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国军少将莫雄被判枪决,叶帅急电:这是功臣快释放
【引言】

1951年的一个寒冷冬日,香港警署内气氛凝重。一位面容沧桑但神色平静的老者正在接受最后的审讯。他就是曾经的国民党少将莫雄,此时已被判处死刑,即将执行枪决。就在执行死刑前的最后时刻,一封来自内地的急电改变了他的命运。发电人正是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叶剑英,电文中写道:"此人乃我党功臣,速予释放!"究竟是什么样的经历,让一位国民党少将能被共产党元帅称为"功臣"?为何毛主席会亲自过问此事,并让叶剑英全力营救?这其中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
一、少年莫雄的革命之路

1891年,莫雄出生在广东英德一个贫苦的泥水匠家庭。六岁那年,他的母亲因病去世,不久父亲续弦。生活的重担压在这个年幼的孩子身上,但命运给了他一个改变人生的机会。
9岁时,莫雄进入私塾读书。在那里,他第一次接触到文字的力量。然而,贫困的家境让他无法继续求学。12岁时,他不得不辍学,到田主家放牛割草。这段经历让他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生活。

1904年,13岁的莫雄来到广州,在一所美国传教士创办的神学院当伙夫。这所神学院成为了他生命中的转折点。在这里,他不仅能维持基本生活,还结识了许多同龄的学生。这些学生经常与他分享书籍,让他得以继续自学。
在神学院工作期间,莫雄接触到了大量进步书籍。《水浒传》中的反抗精神,《岳飞传》里的爱国情怀,《三国演义》中的谋略智慧,这些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他。更重要的是,他通过这些书籍学会了识字和阅读,为日后的革命活动打下了基础。

1907年春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改变了莫雄的人生轨迹。当时广州的革命势力正在秘密发展,神学院经常有革命党人来往。一次,他偷听到几位革命党人议论孙中山的革命主张,这让16岁的莫雄深受触动。在多方打听后,他找到了同盟会的联络人,毅然加入了这个革命组织。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广东很快响应革命。莫雄得知广东军政府正在筹备北伐军的消息后,立即报名参军。在征兵考核中,他表现出色,被编入北伐军第一批队伍。

在北伐军中,20岁的莫雄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他在多次战斗中表现突出,尤其在攻打长沙时,带领一个小队成功突破敌军防线,为主力部队打开了突破口。这次行动让他从普通士兵升为连长,开始崭露头角。
1917年,当孙中山在广东组建革命武装力量时,莫雄所在的省防军正式归入粤军序列。在粤军中,他继续展现出过人的军事才干。他善于了解士兵疾苦,注重军纪,使部队战斗力不断提升。在多次剿匪和平叛行动中,他率部取得显著战果,受到军中上下一致好评。

这段时期的经历,不仅锻炼了莫雄的军事指挥能力,更让他对革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亲眼目睹了民生凋敝、军阀割据的社会现实,也见证了革命力量的逐步壮大。这些经历为他日后的重要抉择奠定了思想基础。
二、从粤军将领到地下工作者

1923年,莫雄在粤军中的表现引起了孙中山的关注。这一年发生的陈炯明叛乱事件中,莫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联合桂东的滇、桂九个旅的军事力量,成功将陈炯明势力驱逐出广州,使孙中山得以安全返回。这次行动不仅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更显示出他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随后,他被擢升为少将,成为当时粤军中最年轻的将领之一。
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国民革命军进行改组。莫雄被任命为第四军第十师的师长,参与了北伐战争。在战争期间,他屡建战功,尤其在湖南战役中,他采取灵活的战术,避开敌军主力,奇袭其侧翼,一举攻克了数个重要据点。

然而,1927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成为莫雄人生的转折点。蒋介石清党导致大量共产党人被杀害,这让莫雄对国民党的政策产生了深深的质疑。同年,他通过老战友刘哑佛的引荐,秘密接触了地下党组织。
1928年初,莫雄被任命为赣南剿匪总指挥。表面上,他继续担任国民党军职,实际上却开始暗中与共产党建立联系。他利用职务之便,在剿匪行动中故意放走了多批共产党武装力量,并向地下党传递重要军事情报。

