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6月,自认“优势在我”的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特别是华北国民党军攻占张家口后,上上下下普遍都认为“六个月即能解决问题”。
结果我们都知道了,先后经历全面进攻、重点进攻到全面防御、重点防御、局部防御的国民党军节节败退,不但没能“解决问题”,三年后反被当作问题被解决了。
国民党军的失败原因很多,也在所难免,不再过多赘述。
在此仅讨论一点:内战爆后,国民党内部较能打的几位高级将领长期远离核心战场,可能亦加速了他们的失败,否则极有可能会苟延残喘多些时间。
所谓较能打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具体指哪些人呢,他们长期远离核心战场的原因又是什么,咱们不妨略略讨论一二。
抗战胜利后,从陆军大学将官班进修完毕不久的宋希濂,被派往迪化(乌鲁木齐)出任中央军校第九分校主任,随后又就任西北行辕参谋长一职,事实上远离了军事一线。
宋希濂等在昆明
直到1948年8月,国民党军整体上已经处于严重颓势局面,宋希濂才被启用为华中“剿总”副总司令,其中一个重要考虑还是蒋氏要用他牵制获取华中兵权的白崇禧,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纯军事考量。
这时候,距离双方之间的三大决战尤其是淮海战役已经不足三个月,在抗战中显示过相当指挥能力的宋希濂已经起不到太多作用了。
宋希濂的远离战场,个人估计可能与这两点有关:一,陈诚派系压倒何应钦派系占据上风,身为何氏骨干成员的宋希濂受到压制;二,西北行辕张主任系宋希濂恩师兼老长官,需要宋希濂这个高足过来帮忙。
除了长期远离核心战场的宋希濂,他的黄埔一期同学关麟征的遭遇更是一言难尽:整个解放战争阶段都没能掌握兵符,足足枯坐了四年冷板凳。
关麟征在解放战争期间长期出任中央军校本部(成都)教育长、校长,战争末期还短暂任过有职无权的陆军总司令,未能在战场上再试身手。
作为黄埔系中第二位晋升集团军总司令的高级将领,关麟征在师长、军长、军团长、集团军总司令任上都有亮眼表现,指挥水平在整个黄埔系可能都位居上游,这个应该没太多疑问。
关麟征
但是,由于站在陈诚派系的对立面,且与之屡次发生直接正面冲突,他被剥夺兵权也就可想而知了。
加之脾性火爆,不太谙于处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关麟征在更讲究人情世故的国民党军中很难游刃有余,导致他屡被雪藏。
如果说宋希濂、关麟征都算长期远离军事一线,王耀武的情况与他们就稍有不同了:他虽然也在军事一线,但显然并没被放在更合适的位置。
抗战中的实践证明,虽然头脑和身段都极其“灵活”,长袖善舞,但真正更适合王耀武的位置还是野战部队指挥官。
抗战胜利后,王耀武被安排到第二绥靖区司令官、山东省主席任上,更多担负山东境内的“绥靖”任务和行政职责。
不少国民党将领都事后回忆,说王耀武在山东要处理的事情实在太多,逐渐成了一个“政客”,在军事上的精力投入过于有限,军事表现也稀松平庸。
试想,如果王耀武作为野战兵团指挥官,仍然指挥他用得顺手的74军、73军、100军等老部队,可能会真会给我们制造相当麻烦。
晚年王耀武
据说,王耀武的调职有两大原因:一是有人向蒋氏建议要当心王耀武“尾大不掉”,二是王耀武的个人才干促使蒋氏赋予他更多军事指挥之外的任务。
宋希濂、关麟征、王耀武之外,个人认为还有诸如薛岳、汤恩伯、罗卓英、黄维等国民党高级将领没被蒋氏妥善使用。
蒋氏对薛、汤的耐心不够,以致他们分别在徐州“绥署”主任、第一兵团司令官的任期过短,代替他们的其他人可能比他们还远远不如。
罗卓英改任广东省主席,黄维转投军事教育,后又匆匆复出就任兵团司令,其实他们应该更适合长期待在军事一线。
当然了,以上提到的这些国民党高级将领即使都被放置在核心战场,也注定无法改变国民党溃败的终局,但能给我们带来更多麻烦或为大概率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