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你还在为油价飙升焦虑吗?还在为续航里程不够长,不敢远行发愁吗?别out了!成都,这座以火锅和慢生活闻名的城市,悄悄玩起了“电力反哺”的新花样,电动汽车不仅能跑,还能“卖电”赚钱!是不是听起来有点科幻?
等等,先别急着否定,也别忙着欢呼。要知道,把电动汽车变成“移动充电宝”这事儿,可不像听起来那么简单。有人觉得是未来趋势,既环保又能省钱;也有人担心,频繁“放血”会不会把电池搞坏?再说了,这电力交易平台到底靠不靠谱?收益真有那么高吗?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这场关于“电力反哺”的试验,看看它究竟是馅饼还是陷阱,又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
这事儿得从一个名叫朱亮的成都老兄说起。他开着自己的电动汽车,跑到双流区一个叫“特来电&K速电空港星汇光储充放电站”的地方,插上充电枪,扫码确认,一番操作之后,竟然把车里的电“卖”给了电网,赚了5块多钱。
别小看这5块多钱,它标志着四川首个电动汽车向10千伏公网反向送电的成功,也意味着车网互动(V2G)技术,开始从概念走向现实。
所谓的车网互动,简单来说,就是让电动汽车和电网之间,不再只是单向的“加油”关系,而是可以双向互动。电网需要电的时候,你可以把车里的电“卖”给它;反过来,电网用电低谷的时候,你也可以用更便宜的价格充电。
这种双向互动的关键,在于V2G技术。它像一个智能“桥梁”,连接着电动汽车和电网,让电力可以自由流动。有了它,电动汽车就像一个“移动充电宝”,可以根据电网的需求,灵活调整自己的充放电行为,实现削峰填谷,缓解电网的供电压力。
为什么要费这么大劲,把电动汽车变成“充电宝”呢?
其实,最根本的原因,是解决电力保供难题。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用电需求持续攀升,不少地方都面临着用电负荷屡创新高的挑战。
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扩充电网输电通道的方式来解决需求,成本非常高昂,而且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而V2G技术,提供了一种更加经济、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
拿朱亮的电动汽车举例,电池容量大概是40千瓦时,如果把车里80%的电量通过V2G卖出去,按照低谷期每千瓦时0.2元的价格、高峰期每千瓦时1元的价格计算,每次交易可以赚取25块钱左右。
虽然听起来不多,但积少成多,也能补贴不少家用。
更重要的是,V2G技术可以大大节省电力保供成本,削峰填谷,缓解电网压力。
想象一下,如果未来成千上万辆电动汽车都参与到车网互动中来,形成一个庞大的“移动储能网络”,将会对电网的稳定运行,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新能源汽车与电网融合互动的实施意见》,新能源汽车通过充换电设施与供电网络相连,构建新能源汽车与供电网络的信息流、能量流双向互动体系,可有效发挥动力电池作为可控负荷或移动储能的灵活性调节能力,为新型电力系统高效经济运行提供重要支撑。
这可不是纸上谈兵。不久前,南方电网就搞了一次国内首次车网互动跨省联动,范围涉及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5省区63个城市。在那次活动中,超过10万辆次的电动汽车化身“移动充电宝”,以“邀约填谷充电、V2G反向放电、智能有序充电”等多种方式,与电网互动,互动电量超过50万千瓦时。
看到这,你是不是觉得成都的“电力反哺”很有搞头?
没错,成都不仅有理论,更有实践。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工业和信息化部及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首批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名单,成都一口气入选了三个项目。
这三个项目分别是:“两区三中心”智能车网互动试点项目、“交能融合”虚拟电厂有序调控规模化车网互动试点项目、城市“移动充电宝”车网互动试点项目。
它们分别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探索车网互动的可行性。
比如,“两区三中心”智能车网互动试点项目,主要聚焦居住区、办公区、商业中心、工业中心、休闲中心等充放电场景,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更新改造一批覆盖成都全域的车网互动示范场站。
“交能融合”虚拟电厂有序调控规模化车网互动试点项目,则是在成都高新区城南天府楼下,投用了一座车网互动充放电示范站,通过放电自用的方式,为城南天府写字楼、地下停车场提供照明。
而“城市‘移动充电宝'车网互动试点项目”,则是计划将成都目前运营的7000多辆电动公交车辆,转化为一个个“大号充电宝”,在紧急情况下提供电力保障。
成都的探索之路,可谓是步履不停。
车网互动真的像看起来那么美好吗?
当然不是。任何新生事物,在发展过程中,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
就是电池寿命问题。不少市民担心,频繁的充放电,会不会损害电池寿命?
专家表示,目前新能源汽车所用的磷酸铁锂电池,充放电次数可达3000次左右。一辆续航400公里的车型,如果每天上下班通勤行驶40公里,大概每周只需要充一到两次电。以每周充两次电计算,10年消耗1000余次。即使每天充放电一次,也在电池的正常寿命范围内。
但是,这仅仅是理论上的数据。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电池的寿命还会受到温度、湿度、充放电方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电池的耐用性,仍然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就是标准统一问题。目前车桩通信协议、电价结算机制等,还有待进一步统一。
车网互动需要能源流、信息流的双向畅通,这就必须建立电池、车、桩、平台、电网之间的信息互联互通机制,才能保障各环节间的信息共享。
如果标准不统一,就会出现“各说各话”的情况,导致车网互动无法顺利进行。
再次,就是安全问题。车网互动涉及能源流和信息流的双向交互,如何确保信息安全,防止数据泄露和网络攻击,也是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就是成本问题。目前充放电车桩的价格,基本上是普通充电桩的两倍。这对于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投入。
如何降低充放电车桩的成本,鼓励更多企业参与车网互动,也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面对这些挑战,成都正在积极应对。
成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企业参与车网互动。比如,对经认定为具备双向充放电能力的充换电站,根据四川省电力需求侧市场化响应出清执行情况,按响应量额外给予3元/千瓦时的补贴。
国网天府新区供电公司,正联合成都特来电新能源有限公司,就车网互动商业模式等进行探索。
同时,在今年成都市发布的进一步增强电力保障能力若干政策措施中,也就“提升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车网互动水平”进行政策支持。
这些政策支持,无疑为车网互动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那么,车网互动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呢?
或许,我们可以畅想一下:
未来的城市,道路上行驶着各种各样的电动汽车,它们不再只是交通工具,更是城市能源网络中的重要组成。
通过智能化的调度和管理,这些电动汽车能够根据电网的需求,灵活地进行充放电,为城市提供清洁、可靠的能源。
而你,作为电动汽车的车主,不仅享受着便捷的出行体验,还能够通过参与车网互动,为城市的能源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并获得相应的收益。
这,或许就是车网互动所描绘的未来图景。
它不仅能够解决电力保供难题,还能促进清洁能源的消纳,推动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做出贡献。
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克服各种各样的挑战,需要政府、企业、车主,共同努力。
而成都,作为车网互动的先行者,正在用实际行动,探索着能源变革的未来。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成都的“电力反哺”之路,究竟能走多远。
截止2023年底,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突破2000万辆,渗透率持续提升。如果每辆新能源汽车都能够参与到车网互动中来,那么其所蕴含的能量将是巨大的。根据相关机构测算,如果到2030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8000万辆,参与车网互动的比例达到50%,那么其所能够提供的电力调节能力将超过1亿千瓦,相当于多个大型发电厂的装机容量。这对于构建新型电力系统,保障能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成都的探索,无疑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的大门。 这不是简单的技术革新,而是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它将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我们与能源的关系。 这场试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关注,参与,并为之贡献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