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人民自卫军战斗序列及指挥官一览(1937年底)

恒鼎谈历史 2025-04-30 09:13:15

人民自卫军是抗日战争初期活跃于冀中平原的抗日武装,1937年10月由原东北军691团改编组建,吕正操任司令员。该部以高阳、安新、任丘为核心建立冀中抗日根据地,首创平原游击战范例,通过地道战、地雷战和破袭战重创日军交通线。1938年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兵力达4万人,形成连接晋察冀与山东根据地的战略枢纽。1939年桑园突围战役中,以伤亡300余人的代价歼灭日军800余人,打破"平原不可游击"的军事论断。其开创的"村自为战"模式被推广至华北各根据地,至1942年累计作战2300余次,牵制日军3个师团兵力,为华北敌后抗战作出重要贡献,被誉为"冀中平原的铁壁铜墙"。

司令员 吕正操,辽宁人,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

党代表 孙志远

政治部主任 李晓初

第一团是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在冀中地区创建的首支主力团建制部队,1937年10月由吕正操率东北军691团改编而成。该团以安国、深泽为核心活动区,依托白洋淀水网地形,开创平原地带游击战术典范。通过“村落连环防御”和“伏击战车战术”,在1938年高阳保卫战中粉碎日军机械化部队围剿。推行“军政双训制度”,培养出沙克、于权伸等军政骨干,奠定冀中军区主力部队基础。其作战经验形成《平原游击战纲要》,为冀中抗日根据地扩编七个支队提供战略模板,被誉为“冀中铁拳”。

团长 赵承金,辽宁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第二团是冀中抗日根据地的主力部队,1937年冬由吕正操率东北军691团改编组建。活动于安国、蠡县、高阳三角地带,承担保卫冀中军区机关与开辟大清河两岸根据地的双重使命。该团首创“村落连环防御战”体系,融合地道网、暗堡群与机动兵力配置,在1938年春季反"扫荡"中依托李亲古镇工事,以伤亡百余代价歼敌四百余。1939年整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第七支队后,参与百团大战破袭平汉线,以"铁脚板夜袭"战术摧毁正定至新乐段铁路设施,保障晋察冀与冀南根据地战略协同,成为冀中平原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型的典范部队。

团长 于权伸,吉林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特务团是抗战初期冀中地区战略保卫核心力量,1937年10月由吕正操率东北军691团整编组建。作为冀中人民自卫军首批主力团,承担机关保卫、情报侦察与应急作战任务。1938年率先进驻安国开辟根据地,运用铁路破袭战术切断平汉线日军运输。该团开创冀中军民用“土坦克”(湿棉被防弹装置)攻坚战术,在保定、高阳等地拔除日军据点13处。同年改编为八路军第三纵队独立第一支队,参与创建冀中军区首支工兵连与骑兵大队,为巩固大清河两岸根据地提供战术支撑,其作战经验成为《冀中平原游击战纲要》重要参考范例。

团长 沙克,辽宁人,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

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五支队是1937年秋由赵侗、高鹏等爱国志士在平西地区创建的早期抗日武装。活跃于北平西山至冀中平原的三角地带,依托妙峰山、百花山建立游击走廊,重点破袭平绥、平汉铁路日军运输线。1938年整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首创“三三制”游击编队模式,以白乙化部为核心实施“麻雀破袭战”,相继发动沿河城伏击战、门头沟煤矿突袭等战斗,累计摧毁日军军列21列。1939年配合冀热察挺进军开辟平北根据地,建立连接晋察冀与冀东的隐秘交通网,为平津地区情报传递及干部转移提供战略通道,成为插在华北日伪统治腹地的尖刀部队。

支队长 马玉堂,河北人,1942年在赴任渤海军区司令员途中牺牲。

政治委员 刘洪涛

副支队长 范心志

政治部主任 翟晋阶

晋察冀抗日义勇军第八支队成立于1938年3月,由原东北抗日义勇军余部与冀中爱国青年整编而成,司令员陈正湘率部转战于平汉铁路以西的洙源、易县山区。依托太行山北麓地形,创新“山地连环伏击”战术,先后在紫荆关、南城司设伏,摧毁日军辎重车队17支,缴获山炮3门。1939年春季反“扫荡”中,协同杨成武部开展“地雷战+冷枪战”组合游击,牵制日军第110师团5000余兵力,保障晋察冀军区机关转移。通过建立涞源至阜平的“红色走廊”,实现晋察冀与平西根据地物资互通,并在狼牙山地区发展出43个村级抗日政权,成为拱卫晋察冀根据地北翼的核心屏障。

支队长 唐朴农,河北人,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任天津市地政处处长、天津市图书馆副馆长、天津市南开区图书馆副馆长等职。

政治委员 安玉林

政治部主任 马光斗

1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