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唐玄宗李隆基一日之内处死三个儿子这事儿,不少人会认为:武惠妃手段狠辣,设计陷害太子。而唐玄宗呢,也绝情得很,对亲生儿子都能下得了手。
唐玄宗这当爹的,也太不地道!就凭武惠妃几句话,毫无实据,竟将三个皇子杀害。这三个皇子,简直冤得没处说,好好的生命,就这么不明不白丢了。
不过,要是仔细探究史料,并综合考古成果,就能察觉到,在这件事的内里,可能还藏着不为人知的缘由。
不少史书记载,武惠妃有意构陷,使得唐玄宗一时昏聩。但也许,这是被抹黑的武惠妃,在替唐玄宗与太子担责,实际情况或并非如史书这般简单明了。
想弄明白此事的来龙去脉,不妨瞧瞧,史书中对唐玄宗一天内处死三个儿子这事儿,究竟是怎样描述的。
【01、史书里的传统叙事】
在杨贵妃踏入宫廷前,唐玄宗钟情的女子乃是武惠妃。彼时,武惠妃在唐玄宗心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可谓是他那时最为宠爱的对象。
唐玄宗一度打算封她做皇后。但她身为武则天侄孙女,大臣们因过往对武家心有余悸,态度强硬地抵制。最终,唐玄宗无奈,她也只能维持妃子身份,没能登上后位。
即便情况如此,她在唐玄宗后宫的地位依旧是最高的。从待遇来看,无论是生活起居的规格,还是所享礼节,完全等同于皇后,堪称后宫之中最为尊崇之人。
唐玄宗极为疼爱的寿王李琩,乃是武惠妃所生。在众多皇子里,李琩受宠程度无人能及,按史书记载,那是“诸子莫得为比”,其受宠之态可见一斑。
武惠妃心里头铁定是想着要给寿王争来太子之位的。她心心念念,一心谋划,就是盼着自家寿王能登上太子宝座,未来前途无量。
就在这个当口,朝廷之上有个满心巴望着高升的官员,此人便是李林甫。他一门心思琢磨着如何在仕途上更进一步,于朝堂之中寻觅向上攀升的契机。
李林甫察觉到武惠妃心中所想。为博其欢心,他想借武惠妃之力,便让宦官传话给她,称自己乐意护佑寿王,盼她能在玄宗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
这二人凑到一块儿,齐心协力地跟太子李瑛作对。他们相互配合,共同谋划,试图在与李瑛的对抗中占据上风,将各种手段都使了出来,一心想把李瑛扳倒。
唐玄宗排行第二的儿子李瑛,坐上太子之位已然过去了二十二个年头。
他亲生母亲赵丽妃,原本是个歌女。在唐玄宗后宫里,她曾跻身“三妃”之列,很受唐玄宗喜爱,那宠爱程度可不是一般,在宫中风光一时。
武惠妃备受恩宠后,赵丽妃的宠爱便渐渐消散。到了开元十四年,赵丽妃不幸染病,最终医治无效,离开了人世。
往昔深受宠爱的儿子李瑛,在唐玄宗眼中,形象却逐渐变差。以往的喜爱似在慢慢消散,如今的李瑛,愈发难以入得了唐玄宗的眼。
与他有着相仿经历的,还有他的两位胞弟,即鄂王李瑶和光王李琚(jū) 。他们在人生轨迹上,都面临过类似的状况,命运的波折以相似方式降临在他们兄弟三人身上。
唐玄宗有诸多儿子,其中这两位,堪称是他儿子里最具学识与才能的。他们展现出远超旁人的学养和见识,在众多皇子中显得格外突出。
