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官员陨落?信阳毛尖背后的权力警示

每日观察 2025-03-24 16:09:38

明星官员陨落?信阳毛尖背后的权力警示

春茶飘香的季节里,一则消息震动了豫南大地。那位曾在央视镜头前娴熟炒制茶叶、为信阳毛尖代言的"明星官员",在距离重点项目观摩活动仅24小时后,突然成为纪委监委审查对象。这场戏剧性转折背后,折射出权力运行中值得深思的警示。

一、茶香里的政绩光环

2018年长沙国际农博会的展台上,周哲手持竹制茶帚,在200℃的铁锅中翻动茶青的场景,成为当地茶产业发展的标志性画面。这位毕业于农大经济管理专业的官员,深谙"产业兴县"之道。在商城县主政期间,他推动高山茶标准化种植面积突破15万亩,带动3.2万茶农年均增收8000元。2021年央视《中国三农报道》中,他手捧新茶解说"九道传统工艺"的画面,让信阳毛尖品牌价值当年提升18%,突破65亿元大关。

在罗山县任职期间,周哲提出"茶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出集观光茶园、茶文化体验馆、茶主题民宿于一体的产业链。2022年全县茶产业综合产值达42亿元,占GDP比重较上任初提升7个百分点。这些亮眼数据背后,是无数个奔走于茶山车间的日夜,是招商引资洽谈会上数十次的精准推介。

二、光环下的阴影裂痕

2023年7月的干部调整中,周哲蹊跷卸任县委书记职务,仅保留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职位。这个看似平常的人事变动,如今看来已初现端倪。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其主导的茶产业扶持资金使用中,存在"特定企业超额获取补贴"的情况;某茶旅综合体项目土地流转过程中,涉及违规操作被群众多次举报。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接受审查前三天,周哲还在重点项目推进会上强调:"要严守纪律红线,确保每个项目都经得起历史检验。"这种言行间的巨大反差,暴露出个别干部在成绩光环下逐渐迷失的轨迹。从精心维护的"茶专家"人设,到突然跌落神坛,这段历程恰似信阳毛尖的炒制过程——火候稍有不慎,品质便毁于一旦。

三、监督利剑下的深层启示

周哲案的查处,恰逢河南省纪委监委开展"营商环境专项监督行动"。数据显示,2023年全省纪检监察机关共受理涉企问题线索2376件,处理处分党员干部589人。这种常态化的监督机制,正在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防护网。在茶产业领域,信阳市已建立"惠企政策直达平台",实现2.36亿元扶持资金的阳光化分配。

该事件给地方产业发展带来重要警示:政企交往必须恪守"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准则。某龙头茶企负责人坦言:"现在我们申报项目都要经过'三重审核',虽然流程更复杂了,但心里反而更踏实。"这种变化,正是监督机制不断完善带来的积极效应。

四、破立之间的产业新生

在周哲曾经工作过的商城县,纪检监察机关正开展"茶产业专项巡察",重点核查近五年2.8亿元产业资金的流向。与此同时,新一代茶人开始崭露头角,"90后"茶企老板陈立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茶叶溯源系统,让每片茶叶都能查到具体产地和加工流程。

罗山县创新推出"茶产业观察员"制度,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茶农代表组成监督小组,全程参与项目评审。这种"阳光政务"模式,使2023年茶产业投诉量同比下降73%。当地茶农感慨:"现在政策透明了,我们专心做好茶就行。"

这场始于茶香、终于警钟的事件,深刻诠释了"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内涵。当监督的阳光照亮每个决策环节,当制度的笼子扎紧每处权力缝隙,才能让茶香永葆纯粹,让产业发展行稳致远。这或许是对"信阳毛尖"千年茶韵的最好传承,更是对"为人民服务"初心的时代诠释。

周哲被查/权力监督/茶产业转型/廉政警示/政商关系

9 阅读:12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