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这是一首极早的文旅宣传诗:
它带火一座桥,更是让一座城火了近1300年。
现如今,它依然是姑苏城的一张标签。枫桥,早已经成为了中国人心中永远过不去的一座桥。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首让人无限遐想的风景诗,竟然写于战火纷飞之中。作者当时的心情,也并没有带着旅途的闲情逸致,而是怀着无比凄然的孤寂。
读这首诗,就仿佛是看着天空的一朵翻卷的云,羡慕它的飘逸,可又有够不着遗憾,以及翻云变覆雨的担忧。

枫桥夜泊
唐•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全诗以精练的语言、深邃的意境,描绘了诗人在秋夜泊舟于苏州枫桥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丰富而复杂的情感。
公元755年,一刀斩断大唐盛世的安禄山点燃了夺取大唐江山的战火。时至今日,我们无法评判这场灾难是时势造就还是个人私怨。总之,用元代散曲家张养浩的话说,就是: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而此时的张继,便是其中的受害者。
其实张继与刘长卿一样,是一位谜一样的诗人——生卒年不详,生平事迹也没有清楚的写在史书工笔中。若不是安史之乱,若不是这一首诗,他也许会同许多平凡人一样,掩埋在历史的尘埃里。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寒窗苦读的张继终于考中进士。但唐朝选拔官员十分严谨,除高级官员由皇帝任命外,凡经科举考试、捐纳或原官起复的候选人,均须赴吏部听候铨选。
很不幸,没有靠山的张继不幸落第,不得不铩羽而归,踏上归乡的征途。而两年后,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弃城西逃,“千乘万骑西南行”中,昔日繁华的长安成为人间炼狱,时人纷纷逃亡相对安宁的江南,张继也在其中。
这个秋天,无情的秋风终于横扫到了温暖的江南,暮色四起时,寒霜渐浓,弥漫了江南水乡。张继停下了奔波的脚步,泊舟在苏州城外的枫桥。
北方烽烟四起,而美丽的江南水依然还有迷人的景色,慰藉了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张继突然领略到了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开篇两句,诗人便以一幅清冷孤寂的画面,将读者带入一个深秋的夜晚。
月已西沉,乌鸦的啼声划破了夜的寂静,似乎预示着不祥或孤独。霜白漫天,不仅描绘了秋夜的寒冷,更映衬出诗人内心的凄清。
江边的枫树在夜色中若隐若现,渔船上点点的灯火与诗人的愁绪相对,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又略带哀愁的画面。
这里的“愁眠”,不仅仅是身体上的不眠,更是心灵上的煎熬与思索,是诗人对人生、对旅途、对未知命运的深深忧虑。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后两句,诗人将笔触转向了远处的姑苏城和城外的寒山寺,以及那穿越时空而来的夜半钟声。
寒山寺,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象征意义的地标,不仅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底蕴,也让这份愁绪有了更深的寄托。
夜半的钟声,悠悠响起,在这寂静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它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敲打着诗人的心弦,也敲打着每一个读者的灵魂。
这钟声,既是时间的流逝,也是人生的无常;既是孤独的陪伴,也是心灵的慰藉。它让诗人在忧国忧民的无边愁绪中找到了一丝安宁,也让读者在品味这份愁绪的同时,感受到了生命的厚重与深远。

张继在这首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是多层次的,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境遇的深刻反思。
首先,它传达了一种孤独与寂寞的情感。战火燃起,身无官职的诗人不得不南下,报国无门的感怀,在夜泊枫桥时被勾起,加上身处异乡,面对茫茫夜色和未知的未来,那种孤独与无助可想而知而。这种孤独,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独处,更是精神上的空虚与迷茫。
其次,诗中蕴含着一种思乡与怀旧之情。远离家乡的诗人,在这秋夜之中,难免会想起远方的亲人、朋友和熟悉的景象。这种思乡之情,是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也是对当前孤独现状的无奈。它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无情与生命的短暂,也让人更加珍惜眼前的人和事。
再者,诗中还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夜半的钟声,不仅敲响了时间的流逝,也敲响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反思。未来国家的命运会何去何从,自己的命运又会如何?它让人思考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思考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这种思考,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与妥协,也有对理想的追求与坚持。
综上所述,《枫桥夜泊》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仅在于其优美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更在于它所表达的情感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无论是身处异乡的游子,还是经历人生坎坷的旅人,都能在这首诗中找到共鸣与慰藉。
它让我们明白,孤独与愁绪是生命旅途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