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已经走得太快、太远,我们需要重新回到原点,反思教育中最朴素、最原始、最根本的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孩子为什么要上学?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学生为何不爱学习?孔子在《论语》中指出了学习的三层境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目测当下,对学习而言,知之者多,好之者少,乐之者寥寥。很多时候,我们的学习中,无论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亦或学习过程都充斥着“无意义、无联结和无趣味”的“三无现象”。“三无现象”让学习沦为一种工具、一个负担、甚至是一段煎熬,此乃学习之大患。
学习无意义
在当今社会,学习被明显地功利化。它往往被简化为一个公式:学习=知识=考试=升学=好就业=好婚姻=成功人生。更甚者,这个公式被进一步简化为学习=成功。
我们关于学习观的灌输长期存在问题,各种励志故事都在宣扬读好书考好试就是人生的赢家,考了高分就是光宗耀祖、为家乡争光,奖金奖状纷至沓来;而名落孙山者似乎再无出头之日。学习的功利主义导致学习的虚无化,即当学习不能直接等同于成功时,它就丧失了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当刻苦学习不能确保考上985、211,更不能确保找到好工作,甚至无法保证婚姻和未来人生坦途,当知识改变命运越来越多地成为过往的传说时,学习似乎就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了。功利主义让我们与学习的本质背道而驰。当我们忘记学习的本质意义,忘记学习可以让我们自我提升、精神富足,且获得内心愉悦时,学习会以反击的方式向我们发出警告,这种反击的方式就是让我们的后代厌学、不读书、不思考甚至辍学。直至有一天,我们幡然悔悟。
学习无联结
如今的学生仿佛生活在一个封闭的孤岛上,学校的大门紧闭,高高的围墙将孩子们与外界隔离。
县城的孩子大多住校,有些地区甚至从初中开始就集中住宿,幸运的孩子一周回一次家,半个月走出校门回一趟家家也很普遍。初中三年高中三年,六年的与世隔绝,寒窗苦读,死啃书本。他们的学习既与生活没有联系,也与社会无联结,更与未来无关联。
这样的学习不仅无法做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简直变成了“学而时困之,时苦之,难以乐乎”
如果学习不能与个体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紧密结合,就是“脖子以上的学习”,属于无意义的学习。尽管我们教育系统在课程设置上有所改进,比如增加了劳动课和综合实践课,提出减负等措施,但由于高考的巨大压力,这些改进在实际操作中效果有限。
学习无乐趣
学习的无意义和无联结,使整个教育系统陷入了迷失状态。多数学校仍然坚持传统的教学方法,依赖死记硬背和机械刷题来促进知识的记忆。当学习效率低下时,他们便采取延长学习时间和增加学习强度的方法来应对考试。这种被动学习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还让学习变得更加单调乏味。
教师们同样受到功利主义教育的影响,非常多的老师为追求教学效果和学生成绩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趣味,更不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这进一步导致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教师加大了压力,课堂变得进一步沉闷乏味,形成了恶性循环。
要真正让学习回归本源,教育者和全社会均需共同努力,重新认识学习的价值,创造更有意义、有链接、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从心底重新爱上学习,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乐趣和成就感。
为何不愿去学校?身边厌学和休学的现象屡见不鲜,且年龄段逐渐降低。为什么曾经欢天喜地去读书的娃娃,上学没多久就开始不愿意上学?为什么我们孩子,在一二年级时眼里还有光,到了小学毕业甚至在三四年级,眼里的就没光了?
学校无自由
当前,我们的学校最缺少的就是给予孩子基本的自由。这种缺失已经不仅仅是扼杀孩子好奇心的问题,而是极大地限制、甚至危害到孩子的生命成长。一位高中生在作文中把自己的学校比作监狱,有铁丝网和防跳网。课程安排过于紧密,学生没有喘息的时间,学生被管得死死的,没有足够的自由与空间来探索自己的兴趣和发展独立思考的能力等等。试想,在一个高度封闭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时间、内容、活动空间,思维方式和表达内容被严格地控制,学生心理怎能健康成长?陶行知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提出教育要六大解放: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思想,解放儿童的时间,解放儿童的空间。接近百年了,我们真正解放了孩子什么?
