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大厂有点奇怪,原本“卷”得要命的地方,突然开始推行“反内卷”了。
曾经灯火通明、加班到深夜的办公楼,现在晚上九点就被HR“清场劝退”。曾经以996为荣的企业,现在强制员工下班,甚至“拉闸限电”,让你想加班都加不了。
难道资本家突然变良心了?
比如大疆,晚上九点HR准点赶人走,彻底实行“清场式下班”;美的更激进,6点20就拉闸,强制送员工回家;这股“反内卷”潮流显然已经成型。
问题来了,资本家什么时候开始关心起打工人的幸福感了?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白资本的本质。
企业存在的第一目标是盈利,而不是慈善。资本逐利,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
既然大厂突然开始赶人下班,那一定是因为这样做有利可图。
那么,这个“反常”现象背后,到底藏着什么样的底层逻辑呢?
第一,全球经济形势变了,中国经济的重点正在从“生产”转向“消费”。
过去,中国依靠强大的制造业,成为“世界工厂”。但现在,全球贸易环境不稳定,外需下滑,内需不足的问题逐渐凸显。
特朗普挥舞着关税大棒,试图压制中国制造业,欧盟也通过《禁止强迫劳动法案》打压中国企业。
与此同时,国内的产能已经溢出,手机、汽车、电脑、服装等产品的产量都占据全球市场的大头。
可以说,如果中国的工厂全力开动,几乎能供应半个地球。
问题是,生产再多,得有人消费啊!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逻辑发生了转变——过去是“埋头生产”,现在要转向“促进消费”。
但一个连买东西时间都没有的社会,怎么消费?
想让经济稳住,必须先让有消费能力的人停下工作,去商场里走一走,去电影院里看一看,去餐厅里吃一吃。
而这些人是谁?就是那些拿着高薪、原本被工作绑架的“社畜”们。
第二,欧美也在反内卷,这对中国企业产生了外部压力。
特朗普的“反内卷”政策,不是给打工人减少工作,而是想方设法让制造业回流美国。他通过减税、补贴、土地优惠等手段,降低资本成本,试图让工厂重新开工,而不是让工人加班。
欧洲的策略则是更加直接,你敢996,我就封杀你!欧盟通过《禁止强迫劳动法案》,对任何加班过度的企业实行全产业链打击。
如果你公司想去欧洲上市、卖产品,首先得证明自己没有过度加班。
这对那些海外市场庞大的中国大厂来说,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我们看到,反内卷的企业,几乎都是那些海外业务占比较大的公司。它们不仅要遵守国际规则,还要维持企业形象,不然一不小心就被欧美扣上“血汗工厂”的帽子,市场份额可能直接缩减。
第三,AI时代即将到来,工作时长已不再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
过去,劳动时间长意味着产出高,但现在,技术正在颠覆这一逻辑。AI和自动化让很多工作不再需要长时间人力投入,比如大疆、美的这些企业,都在积极推动智能制造和自动化升级。
未来,企业的竞争力不再是靠员工拼命加班,而是看谁的技术更强,效率更高。
当一个企业的利润来源逐渐从“人力”转向“技术”,自然就不需要逼着员工过劳工作。
相反,让员工保持更好的状态,才能在创新和研发上取得突破。
马斯克都说了:“加班不是好事,过度加班只会降低人的创造力。” 这一点,国内的大厂当然也明白。
所以,别再幻想资本家突然变好了。大厂赶你下班,不是因为老板心软了,而是因为他们算清了账:时代变了,他们必须换一种方式赚钱。
那么,对普通人来说,这是一件好事吗?
答案是:好坏参半。
好的一面是,大家终于可以准时下班,有更多时间享受生活。
中国社会正在迎来一个新的转折点,经济增长的动力正在从“勤劳工作”转向“高质量消费”。
但坏的一面是,这也意味着,未来的职场竞争将不再是“谁更能加班”,而是“谁更有价值”。
当工作时间不再成为衡量标准,个人能力、创造力和稀缺性将成为新的核心竞争力。
换句话说,那些靠加班堆KPI、混时间的工作模式,将彻底失去意义。
未来的职场,不会再是“谁活得久,谁熬得住”,而是“谁更值钱,谁更不可替代”。
所以,当你听到公司不让加班,别高兴得太早。
时代的变革,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深刻。
晚上九点,哈哈,笑死我了
说的好像员工自己想加班似的
牛B工商银行什么时候能不强迫员工加班加点?
东莞毛织厂,是加班天堂。三天不加班就让你提桶滚蛋