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杀祢衡、孔融、边让、许攸、杨修?

历史战争 2024-09-20 21:00:12

东汉后期当官,不论在地方还是朝中,都有很强的家族化特点。比如天水郡“有”姜、阎、仁、赵四姓,常推于郡中”,具体来讲,比如姜维就是。左冯翊有桓、田、吉、郭四家,被定位“甲族”。这些家族的子弟,常被推选做郡中的官吏。我们可以管他们叫名族。名族有大有小,像是袁氏、杨氏就是大的名族了,家族世代在朝廷做三公九卿的大官。

这些地方政治家族化出身的官员,就被称为清流。他们的特点一是逐渐发展,慢慢往上熬,二是家族背景决定大致的起点水准,三是互相之间也喜欢表彰点赞,于是形成各自的清誉,好名声,进一步助力自己的官场进门和晋升。比如点评曹操是“清平之奸贼”的许劭,就也每月评价各地的这些名族子弟。当然,清誉名声也一定程度上砥砺了这些人的修身,尽管我们不能因此就说那就一定是绝对的清官。

但是各地总有一些新的富人,他们有钱了以后,也想让家里子弟当官,可是本郡被推荐当官,已经被那几个“甲族”里垄断了,自己没有机会了。于是他们就想办法花钱,具体就是坐火车,去洛阳,拿着钱去贿赂宦官们。

宦官虽然待在深宫,但每十天会出去营业。到休息日就会城里自己的住处,于是外面排着队来贿赂的人,就献上财货了。回去之后,宦官就给他们弄出官来。

通过这种渠道当官的人,就叫浊流。

浊流而当官的人,有三个特点,第一是官的来路不正,靠花钱,第二是家族背景是暴发户,不如清流家族世代有面子,第三是从政经验相对少,对官事可能不习惯,急着把钱回本,所以工作中奸邪会多一些。同时在官场中,人脉也少,于是名誉就更加不会高了——因为没人来品评和点赞。

曹操就是浊流。他爸爸曹嵩,是去给宦官曹腾当了养子。这跟贿赂也差不多。曹嵩因为是宦官养子,终于一度就做了九卿。可以说,曹嵩能当上官,完全靠的是宦官,那这样进入官场的,当然是浊流了。

作为浊流的儿子,曹操求情许劭给自己点评两句,许劭当然不肯了。后经曹操胁迫,许劭才答应了。

人家清流是一代代慢慢熬,慢慢攒,当代做官的也是靠着坐办公室熬资料,看到浊流一下子通过花钱就上岗了,当然心里来气。既然如此,许劭也不敢夸曹操,避免清流家族的人对他不满意。所以他对曹操的评价,是一句好话和一句坏话。

公孙瓒和刘备都是幽州的老乡,他俩都在卢植那里读书的时候,成了好朋友。这是因为两家都算是地方上的政治家族。公孙瓒家族是“世宦二千石”的,也就是郡守那个层级的官。刘备的爷爷和父亲也是在州郡做过官的,即便至少都是县令(六百石上下)。所以刘备跟公孙瓒好,而且把公孙瓒当大哥事奉。

袁绍家族当然更是名族中的头牌了,所以袁绍用人也喜欢用有“清誉”的人,其实值的就是这些清流——它包括两个因素,一是家族世代就是以出当官的为主业,二是名声还不错。作为政治家族,也势必要注意一下声誉。比如曹操称赞袁绍手下的青州王修说:“士之名不虚得也。”那显然王修家在当地为官,是有家族和个人清欲的。只是这些政治家族的人,缺乏闯劲儿,袁绍依靠他们,不能成霸。

那么,孔融,也是清流中的顶流,他看不上浊流出身的曹操,也就不奇怪了。曹操杀的杨修,也是四世三公之子,也是清流的代表。祢衡、边让都是远近知名的名士,固然也看不上浊的曹操。至于司马懿,最初曹操叫他去当官,他死活不去(在电视剧中,还搞了他自残双腿的桥段),其实原因不是电视剧说的因为曹操要篡位——那时候还谈不上,而是看不上浊流的曹操。司马懿也是三代为官的家族,算是小政治家族,自己熬出来的,而不是走宦官路线爆发的浊流。

荀彧先生,很不好意思的,其实也是浊流——他娶了宦官的闺女。所以他和曹操谁也别嫌弃谁。荀彧从来没有像孔融那样嫌弃曹操,而是积极为曹操奔走。

荀彧虽然本人娶了宦官,但他家族又是清流的政治家族,所以人脉广,就给曹操推荐了十几个名士包括司马懿。

曹操杀孔融、许攸、边让、祢衡等等,虽然都有各种各样的具体原因,但潜意识里是因为互相看不上。

曹操因为爸爸是浊流出身,所以他用人不是非清流不可,而是唯才是举。

刘备作为小清流家族,身边确实也用了一些基层的政治家族,比如糜竺、孙乾、诸葛亮,但是他也不排斥底层人物,比如关羽张飞。只是关羽和刘备下面的政治家族一贯处得不好,所谓“傲于士大夫”。比如他跟糜竺的弟弟糜芳就搞不到一起,最后被孤立和背叛而死。

