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离荆门市掇刀区承办第六届全国肢残人轮椅马拉松赛还有一个多月,掇刀石街道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二楼的排练厅里,二胡声、唱戏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连日来,多名残障人士精心排练节目,他们将在全国肢残人轮椅马拉松赛助残开幕期间演出。
此次集中排练的节目是花鼓戏《十二月等郎》节选。《十二月等郎》是荆门市艺术剧院创作的一台以“三农”为题材的地方戏曲。“整个节目节选了《十二月等郎》里面四分钟的内容,招募演员的消息发出去后,很多残疾人朋友积极报名,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节目除了原版二胡演奏,还增加了声乐和歌伴舞,由20名残疾人朋友和6名荆门艺术剧院的辅助演员共同完成。” 掇刀区残疾人联合会副理事长杨洋介绍。
“要四拍数满,你再听一下,最后还有一个音,拉了再推,要记牢……”在二胡演奏者旁手把手指导的是国家二级二胡演奏员陈悦。
节目的声乐部分,最难的就是让四位二胡演奏者统一《十二月等郎》中“等郎调”的弓法、指法。“视障人士对乐曲演奏没有艺术形象思维,只能通过声音记忆,所以弓法、指法、节奏难以统一 。”为此,陈悦想了很多办法,经过多次尝试,最终他把乐曲录制了两个小样,第一个是以演出的标准音高来唱曲谱,第二个是把乐曲的弓法唱读出来,比如“拉推拉推拉推…”让演奏者通过反复唱读曲子和弓法,统一节奏、弓法和音准。
“解决完弓法和指法的问题,下一步就是引导他们更加大胆、放开地演奏。我现在是累并快乐着,这是我第一次和残障人士打交道,他们那种排除万难、互助互爱的氛围很有感染力,让我深受震撼。”陈悦说道。多少个深夜,微信群里大家还在发唱练视频,让他点评,点评完陈悦会连夜再录制一些纠正问题的音频发给他们。
贺发新是四位二胡演奏者之一,这段时间的训练,为他增添了许多信心:“原来二胡都是在家自己练,不太专业,陈老师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心血,教我们跟唱简谱和推拉弓法两个版本的谱子,我们很受启发。”同伴何士付家住钟祥,有肢体残疾,但每次排练,何士付都会早早地从钟祥搭车过来,在八点半之前第一个到达排练场地。“这是一次展现残疾人自信的好机会,我们每个人都信心满满地参加活动,一定能为掇刀区残疾人事业添砖加瓦、争光争彩。” 贺发新说。
“今天是我们第二次彩排,也是人到得最齐的一次。”市残疾人文化艺术协会常务副会长谭照阳爱好音乐,他在节目中负责人声演唱部分。
人齐了,声儿也得齐。“所有的词都要一样,每句结尾的‘哟’‘ 啊’ 要统一,四个人合唱声线也要统一,不要有很粗犷的声线……”听完谭照阳和同伴的完整演唱后,陈悦现场指出了他们的问题。
谭照阳和同伴们拿出谱子仔细对照,互相对词,耐心纠正,确保唱词和情绪上的完整统一。他的脸上始终带着和煦、温暖的笑容,投入而专注的神情感染着现场每一个人。“通过彩排,每次大家都能找出一些问题,回家后根据老师的指点进行矫正,统一声部。” 谭照阳笑着说。坐在轮椅上,他们希望展示残疾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带动更多残疾人走向舞台。
《十二月等郎》以江汉平原长湖村为背景,刻画了一群留守乡村的女人。她们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生活的重担,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一方热土,建起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如何引导轮椅上的舞蹈演员用有限的肢体语言表现出这部剧的感情色彩?这是负责舞蹈部分的指导老师罗娅一直思考的问题。在此之前,罗娅只有与残障人士同台演出的经验,并没有参与指导排练的经验。
排练第一天,罗娅就发现演员们接受能力很强,一次排练就把节目的整体框架理顺了。在排练中,罗娅经常鼓励辅助舞蹈演员与残障人士互动,增加默契和配合度。在讲解过程中,罗娅都会绘声绘色地描述故事情境,引导他们在表演时理解并产出期待、思念的情绪,通过眼神和手势表现出来,把内心戏加进去。
在舞台上,因和观众有距离,所以演员动作幅度大,呈现视觉效果会更好看。为了解决轮椅表演的限制,一个临别时的转身,一个因不舍而推出去的手,罗娅都要求辅助人员和残疾人演员一遍遍尝试,找到最好的角度,更好地展示舞蹈的内涵。
“这次排练经历让我感触很深,虽然大家都有不同的残疾,但他们都很认真,表现出的学习能力、共情能力和阳光向上的精神让人心生敬佩,哪怕中间休息那么一小会儿,他们也来问老师怎么掐点,手势指什么方位、什么节奏点。” 罗娅回忆。让她印象较深刻的是一个小女孩,刚开始害羞,总是收着头,和她一起表演的辅助演员姐姐就一直在她耳边轻轻提醒,什么时候要笑、要看哪个方向……小女孩逐渐打开了自己。
走向舞台,不仅是他们为这次盛会迈出的关键一步,更是人与人相聚、心与心相通的开始。残障是独特生命视角而非缺陷,当他们努力的时候,美的定义正在被轮椅上的光芒重塑。(记者 何梦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