这一时期,莫雄通过巧妙的安排,在自己的部队中逐步安插了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他们被安排在通讯、后勤等关键岗位上,建立起一个隐蔽而有效的情报网络。这个网络不仅为共产党提供了重要的军事情报,还成功营救了多名被捕的共产党员。
1930年,莫雄被调任江西保安司令。这个职位使他能够直接接触到国民党的军事部署信息。他巧妙地利用职务便利,多次向共产党通报国民党的军事调动计划。在"围剿"红军的行动中,他采取各种方式拖延战机,为红军争取了宝贵的转移时间。

193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莫雄通过地下联络员与周恩来取得了秘密联系。他们约定了一套特殊的联络暗号,使得情报传递更加安全可靠。这个联络网的建立,为后来营救被捕的共产党员提供了重要保障。
为了掩护自己的地下工作,莫雄不得不在表面上继续效忠国民党。他参加各种军事会议,出席社交场合,维持着一位国民党将领的表象。这种双重身份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仍然坚持着这条危险的道路。

到了1935年,莫雄的地下工作网络已经遍布江西、福建等地。他不仅为共产党提供情报,还在关键时刻为红军的战略转移提供了重要的协助。这些行动虽然隐蔽,却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三、铁证如山的"双面将军"身份

1936年至1945年间,莫雄在国民党军中的特殊身份让他成为了一个关键的情报渠道。作为剿共保安司令,他掌握着大量军事机密,这些信息对共产党的革命事业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937年春,一次重大的营救行动成为莫雄地下工作的转折点。当时,国民党在江西逮捕了24名共产党重要干部,准备秘密处决。莫雄获悉这一消息后,立即展开行动。他以调查案情为由,将这些干部转移到自己管辖的监狱。随后,他巧妙安排了一次"囚车事故",使这些共产党员得以成功脱险。这次行动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称为"江西24人脱险事件"。

