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并中亚后,沙俄切断了陆上丝绸之路?李鸿章:中国的未来在海洋

1856年克里米亚战争以后,沙俄不仅对清朝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对中亚的浩罕汗国、布哈拉汗国、希瓦汗国等也非常感兴趣。

因此,当1858年到1881年这段时间,沙俄从清朝夺取了15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的同时,其实他们在中亚也掠取了数百万平方公里。加上1847年灭掉的哈萨克汗国,沙俄累计从中亚掠取了40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这些土地落入沙俄之手后,对清朝的打击无疑是巨大的。因为丝绸之路的陆上通道,就是从新疆经过中亚、伊朗等地,从而抵达欧洲各国。中亚被沙俄占了以后,清朝高层极有可能放弃这条贸易线路。这或许就是李鸿章为何坚持海防更比塞防强的原因。

李鸿章认为,陆上丝绸之路已经走不通了

从汉朝打通西域开始,陆上丝绸之路,便是中原王朝对西方的贸易之路。其实历史上的中国,是非常开放且积极对外开拓的一个国家。尤其是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逐渐频繁,也让中原王朝了解了更多中亚、中东、欧洲等地的风土人情。

在欧亚非大陆板块上,几乎没有任何文明可以完全封闭,这些文明全都是在发展中不断接触,从而慢慢得以进步的。

只不过由于过去交通太差,东西方沟通交流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才显得这些文明之间,好像交流不是很多。

比如说,罗马帝国的贵族们,特别喜欢穿汉朝的丝绸。由于丝绸之路上的中间商太多,赚差价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以在汉朝平价的丝绸,到了罗马,可谓是供不应求。

当年班超镇守西域的时候,曾经多次想要打通和罗马之间的直接联系。奈何山高路远,还要远渡重洋,单纯靠一国之力是很难办到的,更何况汉朝未必会全力支持这一行动。

唐朝的时候,曾经和阿拉伯帝国之间爆发过战争,史称怛罗斯之战。由于唐朝这边有人反水,导致这一战输给了阿拉伯军队。

那时候阿拉伯帝国灭了波斯帝国,波斯王子卑路斯甚至跑到唐朝来求助,被唐朝封为大唐波斯都督府都督。由此可见,唐朝的时候,中东、中亚和唐朝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宋朝失去了西域的控制权,陆上丝绸之路这才被断绝,中原王朝和西方的联系,也逐步减少。元朝弥补了这一空缺,但蒙古铁骑成了欧亚大陆上的噩梦,将一切都给改变了。但由于大蒙古国几乎占了整个亚洲大陆,丝绸之路也因此得以恢复。

明朝和清朝,采取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导致陆上丝绸之路一度断绝。但是海上丝绸之路,其实从宋朝开始就已经逐步繁荣。

值得注意的是,明清断绝的是民间和外国之间的往来,这么做有利于他们的统治,可以理解。但是官方的对外之路,不仅没有断绝,而且十分繁盛。尤其是海上丝绸之路逐渐崛起,比如说郑和下西洋、隆庆开关、康熙四口通商等。

自从沙俄占了中亚以后,这条陆上丝绸之路,基本就走不通了。李鸿章认为,应该大力发展航海事业。航海业发展壮大,不仅可以加强清朝的海军力量,而且对外贸易也可以走海运。毕竟沙俄这个邻居,是很难打交道的,只有他们占便宜的份,你想占他们便宜,除非你长了八个脑袋。

中亚被沙俄所占,新疆也是岌岌可危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李鸿章的眼光还是很有前瞻性的,他强调海洋的重要性,认为未来中国想要在世界角逐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要发展海洋科技。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英法联军打来的时候,都是靠的坚船利炮,这玩意儿太好使了,想打哪里就打哪里。

英法联军的坚船利炮,第一次震撼到国人,是鸦片战争中他们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从广州一路北上,直接威胁京城。这对清朝统治者的震撼是极大的。

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自然是对此感同身受。他明白,清朝乃至中国的未来,必然是在海洋之上。所以在塞防和海防之争中,李鸿章是侧重于海防的。

尤其是在沙俄征服中亚的过程中,中亚军阀阿古柏又跑到了新疆来创业,这一系列的行为,几乎使得陆上丝绸之路走到了绝境。

所以李鸿章认为,如果把钱花在收复新疆之上,对清朝整体经济发展来说是没有任何益处的。收复领土一点问题都没有,但相对而言,发展经济,维持清朝的运转,在李鸿章看来,更加重要。

左宗棠则坚决支持塞防,他认为新疆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必须要收复。如果无法收复新疆,那么西北将无险可守。到时候西安就成了京城门户。与英法比起来,似乎沙俄的威胁更大。因为英法无非图一些经济上的好处,沙俄是真的要拿走你的土地。钱没了可以再挣,可土地被抢了,想要收回来,将会越来越难。

海防论和塞防论是否真的针锋相对

很多人认为这两位洋务派的大臣,所持有的观点是针锋相对的。也就是塞防论和海防论是两个完全对立的观点。

实际上李鸿章和左宗棠,作为清朝的顶尖政治家,对全局的把控还是很周密的。他们虽然侧重于其中一个论点,但绝对不是完全排斥另外一个观点。

尤其是左宗棠,他在平定西北叛乱,收复新疆之前,曾经主持建设福建船政,其目的就是要打造一支属于清朝的海军力量。

所以左宗棠不是不知道海防的重要性,相反,他是十分支持发展海上防御力量的。但是左宗棠更觉得,沙俄对中国的威胁,远胜于英法列强。一旦沙俄占了新疆,到时候他们将会将整个西北甚至北方,都纳入其势力范围之内。

到时候京城成了边境,清朝将会重复明朝的厄运,甚至更惨,因为这次是被一个欧洲列强抢走了土地,到时候华夏道统还能否存续,都是个大问题。

相对而言,李鸿章的观点则比较偏激,他也知道塞防的重要性,但是清廷兜里的钱不够花,他为了发展海防,不惜提出了放弃新疆的极端论点。

其实只要把这事儿放在台面上来论的话,那李鸿章从道义上就彻底输了。当时的新疆有180多万平方公里,不乏沃野千里之地,绝对是中国的一块宝地。任何想要放弃这里的人,都将会成为民族罪人。

所以,海防论再怎么正确,也无法抵消李鸿章想要放弃新疆所带来的指责。慈禧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她表面上同时支持海防和塞防,不过更侧重于海防,这是为什么呢?