面对武惠妃与寿王带来的威胁,李瑛、李瑶和李琚这哥仨,没少凑在一块儿,嘟囔些不满的话,以解心中烦闷。
武惠妃把这所有情形都尽收眼底,她目光敏锐,周围发生的这些事儿,一桩桩一件件,全都清清楚楚地被她瞧在了眼中,没有丝毫遗漏。
某一日,她冷不丁在唐玄宗跟前涕泪横流,诉称太子李瑛拉帮结派,不光图谋加害她们母子,甚至连唐玄宗都在其谋害算计之列。
唐玄宗听闻某事,瞬间火冒三丈,压根儿没做任何调查,就打算直接把太子给废掉,那态度强硬且决绝,丝毫不给太子辩驳机会。
好在丞相张九龄全力护持太子,一番周旋下,李瑛的太子之位得以留存。若非张九龄出力,李瑛这太子之位,恐怕就难以保住了。
武惠妃可没就此善罢甘休,在她的心里,似乎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依旧谋划着新的行动,内心那股执念驱使她继续在复杂的局势中周旋。
她总在唐玄宗跟前不遗余力数落李瑛。翻来覆去讲,硬是让唐玄宗觉得,李瑛伙同李瑶、李琚,这三人凑一块儿,好似憋着劲儿要造反。
经过好长一段时间的暗自筹备,某天,武惠妃冷不丁差人去传李瑛、李瑶和李琚入宫,告知他们宫中进了贼,得仰仗他们来协助处理。
就在这时,武惠妃赶忙向唐玄宗报告,说太子意图谋反,还联合他的两个弟弟,正带着人手往宫里赶来呢。
唐玄宗派出的那拨人,正巧碰到全身披挂的太子及另外两人。太子这下可犯难了,不管怎么解释,似乎都没办法说清楚,完全陷入有嘴也说不清的境地。
唐玄宗传召宰相入宫,就废掉太子这事儿展开商议。彼时,唐玄宗心中已有决断,召宰相前来,意在共商此关键事宜,谋划后续举措。
张九龄身为宰相,却依旧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就目前状况而言,这件事所掌握的证据压根不充分,不足以支撑相应举措。
恰在此时,武惠妃此前安排好的李林甫,跟唐玄宗说了这么一句:陛下,此事乃您自个儿家里头的事儿,犯不着去问旁人呐。
唐玄宗迅速拿定主意,将太子李瑛、鄂王李瑶以及光王李琚,统统贬为平民。没多久,更是狠下心来,把这三人全都诛杀。
新旧唐书与《资治通鉴》中,记录着“一日杀三子”这一事件。唐玄宗因轻信武惠妃的不实指控,从而铸下大错,给皇家带来悲剧。
【02、张九龄神道碑里的新发现】
从那些史书记录能发现,武惠妃耍手段,致使唐玄宗的三个儿子丢了性命。唐玄宗呢,就这么稀里糊涂地听信谗言,把自己儿子给杀了,这背后主谋就是武惠妃。
这三位皇子,平日里也就凑在一块儿抱怨几句,细数起来,倒也真没犯下什么严重的过错。他们不过是在闲暇时互相倾诉下心中不满,并无实质性的大错处。
故而,天下的臣子与百姓听闻此事,皆觉得他们蒙受冤屈。大家内心充满不平,认为这两人实在不该遭受如此不公。
唐玄宗无奈退位后,唐肃宗李亨即位。他为三位兄弟昭雪,重新给他们恢复了太子、鄂王与光王的名号,让这几位曾蒙冤的兄弟得以正名。
不过,在“张九龄神道碑”中,竟有一则未被正史收录的记录,其与三位皇子被杀之事紧密相连。
范阳节度使颍王李沄向皇上禀奏,说前太子索要两千套铠甲。皇上听闻后极为恼怒,觉得前太子有不臣之心,便向大臣询问看法。大臣回答:“儿子动用父亲的军备,论罪当受鞭笞,何况太子乃国家根基,怎能轻易动摇?”