张飞则和关羽不一样,他有自卑心理,特别崇尚政治家族的人,比如刘巴——张飞知道这是个名气很大的世宦子弟,大倒看不上刘备的地步。于是张飞主动拜访,要躺床上跟他聊一宿。刘巴就是不搭理他。张飞气坏了。乃至诸葛亮去劝刘巴稍微假借一下。

有人从曹操杀了孔融、边让等人,又喜欢唯才是举,就说曹操代表着寒门的利益,而司马懿代表着名族望族的利益,所以曹操虽然一度猖狂,还是被司马懿给灭了。

这是混淆视听,毫无依据的一种说法。

首先说曹操是不是寒门。在清流中,有顶流的名望势力家族,也有基层政治家族,但这种裂变在东汉时不明显,到了魏国、西晋,才不断加剧,于是西晋初年的刘毅有“下品无势族,上品无寒门”的批评。

在那个时候,已经没有宦官了,所以浊流也不复存在。存在的也只有清流。高级家族的清流称为势族,基层家族的称为寒门——但寒门的前提也是地方上的有力家族。

按这个标准,曹操对应过来,他本身也不能算寒门。那么,曹操有没有打击势族而提携寒门呢?这个对于分析司马懿的成功并没有瓜葛。

曹操死后,儿子曹丕建立魏国,就开始执行九品中正制,这个制度就是用地方上的中正官根据民间评议,把人才分成九等,作为选官的依据。这制度从一开始,就会受到政治家族的分量的影响,分量大的家族,子弟自然评得就高。这样一直执行到司马炎开创晋国,就出来了刘毅的这一句指责。这说明,这一结果是魏国和晋初的整体时段积累的后果。而魏国从曹丕一直传到孙子辈,才被司马氏篡位。司马懿本人则是曹丕去世后势力才开始发展的,到曹睿时期(跟诸葛亮对打)司马懿也还到不了专权。曹睿死后,司马懿才开始势力渐大,期间搬到曹爽,从而专权。

即便曹操是打击势族的,但曹丕、曹睿有打击势族吗?应该说没有。因此积累到晋初,才有了势族居高位的现象。所以,曹操是什么族,和司马懿代表什么族,完全是时间上不搭界的事情。

司马懿能篡位,并非在于曹丕、曹睿、曹芳都打击势族,司马懿代表势族,因为找不到曹丕、曹睿的这种资料。司马懿能篡位,主要还是曹魏的宗室太弱了而已。

那可以说曹操打击势族,然后过了许多年,这些势族在司马懿的带领下造反了呢?这也是不成立的。曹操是浊流的人,他对清流的人有偏见,他杀的那几位,既有清流中大的如孔融,也有娄圭、许攸、边让这种基层下的。而且,在曹操时代,势族还尚未成形。当时既然有几十年的宦官专权,浊流横行,怎么会有清流中的大势族呢?

即便袁绍这样的家族,实际上父辈也没有实权,只是被宦官结为外援,所以宦官没有打击袁绍父辈而已。所以,曹操打击势族,这种说法是不成立的。数一下曹操同时期的人物,除了袁氏、杨氏,其它都谈不上是势家名族。当时是有世宦二千石的家族,但曹操用人是兼收并蓄,谈不上非要打击他们。即便曹操打击他们了,这些人越过曹丕、曹睿、曹芳时代来跟着司马懿报仇,也是不可思议的。而且没有证据是曹丕等人也打击他们。

至于说司马懿是温县望族,那也是不成立了,他家就是中层官员,也就是世宦二千石的水准而已。在东汉末期,除了袁、杨两家,没有什么家族能算得上望族。那时清流中的两极分化还不强。在宦官的压制下,他们都是一般的官员政治家族罢了。以宦官所禁锢的党人名单来看,都是基层性政治家族而已,即便其中最知名的李膺,是“八俊”之首,号称天下楷模,也只是太尉之孙,郡守之子,自己一直做地方官,后来做到河南尹。也不是什么在官场上通过亲朋裙带垄断了多大份额的势族。既然如此,曹操支持寒门打击势族,这话在二者本来就没有两极分化的时候,如何谈起呢?他只是作为浊流,看不上清流罢了。

文/潇水:知名历史小说作家,历史战争特约作者

0 阅读:88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