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自称天王,建号太平天国,发动金田起义。太平军攻克永安城(今广西梧州市蒙山县)后,洪秀全分封杨秀清、萧朝贵、冯云山、韦昌辉和石达开等5人为东王、西王、南王、北王和翼王。
作为太平天国的核心成员,“开国六王”有什么结局呢?
上图_ 冯云山(约1815年—1852年),又名乙龙,号绍光
南王冯云山
在“开国六王”中,冯云山死得最早。太平军起事后的两年里,武宣三里墟、象州中平墟、平南官村等战役中,冯云山作战英勇,战术灵活,能力全面,是洪秀全身边诸葛亮式的灵魂人物。史学家评论:冯云山“其忠勇才德与智谋器度实为太平天国之第一人。”
1852年5月25日,太平军自桂林北出,进攻全州。杨秀清急于求成,未按计划行事。太平军行至蓑衣渡时,遭到清军伏击。双方激战中,冯云山中炮身亡。洪秀全按冯云山遗计,砍木为兵,外罩帽笠,埋设“定时火炮”,焚烧沿江竹排。清军隔江相望,草木皆兵,进退两难,太平军得以安全脱身,从容撤退。冯云山死后,家属无一幸免,全都死于战乱。
上图_ 萧朝贵(约1820年—1852年),本姓蒋,广西武宣县人
西王萧朝贵
步南王冯云山后尘的是西王萧朝贵。1852年夏初,太平军进入湖南后,兵锋直指长沙。7月29日,太平军在萧朝贵的组织下,在以妙高峰为主,连同鳌山庙、马姓高屋等地,架设炮台,猛轰长沙南门,掩护曾水源、林凤祥、李开芳等人“带牌刀手往各门进攻”。
炮战中,清军火炮击中萧朝贵,弹片自“胸膛乳上穿身”。据当时身处萧营的李秀成回忆:“西王在长沙南门外中炮身死。”湖南巡抚张亮基还原了萧朝贵战死的具体细节,他奏称:“屡据生擒活贼口供…… (萧朝贵)此次在南城外执旗督阵时,已被官兵轰毙。”骆秉章后来在自订年谱中记载:“八月,萧朝贵因伤身死,郴州贼首洪秀全等群集长沙。”萧朝贵的辞世,代表着太平天国的整体实力遭受重大损失。
上图_ 杨秀清(1823年-1856年),原名杨嗣龙,祖籍广东嘉应(今梅州)
东王杨秀清
在“上帝教”中,东王杨秀清时常“代天父上帝传言”,地位仅次于洪秀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之后,杨秀清“威风张扬,不知自忌,一朝之大,是首一人”,治理军政大事以个人好恶和亲疏远近为标准,这一行为严重动摇了太平天国的发展根基。
对意见相左的人,杨秀清公权私用,借“天父”之名除去异己,“重则点天灯,五马分尸,轻则斩首,株连累累”。不仅如此,杨秀清在天京的三年多时间内,假借“天父”,频频“下凡”,次数多达30多次,屡次打击洪秀全的权威,逐渐造成“君臣不别,东欲专尊”的局面。太平天国上下对杨秀清十分不满,“积怨于心,口顺而心怒”。
1856年八月初三日,得到洪秀全密令的北王韦昌辉率3000人马从江西瑞州赶回天京,向杨秀清举起了屠刀。据《金陵续记》称:韦昌辉“遂将东贼杨秀清即时戕毙,并杀其亲丁廿七口,其被掳奸淫为伪王娘者五十四口,同时被杀,以及掳禁服侍被奸有孕者亦皆杀讫,余掳妇女未害。”此次屠戮中,包括杨秀清在内的东王府成员遇难者多达数百人。经历重大变故的太平天国,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上图_ 韦昌辉(1823年—1856年),原名志正,又名正
北王韦昌辉
“天京事变”的主要执行人韦昌辉对东王属下大肆株连。李秀成坦言:“北王杀东王后,尽将东王统下亲戚属员文武大小男妇尽行杀净。”死者多达2万多人。洪秀全曾劝韦昌辉对待东王部属“以宽纵为宜”,韦昌辉置若罔闻,联合秦日纲,继续搜捕东王部下。“天京事变”朝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
韦昌辉的倒行逆施招致天朝军民的反感。石达开上书奏请杀韦昌辉,洪秀全意识到事态严重,组织军民反击,韦昌辉败走。“洪乘胜围北贼居,尽杀其妻小,比晓传令,北贼所属皆不问。”韦昌辉被五马分尸,秦日纲遭捕杀,令人闻之色变的“天京事变”终告结束。
上图_ 石达开(1831年3月—1863年6月27日),小名亚达,绰号石敢当,广西贵县(今贵港市港北区奇石乡)客家人
翼王石达开
“天京事变”后,石达开回朝理政。他不计私怨,保护北王眷属,提拔后起之秀,太平天国的局面得以迅速稳定。洪秀全在事变中吸取了负面教训,“众人欢悦主有不乐之心, 专用安、福两王, 朝中之人甚不欢悦”,导致石达开“终疑之, 不授以兵事, 留城中不使出”的状况。
1857年5月,石达开避祸离京,负气出走。数万太平军一路向西,计划占据富饶的巴蜀之地,遭遇清军的层层阻截。1863年5月中旬,石达开冒险深入越西山,到达大渡河南岸”紫打地”,虽对岸无清军防守,但河水暴涨,百年一遇,难以渡河。
《越西厅全志》显示:“(石达开)进为河水阻隔不得渡,退无得食,出队到各村各处买粮,山皆壁立。”清军和当地土司四面围攻,太平军“杀马而食, 继以树叶充饥, 咀食尽”。石达开“以箭缚书, 隔河射投土司千户王应元”借路,“拜请土司岭承恩缓攻”, 无一成功。迫于无奈,石达开向四川总督骆秉章投降。1863年6月27日,石达开在成都受审,被判凌迟,享年32岁。
上图_ 天王洪秀全画像
天王洪秀全
“开国六王”中,洪秀全的死因始终扑朔迷离。1864年七月初七日,曾国藩在奏折中称:“四月二十七日,因官军攻急,(洪秀全)服毒身死,秘不发丧。”这一说法得到李秀成供词的佐证,不排除曾国藩篡改供词的可能性。
英国军火商呤唎在书中写道:“清方记载报导攻陷南京的情况如下:8月17 日,围城军获悉天王吞金自杀。”当时呤唎并不在中国,洪秀全吞金而死无疑是道听途说。清朝公布洪秀全自杀的消息,是对太平天国余部进行的舆论攻势,意在瓦解对方斗志。
与清朝官方史料相对,被俘的太平军高级将领中,纷纷写下供词,其中幼天王洪天贵福、恤王洪仁政、誉王李瑞生等均毫厘不差地证实洪秀全系病死。有学者推论;“洪秀全逝世存在多种因素综合致死的可能。因饮食杂乱患病中毒、有病不医治不服药、心理焦急绝望,遂走上人生末路。”此外,纵欲过度、吸食鸦片、营养不良等因素同样侵害着洪秀全的健康。
上图_ 战斗中的太平军
“开国六王”中,除洪秀全的死因存在争议之外,其余五人都非正常死亡。南王冯云山和西王萧朝贵战死沙场,东王杨秀清和北王韦昌辉死于“天京之变”,翼王石达开投降被戮。六王之死贯穿了太平天国由起义到灭亡的全过程,正是清末社会动荡和内外交困的真实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