塞防保卫国家领土,海防保卫清廷

从经济收益的角度来看,沙俄占着中亚,已经注定了陆上丝绸之路很难走通了。就算能走通,也会被沙俄收取高昂的过路费,所以其经济价值已经非常低了。

反观海上的情况就不同了,当时可没有谁能在海上卡脖子,所以洋务运动以后,清朝和西方的海上贸易是非常频繁的。

其实这只是表面原因,慈禧更侧重于海防,主要还是从清廷的统治角度来看问题的。海防可以防备西方列强从海上打过来,清廷所在的京城,随时会遭受海上的打击,所以他们如果能够建设起一支强大的海军力量,那自然可以确保京城无虞。

保住了京城,那就保住了清廷的统治地位,这才是慈禧最想要办成的事情。至于收复新疆,慈禧当然也想办,但相对就没那么急切了。毕竟塞防干得再好,那也只是有利于国家社稷,是为千秋计的大事,海防干好了,不仅可以为千秋立业,而且切切实实有利于清廷的统治。

3 阅读:300
评论列表
  • Rdpp 7
    2025-02-27 22:16

    战略选择要根据实际情况,俄国占领外东北,获得远东出海口后,英国为了防止俄国获得不冻港,扶植日本,先支持日本先打败中国,用中国人的血泪养肥日本,再让强大后的日本打败俄国。也就是说,海防日本问题本质上还是塞防俄国问题,解决新疆问题的关键在于打败日本,让英国由支持日本侵华变成必须支持中国遏制俄国,而左宗棠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当时俄国在夺取外东北后没有立刻选择夺取太平洋不冻港,而是在中亚扩张,夺取印度洋出海口。当时在中亚,英国除了中国,没有第二个战略选择,只能在新疆扶植中国对抗沙俄,阻止俄国南下,只要俄国盘踞在新疆,英国为了保住印度,就不会支持日本,反而会扶植中国,只要英国不带头入侵,除俄国外的西方列强就不会冒着与英国交恶的风险入侵中国,而只要中英结盟,中国在新疆就不会崩盘,解决日本后完全可以收回。丢失新疆使中国保持几十年和平,同光中兴的基础。 而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没有与俄国开战,而是和平收复伊利,英国看到中国不愿联合自己对俄开战,而印度危机解除,俄国转向太平洋出海口扩张,英国没了支持中国的理由,开始全面扶植日本。

    Rdpp 回复:
    根据任念文教授年《左宗棠西征军费与晚清西北边疆治理实力》之《西征军费支出的基本构成与特点》: 左宗棠军费 同治五年十月至同治十二年年底1867-1873,40147523两,年均570万; 同治十三年,1874年,674.8万两; 光绪元年至光绪三年,1875-1878年, 2645.1万两,年均881.7万两; 光绪四年至光绪五年,1879-1880年, 1182.6万两,年均591.3万两。 共8517.2523万两。 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利息是年息一分二厘(12%),向德国泰来洋行借款利息是一分五厘(15%),向怡和洋行和丽如洋行借息为一分零五毫(10.5%)。 而左宗棠把借款的事都外包给了胡雪岩。 胡雪岩和外商谈判时都是把利息往高了谈,再让外商给自己在外国开银行账户,把外商多赚的钱打一部分进去,吃了大量回扣。曾纪泽曾对胡雪岩借款一事提出过批评,说道:“胡雪岩之代借洋款,洋人得息八厘,而胡道报一分五厘。”给左宗棠贷款成为胡雪岩发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左宗棠肯定是知道的,至于他拿了多少没人知道。 这笔贷款利滚利滚利,打完西征后,1881年,清政府无力还贷,被迫以贷还贷,前后还贷近3亿两
    Rdpp 回复:
    左宗棠收复新疆已经给国家造成巨大财政负担,共高额利息借贷8000万两库平银,还了3亿,是北洋建军花费的15倍,收复新疆后,沙俄受到巨大刺击开始筹划修建西伯利亚大铁路,清廷方面对西伯利亚铁路开工并非全无反应,而是反应失当,清廷开始与沙俄开始了铁路竞赛。正如潘向明教授指出的那样,就在该工程启动一年前的光绪十六年闰二月,李鸿章派出专员前往东北勘测营口至珲春的铁路基址,开始实施关东铁路计划。其动因即在于回应西伯利亚铁路,强化东北边防。对关东铁路工程,西太后、醇亲王、李鸿章给予了高度重视,先后投入巨资。不仅如此,清廷对东北、西北地区的边防也不断强化。在“东北边防经费”的名目下,户部自1880年后岁拨银200万两,1886后又经海军衙门岁增银100万两(每年削减北洋水师军费100万两)。此外,自1885年至1894年,又在“甘肃新疆军饷”的名义下,每年用银480万两。这还不算增加的运输后勤通信交通等增加的数百万两费用。“如果说在甲午战前十年的有关史料中几乎找不到即使是一件催解海防经费的谕旨,那么关于强调上述两项边防经费的重要性并指令各省关如数拨解的谕旨则年年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