说的是,太子李瑛曾找他排行十三的颍王李沄(后来改名叫李璬)讨要两千副铠甲。
张九龄身兼数职,绝非普通诗人。他身为唐玄宗时期的宰相,能力出众,凭借卓越才德,赢得“开元最后一个贤相”的赞誉,在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墓道前方所立的神道碑,主要用来记录帝王或大臣生前事迹,方便后人认识墓主。虽说碑上记载可能存在粉饰成分,但基本事实肯定得保证,不能胡编乱造。
在广东韶关出土的“张九龄神道碑”,给后人提供了不少史书未载的信息。它像一把小钥匙,开启了那段可能被历史尘封的片段,为研究增添别样资料。
话说,前头提到太子李瑛向颍王讨要铠甲,这事儿究竟严重到啥程度呢?毕竟索要铠甲可不是小事,其中的利害关系,实在值得好好琢磨琢磨。
古时候,铠甲堪称关键军需,极大提升军队作战能力。各朝各代,对官民私自藏匿铠甲都严令禁止,因其对军事力量影响重大,绝不容许私人随意留存。
唐朝律法极为严苛,哪怕只是偷偷藏一副铠甲,就得被流放。要是私藏达到三副,那可就直接是死罪,可见当时对铠甲管控之严,绝不容许私自藏匿。
唐高宗李治的太子李贤,只因在东宫偷偷藏了几百副铠甲,就被扣上造反的罪名遭废。即便李治平日对李贤疼爱有加,这次也没站出来护他,可见这事儿在当时被视为严重逾矩。
不难设想,太子李瑛找颍王索要铠甲,一下子就要两千副,这事儿传到唐玄宗耳中,那唐玄宗心里得掀起多大的波澜,该是多么震惊与意外啊。
这还只是一人举报呢。说不定李瑛早就跟其他弟弟合计好了,从他们那儿搞到了更多铠甲,毕竟这种事儿很可能悄咪咪地就办了,外人哪能轻易知道。
唐玄宗靠两场政变上位掌权。在他眼中,太子李瑛的某些举动,或许会让这位大权在握的帝王心生疑虑,觉得李瑛似乎有谋逆造反的意图。
面对如此情形,张九龄毅然站了出来,全力维护太子。只见他神色从容,语气平淡,不紧不慢地说道:
儿子动用父亲的兵力,这罪过该受鞭笞。况且太子乃是国家根本,怎能轻易触动?这种事关系重大,绝不能随意而为,动摇国之根基可不是小事。
这说的是,儿子擅自用了父亲的兵权,教训一下就行。太子可是国家根基,哪能随随便便就说要废掉或者确立新太子这种事儿呢,得慎重对待。
如此一来,唐玄宗强压住心底那股怀疑与恐慌劲儿,不再执意要废掉太子,将内心的想法暂时收了起来。
然而,此事无疑如同锐利尖刺,深深地扎进唐玄宗心底,成为难以拔除、始终隐匿在其内心隐秘角落的存在,时刻影响着他。
武惠妃向唐玄宗告知太子带兵入宫,听闻此言,唐玄宗瞬间忆起之前的类似事,毫不犹豫就判定太子怀有造反的心思。
可太子呢,面对各种状况根本没法为自己辩解清楚,最终既被废除太子之位,还丢了性命。
其实呢,在当时情形下,武惠妃不过充当了个挑事的角色。而实打实造成唐玄宗一日内处死三个儿子这一悲剧的,是太子先前的种种行径,以及唐玄宗内心深深的不安。
【03、唐玄宗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儿孙的】
太子李瑛有造反嫌疑且已被杀,可为何天下百姓仍觉其冤?后来他弟弟登基,还为他平反。这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缘由?
关键原因之一在于,无论太子李瑛内心有无谋反念头,实际上他都未将谋反付诸行动。也就是说,从行为层面看,他并没有真正做出造反之事。
他曾向颍王讨要铠甲,可没讨到。而且,既没证据表明他还向别人索要过铠甲,也无证据显示东宫里面藏着铠甲。
这意味着,他不过存在造反的潜在可能性罢了,却并无任何付诸实践的造反举动。绝不能单单凭借这一可能性,就给他判定罪名。
咱们不妨瞧瞧唐玄宗对待自家子孙那戒备提防的模样,就能明白,太子感到不安,这在当时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
他索要铠甲,未必就想着谋逆。或许是察觉到自身所处环境危险,预感到潜在威胁,为了确保自身安全,才生出获取铠甲这个念头。
