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清文,菊香桂芬
——读杨旭玉《湘土琢玉》有感
(文/杨祥)
杨旭玉是我表哥。他母亲与我父亲是亲姐弟。表哥的新书《湘土琢玉》于今年9月正式出版,他给我寄了一本签名书,并让我写一篇诗评。去年12月出版的《湘土文心》,他也给了我一本,可见他很重情义。也许在今天大多数人看来,一本书卖不了一杯“书亦烧仙草”的价格,都是假斯文的人在自嗨,但对于真正懂书爱书的人来说,赠书却是最高贵的社交礼仪。
我想来想去,要为这篇文章取一个合适的标题,联系表哥平时的为人,觉得“士人清文,菊香桂芬”最恰当。读高中时,语文老师告诉我们评价某位诗人的艺术风格和历史影响,一定要联系他的生平事迹,这叫“知人论世”。许多人都说表哥身上有古代传统文人的风骨,我表示很赞同。
毕竟,我花了十年时间才“读懂”表哥。
2023年除夕回家过年,我对表哥说了一句话:“甘甘哥(他乳名),我现在终于懂你了。”十年前即2013年,经表哥几次介绍,我北上冀地去到他执教的学校读书,开始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校读书三年,目睹耳闻表哥的言行举止,当时觉得非常不理解,他的行事风格与环境格格不入,可现在想来,那是他文人风骨的表现。
比如,他发表言论极少去怼一个人、一群人,他批判的是一类人。前两天他朋友圈发表言论:“郭继承教授评价毛泽东是五千年来第一人,其他国学佛学大师讲了几十年学,绝口不提毛泽东,难道他们害怕张嘴提及毛泽东,嘴巴就会烂掉?这传的是哪门子传统文化?”如果不了解他的为人,你会认为他专门针对某些人,于是心衔愤懑,目其为敌对分子。然而,静心思考一下,难道毛泽东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最美弘扬者吗?他老人家将中华民族从最低谷挽救出来,让中国人洗去几千年来附于身上的奴性,他的个人魅力让全世界最强大国家的领袖都佩服不已,这样的人为什么不是优秀传统文化继承者呢?那既然是,为什么不被某类人在讲座中提及呢?而且几十年从不提及?郭继承是大学教授,学养深厚站位很高,所以有这样公允的评价。
又比如,他甘愿“中枪”,选择与这个世俗对抗。他们单位送给教职工一项福利——为教职工维修车辆。表哥说,从统计出来的表格数据看,全单位只有他的车子最便宜。可他从来不以为意。一般的男人到了他这个年纪,都在讨论怎么换更宽敞明亮的房子,更舒适高档的车子;但表哥一天到晚想的就是,怎么将文章写好,怎么让自己的物欲变得更少。他站在人群堆里,衣着朴素,有时还佝偻个背,跟乡村大叔一个模样,他也不以为意。他反对那些虚伪的五官、矫饰的谈锋、浮夸的语气,他甚至就像一台极为敏感的心灵探测仪,当发现对方很不真诚、花里胡哨、趋炎附势、见风使舵以后,他会立即疏远他。
当我将他的某些性格交待清楚以后,再来读他的诗,你就会发现充满了禅趣。是的,不错,本书某些诗很有禅趣。表哥于2018年皈依佛教,可他极少去寺院,也很少念经念佛。他在行动中去察觉出万事万物的“禅”。比如第4页的《卜算子·返衡》:“花落谢清明,远路伤离别。山隐微云雾霭浓,晴雨分凉热。满眼只蓬蒿,万语都凝噎。生死人间演艺场,参透真豪杰。”据他所说,这首词写于2023年清明节。当时老家死了几个老人,他助丧结束返回衡阳。“生死人间演艺场,参透真豪杰”,这话不简单。既然我们人来到世间是要奉献“演艺”事业的,戏演完了就要卸妆,回到生活的原点。照佛家理论说来,人死不过是脱去了旧的衣服,再换上新的衣服。灵性不灭,那么,又有什么好悲伤的。苏轼在《赤壁赋》里就说:“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伤乎?”整个宇宙的能量,从某种程度来说,是守恒的。明白了这个理,就少去了生活中太多的烦恼。
再如第105页的《多年问道求学有感》:“男子当图万代名,非徒科第博虚声。此行艰苦谁知晓,暮鼓晨钟兀自鸣。”姑姑在世时,每年只要表哥回家,都会劝他考公,可表哥抵死不从;周围的亲戚也觉得他不考公很遗憾。可表哥对自己的性格认识特别到位——自己不适合在体制内谋生存。因此,他这辈子到世间来要追求什么,他心里绝不是模糊的,于是他亢亢而行,不顾流俗,可这也是世间难得的清醒。
再看第47页的《临江仙·自咏》:“回顾华年何所有,西风漫卷诗书。半山菊蕊映茅庐。清霜凌竹后,索句欠毛驴。 偶入禅房参妙理,玄心解悟空虚。今宵月色竟何如。幽人随梦远,秋水照红蕖。”他曾说起,他是在孤独中艰难奋战的人,风雪弥天,踽踽独行。他说自己算不上勇士,但敢于与孤独为友。在我看来,他于无边的孤独寂寞中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该词说道,他在“茅庐”里漫读诗书,很羡慕倒骑毛驴苦吟诗句的古圣。在他的老家,一栋有着200年历史的古木屋,承载了表哥的童年、少年的全部时光。用他自己的话说,老家至今还放不下一张像样的书桌。我去过他老家,这话毫不夸张。
“偶入禅房参妙理,玄心解悟空虚。”如果不是对佛理的长期参透,是写不出这样幽邃清灵的诗句的。“幽人随梦远,秋水照红蕖”,以景结情,那一汪清淡的秋水,不正是表哥自己澄净的内心吗?古联有言:“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染尘”,《庄子》也有名篇《秋水》,可见这诗句的容量。
正因为表哥是传统的士人,所以文章的色香味,是“清”的,也才能“菊香桂芬”。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泗门镇云观月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