学校无尊重
学生来学校不是单纯学知识的,他们要在学校这个有众多伙伴和老师陪伴的环境下,获得情绪价值,得到尊重,认识自我,为自己的未来定位。现在单纯学习知识完全可以在网上进行,当学生的这些内在需求在学校得不到满足时,他为啥还需要来学校?
孩子来上学,期待学校给予他:理解,自由和尊重,他渴望被师生认同,找到归属感,渴望实现自我的价值。然而,我们的很多学校不能满足孩子内心真实的渴望。
如果学习的“无意义、无联结、无趣味”导致了许多学生厌学,那么学校普遍存在的“无自由、无尊重”则是压垮许多孩子的最后一根稻草。
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社会对基础教育的高度关注和对公立教育的高度依赖,促使我们亟需反思并改进我们的教育环境与系统。这进一步引发我们对教育本质的深入思考: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探讨教育的根本目的,实则是在探讨价值观的塑造,那么,一个稳固且一致的价值观体系,对于为我们的后代构筑一个安全而稳定的成长环境而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试想,当成年人的价值观世界纷扰混乱,教育的方向在创新与守旧之间徘徊不定,那最终承受这份苦果的,不正是那些无辜的孩子们吗?
反观现实,我们扪心自问:
●我们的教育,是否真正践行了“以人为本”?是否真正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我们的学校,是合作的乐园还是竞争的战场?加剧的竞争,是激发了人性的光辉,还是滋长了恶意的蔓延?它建立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与友爱,还是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与冷漠?
●我们的教育,是启迪独立思考、培养批判精神的摇篮,还是灌输服从与权威的工厂?
●我们的课程,是局限于单一文化的独白,还是汇聚多元文化的交响乐?我们是在不经意间灌输给孩子狭隘的偏见,还是在引导他们以开放的心态拥抱这个多彩的世界?我们是在滋养仇恨的土壤,还是在培育孩子们心中的包容与理解?
●我们的教育实践,是引领孩子探索世界的钥匙,还是束缚他们思维的枷锁?
......
如果说,探讨教育目的即是探寻价值观之根,那么我们矢志不渝追求的,便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终极价值体系。
我们深信,教育远非单纯的知识灌输与道德说教,而是一场心灵的碰撞,是个体意识觉醒与探索的旅程,是身份认同与社会关系和谐共生的艺术。
如果说,教育肩负的使命在于将社会主流价值观深植于未来世代的血脉之中,那么我们怀揣的愿景,便是一个诚信如金、正义凛然、善良遍地的美好社会景象。
我希望,未来我们会进一步探索并将“心”的维度纳入对人的全面培养,即“德智心体美劳”,并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的知识技能与强健的身体素质,又拥有健康心理、丰富情感与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真正“全人”。
而当我们承担起传递这份价值观的重任时,愿这些美德如同春日细雨,温柔而坚定地滋养着每一颗稚嫩、蓬勃的心灵,而非成为束缚个性的桎梏。
我们憧憬通过教育的力量,让每个人都能在尊重与理解的温暖阳光下,自由地绽放真我,优雅地助力他人成长,共同编织生命之树常青的传奇,让智慧与美德在时间的长河中生生不息,绵延不绝。
来源 | 诗坚《教育一问:我们为什么要学习?》《教育二问:孩子为什么去学校?》《教育三问: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作者 | 肖诗坚 贵州田字格实验小学总校长
现在的家长太爱自己孩子了,在学校怕孩子吃苦,老师不能这样边那样,有一点鸡毛蒜皮的事就投诉,所以学生在学校不用学习,只要安全就可以了
很无聊的问题。你可以不学,你家人可以不学。不可以胡乱裹挟着其他人泛傻。。。
并不是所有学生不爱学习,爱学习的学生还是很多的,要不然怎么每年那么多考上大学?
教育培养都是考试机器而已,白白浪费大好青春,到了社会得重新学习
学习如工作,也是桩苦差事,有些人能从工作回报中积极工作,而大多数人都是被迫工作的,何况学习是没有立刻回报的,回报是漫长的十几年后的事[得瑟]
分析的非常透彻。
本末倒置!
本质是校长挣钱送礼往上爬的介质
作者说了一堆理想化的口号,以证明当下教育不行。请你睁眼看看恢复高考后的科学技术成就。
白搭,如果高考是用摇奖方式录取的,笔者的理想可以照进现实,但那样好么?
资本主义亡我之心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