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前,谢振华将军得知陈永贵的历史问题,怎么处理的

冰点历史 2024-03-04 09:21:10
前言

1967年春,谢振华奉命率69军,从保定移驻太原。

原驻太原的21军则调到了陕西。

当时的情况是,全军许多部队都实施换防。69军像其他部队一样,执行着军委赋予的“支左、支工、支农”的任务。

在山西,谢振华了解到有两个派别,以及其中一个派别的主要领导人叫陈永贵。

时间长了,两人也就彼此了解了。

九大前,陈永贵找到谢振华将军,说了自己的一个历史问题。对此,谢振华是怎么处理的?

谢振华受总理之命营救陈永贵

1967年8月,两大派在平遥开会。双方相见,形势紧张。陈永贵是山西省革委会的副主任,由他亲自出面调解这场“纷争”。

由于陈永贵就是其中一派,有人觉得他偏心。就这样,陈永贵陷入了被“围困”的境地。

这时,追踪报道的新华社记者,借用平遥火车站的电话,将陈永贵被困的消息,传到了太原的山西分社,分社又将消息传到了北京。

周总理知道后,立即给谢振华打了电话,要他这个军长想办法把陈永贵营救出来,并且要保证他的生命安全。

周总理指示,虽说陈永贵有派性,但他受过主席表扬,是大寨的带头人、劳模,还是要营救保护他。

接到任务后,谢振华就马上行动起来。

他先是电令距离平遥只有50里的祁县319团,部署兵力先行赶赴平遥。

接着,谢振华亲自拉了一个营的兵力,从太原出发赶往平遥。

战士们气势如虹,没开一枪一炮,就顺利将陈永贵带出了城。对此,陈永贵很是激动,拉着谢振华的手,感谢道:“谢军长,您真是我的救命恩人呐!”

谢振华发现陈永贵的历史问题,按照组织原则妥善处理

1968年秋,九大召开前,全国都在搞清队整党。谢振华坐镇山西,在执行这项工作时,查到了陈永贵的历史问题。

有一天,一份人民来信送到了山西省“支左”领导小组办公室。信中有写,陈永贵在抗战时期参加日伪组织,充当情报员的历史问题。

从军多年的谢振华知晓此事后,非常地重视。他当即对办公室里的几位同志说:“我们要调查研究,查清事实再说。”

谢振华叮嘱道,目前,这一消息还要保密。毕竟没有落实呢。

随后,谢振华与在场的领导商量,决定让北京军区保卫部的刘旭同志去查证此事。

刘旭当前也在山西“支左”。

得到任务后,刘旭立即去搜寻人证、物证。为了弄清楚此事,刘旭等人查阅了抗战时期,八路军129师敌工部的一份昔阳县敌伪情报人员名册,以及敌伪档案。

刘旭发现,上面就记载着陈永贵的名字。

据称,陈永贵每周去昔阳县两次,直接同日寇宪兵队长清水联系。抗战胜利后,为日本人干过事的很多人,都受到了当地群众的制裁。

陈永贵见状,向大寨第一任村长赵怀恩求情,让他替自己保护好几个子女。赵怀恩是老共产党员了,他实事求是,为陈永贵说了好话。

基于当时的历史背景,日寇来了,总要有人出面。别人都不敢,陈永贵的胆子大,就当了伪村长。非常时期的非常事,是可以原谅的。

也是赵村长的话,救了陈永贵一命。

此事调查清楚了,陈永贵的历史问题,确实如来信人说的那样。

与此同时,九大即将召开,山西的“支左”领导小组就负责审查出席九大山西代表资格,而谢振华就是此负责人。

陈永贵得知决定主动向谢振华交代这段历史。

谢振华作为上级,他的目的只是为了弄清楚此事。在他个人看来,对陈永贵的印象还是很好的,时常想着陈永贵带着群众创业致富的事迹。

1963年8月,河北、山西发生特大洪水,大寨也被冲的一塌糊涂。陈永贵作为党支部书记,立即带领村里人在大柳树下支起大锅,把集体粮食拿出来,集体开火吃饭。

在他的带领下,庄稼也保住了,房子也陆续地建好了。

1964年春,毛主席视察河北等地,听取了谢振华率69军战洪水,以及陈永贵带领大寨人拯救家园的事。对他们的表现,给予了高评价。

这天,陈永贵主动找谢振华细说那段历史。得到的结果与调查情况,相差无几。

谢振华听后,觉得问题已经非常清楚了。于是,他就让陈永贵先回去,不要有过多想法。

随即,谢振华召开了69军党委会,专门研究此事。最后决定,要严格按照中央的指示处理此事。

1968年9月,谢振华派到北京开会的副军长李金时,专门就陈永贵的历史问题请示周总理。

周总理指示,69军要顾全大局,不要扩散,复印件可报中央。

李金时回到太原后,就把周总理的安排作了传达。

12月,69军将陈永贵的历史问题,正式做了上报。

不久,谢振华又当面请示周总理,有关陈永贵出席九大的问题。

周总理表示,可以让陈永贵出席九大,但只当代表。

1969年,谢振华被选为山西省委第一书记兼革委会主任。同时,他被任命为北京军区副司令员兼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山西省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这样,谢振华正式开始主持山西省党、政、军的全面工作。

谢振华奉周总理之命,派出一支400多人的队伍,帮助大寨修建蓄水池。这个蓄水池被称为“友谊水池”。水池的作用很大,不论旱涝年月,都可保障大寨丰收。

为了体现对大寨的支援,谢振华还要自己初中刚毕业的儿子,参加到修大寨水库的行列中。

十几岁的少年,不畏劳苦的干着累活。由于孩子的表现出色,任务结束后,他收获了一袋奖品,内装《毛泽东选集》第一至第四册。

在谢振华率69军到山西“支左”起,他就奉命或自觉地给予大寨很多的支援。

0 阅读: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