巡察团副团长,严惩贪官和违纪人员。1947年到台湾大学讲学,旋由台湾返回桂林,1948年6月28日病逝。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1969年1月30日),字德邻,广西桂林市临桂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中国国民党“桂系”首领,中华民国首任副总统、代总统。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3年从广西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转入桂系陆荣廷部,参加了护国战争、护法战争和粤桂战争。1924年,他与黄绍竑、白崇禧合组“广西全省绥靖督办署”,任督办。1926年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七军军长,并成为国民党候补中央监察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被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指挥了徐州会战、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随枣会战和豫南会战等重要战役,其中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重大胜利。1948年,当选副总统。蒋介石下野后,任代总统,欲以和谈挽救国民政府未果,之后出走美国。1965年7月,携妻回到中国。1969年1月30日,因肺炎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周祖晃(1891年-1959年12月27日),号敬生,广西临桂县两江镇宿棠村人,桂系有名的将领。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期骑兵科,后在湘军唐生智部任连长、营长。1925年,加入国民革命军,历任第七军第八旅第十六团团长、第四集团军第十师师长、第七军副军长等职。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徐州会战等重要战役,表现出色,被誉为“桂系宿将”。解放战争末期,周祖晃被白崇禧重新启用,担任桂北军政区司令长官。当解放军进军广西时,他选择率部起义,为和平解放广西做出了贡献。后曾任桂林军区副司令员、广西省政府委员兼参事室主任、广西区政协常务委员等职。2005年,周祖晃荣获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字健生、剑生,回族,广西桂林市临桂区人。中华民国时期军事家,国民党高级将领,新桂系领袖之一,与李宗仁合称“李白”。1916年毕业于保定军校第三期,后入桂军任职,曾被孙中山任为广西讨贼军参谋长。1923年至1925年与李宗仁、黄绍竑联合,结束旧桂系军阀对广西的统治,成为新桂系首领之一。北伐战争时期,率广西军队攻至山海关,北伐成功后与蒋介石及其它地方势力多次开战。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1938年7月代理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参与指挥武汉保卫战。12月任桂林行营主任,指挥桂南会战及三次长沙会战等战事。1945年被授为陆军一级上将。抗日战争胜利后,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1949年逃往台湾,后任“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国民大会”主席团主席等职。
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了,如果有遗漏的桂林近现代杰出人物,欢迎大家补充。喜欢就点赞关注小编吧,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