唐玄宗历经两次政变,先是助力父亲登上皇位,随后自己称帝掌权。在对待子孙方面,他的防备警惕达到了极其夸张的地步,这种提防心理几乎贯穿始终。
翻看唐朝前期那段历史,不难察觉,彼时唐朝皇子们都有属于自己单独的住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皇子们并不与众人合居,而是拥有独立宅院,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一些制度与生活形态。
李世民次子李泰入住王府时,李世民亲自前往道贺,为表喜悦,特下令免去李泰所居延康坊一年的租赋,让坊内百姓一同欢庆这一喜事。
然而在唐玄宗那会儿,情形有了转变。唐玄宗靠政变登上帝位,他满心忧虑,生怕自家子孙也照着他的路数来,效仿他通过政变夺取权力。
随后,唐玄宗下旨,于大明宫南侧盖起一座“十王宅”,之后又将其改叫“十六王宅”,安排自家皇子们都搬到此处,集中一块儿居住。
皇子们被严厉禁止与大臣往来,日常吃穿住行皆由宫中太监照料。这情形就好似一种隐蔽的囚禁,一举一动还被暗中监视着,他们的行动受到极大限制。
皇子们成年成家、生儿育女后,唐玄宗专门修建“百孙院”,安排皇孙入住。对这百孙院,玄宗管理得十分严格,让皇孙们在此生活学习。
唐玄宗对自己的儿孙满怀猜疑,这份猜忌的程度,从一些事上便能明显看出来。这种对儿孙的不信任,在其诸多行事中都有所体现。
要是唐玄宗的儿子们行事不合他心意,或是引发他的猜疑,那唐玄宗的回应会相当强烈。只要儿子们的举动稍有差池,触动他的敏感神经,他就会有很激烈的反应。
关于李瑛的经历,史书中着墨不多。然而,史册却详细记录了唐玄宗第二任太子李亨遭受诸多打压的情形。
李亨不过在正月外出游玩之际,偶然与担任刑部尚书的大舅哥韦坚碰面。就这么简单见了一面,居然就遭人弹劾。
最后,韦坚全家被打发到岭南去了,李亨没办法,只能和太子妃韦氏分开,断绝夫妻关系。
当以李林甫为首的所谓“忠臣”对太子发起猛烈攻击时,唐玄宗便会表示:我那孩子一直深居宫中,哪有本事去做这些事呢。
李亨始终处于唐玄宗的密切盯防之中。唐玄宗心里清楚,李亨没那能耐去耍花样。然而,他却一贯放任宰相,只要不威胁到太子之位,就在一定限度内对李亨加以压制。
此类事儿频繁冒头,搞得正值中年的李亨,头发都愁白了,两鬓满是银丝。那些事儿一桩接一桩,让他年纪轻轻,就早早地生出一头花白头发。
唐玄宗的第二十个儿子延王李玢,安史之乱时随玄宗奔蜀。途中他因不舍抛下家人,耽搁了行程,竟遭玄宗猜忌,怀疑他意图谋反,险些丢了性命。
即便史书中对李瑛除被废之外着墨不多,也不难想见,其父生性多疑且易怒,在这样的父亲身边,李瑛的日子想必艰难无比,其中困苦可想而知。
要知道,他当太子都长达22年之久。纵观历史,像他这般,做太子这么长时间,最后还能稳稳登上皇位的,实在寥寥无几。
唐玄宗新得了个极为受宠的儿子。这孩子的妈,可是玄宗心尖上的人。她整日在玄宗耳边编排李瑛,一门心思要把李瑛从太子之位上拽下来,好让自己儿子取而代之。
依我看呐,在往昔岁月里,绝大多数太子碰到这般情形,内心往往满是抑郁与惶恐,脑海中定会琢磨着怎么扭转这糟糕的局面,力求让局势朝着对自己有利的方向发展。
故而,不管李瑛索要铠甲,是为自我防护,以防万一,亦或是心底真藏着谋逆之意,这在当时情境下,皆不足为奇。
唐玄宗一口气废杀李瑛等三子,究其根源,是生性多疑的帝王,碰上了内心难安的太子,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最终酿成这场令人唏嘘的悲剧。
武惠妃所发挥的作用,往大了说,也就相当于在事件发展过程中起个助力推动的效果,并非关键的主导力量。
史书当中,将此事一股脑算到武惠妃头上,描述得就好像全然是武惠妃的诬陷,才致使这场悲剧发生。
这恐怕是史书为打造“妖妃”人设,对武惠妃进行恶意渲染的产物。通过这般手段,硬生生将武惠妃塑造成那种被极度歪曲的形象,以契合“妖妃”设定。
你对此作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