1938年,莫雄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地下情报网。他将可靠的进步人士安插在国民党军队的各个关键部门,形成了一个严密的情报传递系统。这个网络不仅覆盖了军事情报,还包括政治、经济等各个领域。通过这个网络,大量重要情报源源不断地传递给了共产党。
1940年,莫雄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接触到了被囚禁的共产党领导人项英。他冒着巨大风险,利用职务之便为项英改善了关押条件,并设法将重要情报传递给他。这一行动后来被证实对江南地区的革命工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1942年,莫雄协助红军撤离根据地的行动最为惊险。当时,国民党军队准备对赣南地区的革命根据地发动大规模进攻。莫雄通过巧妙的军事调度,故意制造了几处战术漏洞,为红军主力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这次行动不仅保存了革命力量,还成功转移了大量物资和武器装备。
1943年底,莫雄的地下工作险些暴露。一名叛徒向国民党军方告密,指认他暗中协助共产党。危急时刻,莫雄沉着应对,利用自己多年来建立的威望和关系网,成功化解了这次危机。但这次事件也让他不得不更加谨慎行事。
1944年,莫雄进一步扩大了情报网络的范围。他在广东、福建等地区建立了多个秘密联络点,形成了一个跨省的地下工作网络。这个网络不仅为共产党提供军事情报,还协助转移了大量进步人士和革命物资。
到了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莫雄的地下工作已经达到了相当的规模。他所建立的情报网络成为了共产党在华南地区最重要的情报来源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仅1944年至1945年间,他就协助营救了超过百名共产党员,转递了数百份重要军事情报。
这些年间,莫雄始终保持着极高的警惕性。他经常改变联络方式和密码,定期更换联络人员,确保地下工作的安全。即便在最危险的时期,他依然坚持着这项秘密工作,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他在国民党军中的表现也无可挑剔,这种完美的"双面"身份让他的地下工作得以持续进行。
四、生死一线间的香港营救
1949年,随着解放战争进入最后阶段,莫雄的处境变得极其危险。国民党政府开始大规模清查军中的"叛徒"和"内奸"。为了避免身份暴露,莫雄不得不在1949年11月离开大陆,前往香港。
抵达香港后,莫雄并未与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他继续通过秘密渠道向内地传递情报,协助安排进步人士的转移工作。然而,他的这些活动很快引起了国民党特务机关的注意。
1950年2月,莫雄在香港九龙的一次秘密会面中遭遇埋伏。国民党特务早已掌握了他的行踪,在会面地点周围布下了天罗地网。那天下午,当莫雄刚走出一家茶楼,立即被十几名特务包围。经过一番激烈的搏斗,他最终被捕。
特务机关对莫雄展开了严密的审讯。他们掌握了大量证据,包括莫雄与共产党联络的密码本、情报传递记录,以及多位证人的口供。这些铁证表明,莫雄确实是一位在国民党军中潜伏多年的共产党地下工作者。
1950年5月,香港法庭以"叛国罪"和"通敌罪"对莫雄进行审判。检方出示了大量文件,详细列举了莫雄从1928年开始为共产党工作的证据。其中包括他在多次军事行动中故意放走共产党武装、提供军事情报、营救被捕共产党员等行为。
审判期间,莫雄始终保持沉默,既不认罪也不辩解。经过三个月的审理,香港法院最终判处莫雄死刑。消息传出后,引起了内地方面的高度重视。
1951年1月,就在莫雄即将被处决的前夕,一场紧急营救行动展开了。叶剑英元帅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向毛主席汇报。考虑到莫雄对革命事业的重大贡献,中央决定全力营救。
叶剑英通过多个渠道向香港当局施压,同时动用各种关系进行斡旋。他向香港方面详细说明了莫雄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贡献,强调处决这样一位抗日功臣将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与此同时,中共中央还通过香港的地下党组织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营救行动。多位知名人士和社会活动家纷纷为莫雄请愿,要求从轻处理。这场营救行动持续了近两个月,最终取得成功。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香港当局最终同意将莫雄的死刑改判为无期徒刑。1951年3月,莫雄被转移到赤柱监狱服刑。这次成功的营救,不仅挽救了一位革命功臣的生命,也展示了新中国保护革命同志的决心和能力。
在狱中,莫雄依然保持着坚强的意志。他利用服刑期间的时间整理资料,记录下自己多年来的地下工作经历。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后来成为研究这段历史的重要依据。
五、新中国的功臣待遇
1959年,经过多方斡旋和努力,莫雄终于获准返回祖国。他乘坐的轮船在深圳蛇口靠岸时,受到了隆重的欢迎仪式。叶剑英亲自到码头迎接这位昔日的战友,两人相见时紧紧相拥。
回国后,莫雄被安排在广州休养。考虑到他在狱中多年的艰苦生活,中央特别关照了他的医疗待遇。广东省最好的医疗团队为他进行了全面检查和治疗,帮助他恢复健康。1960年春,莫雄的身体状况明显改善,他开始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
1961年,中央军委授予莫雄上将军衔,这是对他多年革命贡献的肯定。同年,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开始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在政协会议上,莫雄多次就军队建设、革命历史研究等问题提出建议。
1962年,莫雄参与了中央军委组织的一项特殊工作:整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军事情报资料。他详细记录了自己在国民党军队中从事地下工作的经历,这些资料对研究中国革命历史具有重要价值。同年,他还协助军事科学院完成了《地下工作回忆录》的编撰工作。
1963年,莫雄被任命为广东省军区顾问。在这个岗位上,他积极参与军区的建设和改革工作。他特别关注基层连队建设,多次深入部队调研,为提高部队战斗力提出许多实用的建议。
1964年,中央军委组织编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时,特别邀请莫雄参与其中。他为这部著作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尤其是关于国民党军队内部情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资料填补了许多历史空白。
1965年,莫雄开始在广州军区政治部担任顾问,主要负责革命传统教育工作。他经常应邀到军校、部队作报告,向年轻一代讲述革命历史。他的亲身经历成为生动的教材,影响了一代军人。
1966年初,莫雄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这是对他革命生涯的最高褒奖。在授勋仪式上,中央领导高度评价了他为中国革命作出的特殊贡献。
1967年,莫雄参与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的筹建工作。他捐献了自己保存的大量历史文物和资料,包括在香港狱中写下的回忆录手稿。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为后人研究中国革命史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晚年,莫雄仍然保持着旺盛的工作热情。他积极参与革命历史的整理和研究工作,为革命传统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的革命经历和无私奉献精神,在新中国的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